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8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罗尔事件,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真相和反思,而不是冷漠!

2016-12-01 欧兆艺 思剑客

作者简介


欧兆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为人开朗,小愤青,热爱古琴和文字,偶尔写些杂感和评论。

    

 

罗尔事件还在发酵着,“带血的营销”、“嗜血的看客”、“卖文骗捐”等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屏幕前。目前官方和媒体已经介入调查,许多不透明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晰,这是好事。但是这次事件中,出现了不少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下面试举几例:

     先说我今早看到的一篇文章:《低智商的善良,比不上高智商的冷漠》,文中嘲笑那些不理智的善良的捐款者。在我看来,这种见地是很有问题的。悲悯和同情是人之常情,的确,在悲悯同情之外,我们需要理智。但是当我们由于不理智而被骗了,不去谴责说谎者,反而站在道德和智商的制高点去讽刺别人“同情心太泛滥”、“低智商”、“low逼”,并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种逻辑很糟糕。至于那种“好心捐款的人结果被骗了,那以后谁还敢捐款?”的观点,其实也是个伪命题,每每出现做好事而被讹的事件后,总会出现这样的议题:好人没好报,以后谁还敢做好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相当糟糕的逻辑:我们不应该因为个案太过极端、事实太过复杂便背叛了我们当初的单纯、正义和善良,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而动摇了自己的正确选择和信仰。如果说,因为罗尔事件而动摇了你的爱心和善良,进而成为了你以后对类似事情采取“冷漠”的态度的理由,这绝不是反思这个事件的正确姿势。


     还有一些观点称“只要孩子好就好了,我不在乎真相”、“不要打搅小姑娘治病了”、“你们这些人,都是玻璃心,营销怎么了”……这些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追求真相并不会妨碍小姑娘治病;营销可以,但不应该建立在欺骗之上;“不在乎真相”?开什么玩笑,无数个人的爱心被消费了,群众难道不应该知道真相吗?你也许太高尚、太大度了,真的不在乎真相,但是不代表其他人不在乎。再说,追求真相有错吗?如果不是媒体一步步深挖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罗尔事件中的信息会一步步更加透明吗?会引起人们更严肃地反思此事吗?

    在很多事件中,人们总喜欢“息事宁人”而不是去挖掘真相,甚至对追求真相的人嗤之以鼻,这是个很坏的逻辑。我不知道有没有记得:曾经,那个“嫖娼死”的雷洋,有人把媒体的深挖看成是消费死者,把公众对于一个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追问看成是消费死者,再也没有比这更糟糕的逻辑了;又如乔任梁事件中,据说人家是死于SM,当人们不断追问,有人批判媒体吃“人血馒头”,这未免太武断了。的确,有些无良的自媒体和个人在消费死者,如说自己是乔任梁的朋友,借此骗取粉丝的钱,这种做法相当令人恶心。但是如果因为“死者为大”、“不应惊扰”而放弃对真相的追求,事情何以一步步透明?死者应有的体面和尊重何以挽回?

每每出现一些非常事件,总有人以各种各样光明正大的理由,企图阻止人们对真相的追问。但是,不追问,就不会有真相。我们活在一个信息不透明的事件,每天都在被海量信息淹没着,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假掺杂,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真相,需要一个透明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活在一个黑箱里。也许很多时候,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会令人难受。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信息公开透明的社会,会让更多人获益。

对于罗尔事件,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姿态正确的理性和反思,我坚决反对那些因为个案而动摇当初自己对善良和爱心的信仰的思维,极端的个案永远不是消解你的悲悯和同情转而转向冷漠的理由。而在反思之余,别忘了,那个叫罗一笑的小姑娘,还有背后无数的白血病患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近期热门文章:

病态,虚伪的正能量文化!

家国情怀与契约精神

文革中的吴晗——不止是个人的悲哀

皇上,  这种把戏你还打算玩多久?

远离政治是一种乌龟哲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