查看原文
其他

【精准扶贫】从卖药材到卖风景卖养生 滦平扶贫实现"一地生多金"

2017-11-25 中国报协 ·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山里“宝贝”长到农民地里

  山路蜿蜒向上,翻过山梁,深藏其中的河北承德市滦平县两间房乡苇塘村若隐若现。
 

  路曾是苇塘村的大难题。出趟山要走上半天时间,到了冬天,大雪封山,村民更是与外界隔绝。这些年,县里加大投入,修好了出山的路,可村民的日子仍不见起色。
 

  村民的致富路在哪里?村支部书记李学平说,过去家家户户种棒子,但因地块破碎,土壤贫瘠,收入不高。辛辛苦苦干一年,一亩地只能赚两三百元,日子过得紧巴巴。“我们山里有‘宝贝’,村民平日到山里挖野生中药材,但都低价卖给小商贩了。”
 

  如今,山里的“宝贝”长在了村民地里。2014年,县里引导苇塘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全村种了500亩黄芩。李学平种了10亩黄芩,“早上4点,我跟老伴到地里采叶子,九点县里的茶厂就来收了。黄芩的嫩尖、叶子、花和根都能卖钱,今年一共挣了2万元。我还打算栽苹果树,发展果品药材套作,一份田有两份收入。黄芩让村民生活变好了,已经有40多户贫困户摘了穷帽。”
 

  在付营子乡邢家沟门村的村口,几位农民正和村支书张金莲攀谈:“公司什么时候来村里收金银花?”“听说今年金银花价格涨了不少。”
 

  张金莲介绍,3年前,县扶贫办给邢家沟门村送来金银花苗子,提供技术指导,还有补贴,村里种了1000多亩。为了保证销路,村里和山东一家中药材加工企业签订了合同,每年11月份,公司派人来村里收。现在村民一亩金银花能赚四五千元。
 

  黄芩、金银花、柴胡……过去山里不起眼的中药材正成为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独具特色的脱贫产业。截至目前,滦平县形成了17条千亩以上中药材特色沟域,7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园区,14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滦平县委书记蔡福浩说,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全国最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地区之一,境内野生中药材达600多种,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摘的传统。在清朝,滦平就被誉为“皇家药庄”, 尤以道地药材“热河黄芩”最为著名。
 

  蔡福浩说,河北省提出了打造“中医药强省”战略,将其列入重点扶持产业。为了抓住机遇,滦平县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县里农业工作一号工程,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对接市场需求。“滦平县紧邻京津,区位优越。凭借地理位置,一方面可承接京津地区产业、科技和医疗等资源;另一方面中药材产业也能满足大城市在医疗、养生、养老、旅游等方面的需求”。
 

  让贫困户分享产业红利
 

  “您家里有几口人?”一句寻常寒暄,勾起了五道营子满族乡五道营村村民吴殿来的伤心事。
 

  “说起来眼睛就泛酸!年初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孩子们在外打工,家里就剩我一人。”吴殿来说:“我都60多岁了,出去打工没人要,家里的几亩棒子赚不了钱,一度觉得生活没了指望。”
 

  金沟屯镇下营子村村民杨建国患有再生性贫血,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常年在家养病。孩子在外上大学,每年要花1万多元。沉重的药费和学费,就像两座小山压在一家人身上。
 

  滦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经过河北省组织的建档立卡“回头看”后,全县尚有贫困人口3.1万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滦平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王建文说,破解之道就是建立一条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把贫困户紧紧地绑在产业链条上,让他们能真正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村里了解到吴殿来的情况,优先安排他到中药材种植基地打工。“我的4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今年在基地干了4个多月,挣了1万多元,平日里主要是拔草、锄地,活不重。我一个人有了租金和薪金两份收入,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吴殿来说。
 

  杨建国同样靠中药材脱了贫。“我的地流转给大户,老伴给合作社打工,还以9000多元的扶贫资金入了股,每年按10%分红。收入多了,心里也有底了。”
 

  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了“一地多金”。有租金,鼓励贫困户把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统一经营,亩均获益850元。有薪金,优先安排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可达2万多元。有股金,利用扶贫资金入股,按10%分红,每年每户可获股金1200元;利用“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贷款入股,每户入股5万元,每年每户按照6%分红,年分红3000元。有现金,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发展手工艺作坊、提篮小卖等,年户均增加收入3万元。
 

  发展脱贫产业,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实现短期脱贫和长期增收的衔接。“当地涌现出不少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种植中药材的合作社和贫困户,我们实施科技人员包乡、包村、包点,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将实用技术传授给种植户,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王建文说。
 

  全产业参与,全过程收益。截至目前,中药材产业已带动1万户贫困户增收,占全县建档立卡户的40%以上,成了脱贫的“主力军”。
 

  从卖药材到卖风景卖养生
 

  “中药材产业扶贫,滦平要唱三部曲:选准、带好、做强。在做好前两步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继续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实现扶贫效果的长久持续。”滦平县县长于山说。
 

  于山介绍,滦平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从单纯的卖药到现在卖药茶、药片、药枕等多元产品,让中药材火起来。另一方面,加快产业融合,从单一种植到“中药材+旅游”“中药材+养老”“中药材+医疗”等。
 

  中药材加工不断发展。位于下营子村的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的电商体验中心,可以看到黄芩、黄芪茶的线上销量不错。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严把中药材质量关,种植黄芩、黄芪、射干等50多种中药材。引进标准化绿色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覆盖物联网,实现产品全程追溯。依托优质中药材,公司引进茶叶生产线,加工药茶、药膳调理包等。
 

  于山说:“滦平坚持产地初加工与深加工相结合,药材加工企业异军突起,目前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全县所有中药材实现分级、晾晒、包装等,拉伸了产品价值链条,增加岗位近万个。”
 

  休闲旅游、康体养老等新业态涌现。在五道营子乡的观景平台,游客可驻足观看由中药材打造的太极八卦图、抡花图。五道营子乡乡长高光鹏说:“没想到这个由种植大户和当地政府合力打造的景点,竟然引发了旅游热潮。夏季,一辆辆从京津来的大巴停在我们村,旅客们驻足观赏、拍照,很是热闹。”
 

  游客多了,人气旺了。五道营子乡借助美丽乡村项目,改造道路、房屋,美化墙体,提升乡村“颜值”。全乡共开设了40多座农家院。“乡里还打算建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卫生间,甚至还要给景区上星级。”高光鹏对未来充满憧憬。
 

  “滦平是京津重要水源地,保护绿水青山义不容辞。我们借助中药材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现已建成了药材湿地公园、花海长堤、百草山庄等景点,形成一片中药花海。”于山说。同时,充分利用北京雄厚的医疗资源,实现中药材与医疗、养老行业的融合。滦平与北京17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兴建国医堂、国医馆120个。打造药养谷,游客可逛药园、赏药花、品药茶、吃药膳。
 

  药材香气飘满村,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科技支撑。”于山说,滦平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建立院士工作站以及北方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编制中药材种植地方标准。预计2020年,滦平中药材种植面积将突破20万亩,实现人均增收1250元。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浩

  审核:郝亚峰      编辑:陈惠英

  

【推荐阅读】

产经要闻-抢抓机遇 对标一流 我国人工智能越来越“能”

行业要闻-斯蒂芬·霍金: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

精准扶贫-四川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为贫困人口打了一场漂亮仗

县域经济-河南新乡打造机器人生态产业链

中国制造-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无锡样本”

文化艺术-中国各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因城施策”

行业舆情-北京市教委:已全面开展幼儿园安全隐患大排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联系电话:010-6536305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3号楼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从卖药材到卖风景卖养生 滦平扶贫实现"一地生多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