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老虎来袭,还在说“热死宝宝了”?跟古人学学怎么表达热

2017-08-06 局长求关注☞ 语情局



近日,全国多地遭受高温炙烤,立秋带着秋老虎来袭。持续的“烧烤”模式让人们叫苦不迭,“控诉”的表情包也顺势而出,“热死宝宝了”再次成为大家聊天的常用语。

伏日自古就有,在没有风扇空调、只能靠冰块清风降暑的古代中国,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又是如何用语言描写炎炎夏日的呢?今天局长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古代诗词中的夏日炎炎。

“苦热”,便是为炎热所苦。简单一词便可体会古人在夏日中的煎熬难耐。该词是中国古代诗人描绘夏季炎热的常用词,不少诗词皆以“苦热”为题。

不过,中国诗词一向以含蓄著称,讲求意会。因此,在诗词中除却直接表达炎热的词句,诗人们还十分善用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以衬托夏季的炎热。

昔闻草木焦,今窥沙石烂。

曀曀风逾静,曈曈日渐旰。

——南北朝何逊《苦热诗》

中国的古诗善于通过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描写衬托夏日的炎热。 在“苦热”的摧残下,草木焦,沙石烂,然而风却逾静,日却渐旰。在如此环境下,静静地待着也觉得闷热,读书也觉得烦躁,只好等着太阳下山,让夜晚带来清凉。

唐代王维的《苦热行》亦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韩愈更是形象地把闷热天气比做自己是在蒸笼之中:“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郑群赠簟》)把大热天之热,比做人在窑、炉和甑中被烧烤、蒸煮。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唐朝王毂《苦热行》

王毂在《苦热行》中把高温环境比作大洪炉。但是本诗的独特之处却在于其选材上的另辟蹊径。除却环境描述,诗人还借用了神话形象——祝融。祝融传说是以火施化的古帝,被后人尊称为火神。阳侯,则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祝融鞭火龙,阳侯愁波竭,大地犹如被火炉所笼罩,而秋风又何时能来为苍生一扫暑热?


寝兴烦几案, 俯仰倦帏床。

滂沱汗似铄, 微靡风如汤。

——南北朝萧纲《苦热行》

描绘在炎热下的或烦躁、或失眠、或流汗等的人体状态也是古诗词中用以表现天气炎热的常用手法。南北朝萧纲对于夏日的焦躁难眠亦深有体会:“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不仅如此,稍微一动,衣衫便被汗水湿透,就连风都如滚烫般的开水:“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受此“折磨”,他不得不感叹:三伏的炎阳啊,一定是被六龙拉着在天上狂奔。

杜甫在酷热天气中曾经“束带发狂欲大叫”“安得赤脚踏层冰”(《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王维在《苦热》中讲了种种苦热景象之后,竟然异想天开地“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他热得要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巫山竹树带疏禅,净扫风轩散发眠。

老子平生无长物,陶诗一卷枕屏边。

——宋代刘克庄《伏日》

利用伏日特有的意象以点名炎热也是古代诗人的善用技巧。禅,是伏日的特色,也成为了夏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伏日》这首诗便用“疏禅”点明夏日的炎热。不过,诗人深谙“心静自然凉”。于是,一卷陶诗伴消夏,“净扫风轩”好入眠。

李白在描写大热天中纤夫们疾苦的《丁督护歌》中别出心裁地用了“吴牛喘月”(“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是指吴地(今苏南)的牛。按理说吴牛应该早就适应当地夏季的炎热气候,可它却还是常常热得受不了,以至于看见夜间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

面对“苦热”的文人们,着实别无他法,只得宁心静气等风来。如白居易在《销烦暑》中所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王维亦道:“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而皇家贵族们似乎也得靠此法降暑,如柳公权同唐文宗的对诗中所道:“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情报员:梁曦文

编辑员:柴如瑾

图片源:网络、慢走的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