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中最先为生计发愁的是谁?
前两天回了趟西北农村的老家,这是近20年来第一次在春天回去。
对于故乡,我是了解的,作为“城一代”,我与故乡有着紧密的联系,我的父母兄弟都在那里,每年我数次回家,用我的眼睛近距离凝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用我的身心去深刻体会这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
回到自己异乡的小家之后我总忍不住要写一写故乡的见闻,写出来的有些东西,给城市的朋友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美的,但也有一些丑陋和不堪的东西让从小到大在城市生活的朋友们难以直视,尤其前段时间写的关于农村养老的两篇文章-----《农村养老,一个沉重的话题》(点击阅读)、《体制内养老,今天的美好还能延续多久?》(点击阅读),不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尤其后面一篇,在“水木社区”引起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管理员先封了帖子的讨论权限,之后删掉了帖子。
为什么争吵?
是因为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不理解。同情者说农民苦,农民不容易,农村的老人晚年真凄惨;反对者说凭什么农民整天叫苦?谁不苦?农民一辈子做过什么贡献,产生过什么价值?凭什么要求跟体制内人员一样的退休待遇?
“水木社区”之所以封禁甚至删除这篇文章,是因为这种争吵触及到了一些东西,你懂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日头条”的“头条号”上根本不允许发这篇文章,提示是“违反有关规定”。其他主流媒体,尤其纸媒,更加不敢触及。
尽管我的文章让有些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这毕竟是真实的社会底层的情况,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身处繁华的大都市,就忘记了那些偏远落后的农村,甚至拒绝承认他们跟我们一样有相同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
如果您想了解真实的农村,那就听我慢慢道来。但是写故乡的真实情况也有一个难处,读者喜欢听真实的故事,而文章却难以真实地讲故事。为什么?还记得今年春节一篇引起轩然大波的农村主题文章吗?那篇文章写东北某农村村妇们组团约炮,文章让当地的农民蒙羞,也让不负责任的写作者下不了台,估计这位所谓的记者再也不敢回老家了。
在移动互联的当下,村里人也拿着智能手机关注着这个世界。我以为我写的文章村里人不知道,结果家里人告诉我说那两篇养老的文章村里很多人在传阅,好事者还专门给聚在一起的乡亲们大声朗读。这次回家,某日晚上9点钟走进村文化站,一边是大妈们锣鼓喧天的广场舞,一边是隔壁房间里阅读我公众号文章的大叔,我惊讶于他们都从哪儿得到的我的公众号?
信息都这么发达了,文章可不能乱写。我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大作家们都起个笔名,莫言说作家就是讲故事,他就是个讲故事的人,故事讲得有人找他爹来算账,说莫言在小说中骂了他,莫言他爹说那小子连自己亲爹都骂,我都不生气,你也不用生气。
我业余时间码几篇文章,又不是什么大家,我可不想惹出什么乱子。所以,抱歉,我关于故乡题材的文章中恐怕不能有太过真实具体的故事,我只能泛泛地说一说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到不好的事情,看到的乡亲们也切莫对号入座,不管怎么写,我的初衷是良善的,是希望讲讲农村讲讲农民的生活,不求有什么效果吧,至少是个真实的记录。我为你们书写历史。
写了这么长的一前奏,那就预示着这篇文章不会短,抱歉。我这就是写小说的节奏,很难写出短小精悍的新闻稿。
这篇文章我写写当前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农民工失业的问题。
这两年农民工找工作很难,而且越来越难。
正常情况下,每年正月刚满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南方人可能难以理解,说我们大年初几就开始打工了,你们北方人还要等着正月满了才出门,还好意思说?不是人的原因,是气候原因。北方每年从11月中旬到来年的正月末,实际上就是3月中旬,至少大约4个月的时间,从事农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及农民工是没有事干的,因为天寒地冻,农事活动停了,建筑工地也停了。这样北方农民工每年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时间最多8个月。
在我的印象中,这些年村里人出去打工,主要还是去建筑工地盖楼的多,尤其30岁以上的男人,基本上都是建筑民工。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也就是那些90后,大多嫌建筑的活太累,所以常常远走异乡,去大城市进工厂上流水线或者做保安一类的服务工作,大姑娘小媳妇们也远走大城市,大多做一些服务类的工作,也有一些到工厂里做厂妹。总之,本地只有建筑的活,西北五线小城,出租车司机开玩笑说城里至少有一半人失业,此话真假难判,但当地找工作难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几年经济下行,全国楼市进入“去库存”阶段,三四五线城市商品房库存严重,因此新开工商品房越来越少。建筑业的萎缩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民工的就业,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找工作从来没有这么难过。这次回家我感受最深,也最焦虑的就是农民工无工可打,我在村里转悠的时候,碰到很多常年外出打工的人,都唉声叹气的,去年回得早,今年出不去,赋闲在家不知道该干嘛。好在最近是春耕的农忙时间,他们多少还有点农事,等这一阵子忙完,这些打了多年工的乡亲们就只能焦急地徘徊在乡间的小路上了。
村里有几个人一起去新疆找工作,没找到,又跑了一趟内蒙,还是没找到,最后不得不回来,工资没挣着,还花了一大笔钱出去。农民工去外地找工作,往往只是听到了一个消息,千里迢迢跑过去,结果消息不实或者情况变了,他们很多人只带了路费,所以可能没有回程的车费,也没有吃饭住店的钱。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新闻说某地立交桥下或某处有很多农民工吃住在那里,那往往就是被困住了的外地民工。当这些人出现在新闻中,我们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当他们就是自己左邻右舍的乡亲,甚至是自己少年的玩伴,就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读者朋友们以后如果遇到这类人,如果看到天寒地冻中他们还要躺在立交桥下要么等工资要么找工作,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同情,给他们点取暖的旧衣物旧被褥。在异地困住的农民工和乞丐之间只隔着一点浅浅的关心和帮助。
我三哥差不多去年十一之后就无工可打,回家一直待到了现在,赋闲快6个月了,昨天给三哥打电话,他说还是找不到。他没找到,其他人也很少有找到的。听说村里的小学房顶要加盖个二层,他想去问问看能跟着干几天吗,但是估计争的人太多,没戏。本乡本土的活,不光男人们抢,女人们也要来抢,工价压得很低。
比经济下行更严重的是外省民工对本地建筑业工作机会的抢占。正如我在《孤独的乡村少年---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点击阅读)一文中所说:
危及大西北建筑业民工生计的还有比建筑行业萧条更糟糕的原因,那就是当地没有技术的民工被外省优秀的建筑业工人逐出了当地建筑业市场。放眼望去,甘肃、宁夏甚至新疆等地,大型建筑工地上大部分都是操着四川话的川籍民工,这些川籍民工盖框架楼的技术成熟,人才全面,吃亏耐劳。他们包工干活,又快又好,有些民工一个晚上就能净挣五六百元。同学向我描述这些川籍民工上工的景象:他们手提成箱的啤酒,啃着鸡腿,腰里别着最新潮的肾6S,口袋里揣着中高档烟,昂首挺胸地走向塔吊转动的地方。赚的虽然都是辛苦钱,但这些人有可观的回报。
而不远处搬砖头、筛沙子、挖土方的极个别本地民工,因为不会盖框架楼,只能干一些简单的粗活,一整天10个小时的劳作,也就80到120元而已。就这,川籍民工团队还不想要本地人。所以本地民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挣钱,自己喝杯开水都舍不得放茶叶。
因为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砖混楼不让改了,代之以混泥土框架楼。本地民工盖了几十年砖混楼,转型中缺乏培训,没有人教他们盖框架楼的技术,所以没有守得住建筑市场的工作机会。
“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下行,受到冲击的首先是最底层的劳动者,是那些没有保障的人,是那些农民工。当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下一步要推进去产能,我们必须做到产能要去,但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对于一时尚不能够做到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进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经建立了1000亿元主要用于转岗安置的专项资金,如有需要还可以增加。”
那么农民工呢?失去饭碗的农民工谁来管?
杨昇原创美文推荐(直接点击可阅读):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剪断了农民的幸福,也剪断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 杨昇原创文章,喜欢就请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 其他平台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公众号来源
● 其他合作请联系本人微信:yangsheng821
更多原创美文,请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绿时采”(lvshicai8),总有一篇触动您!好文请与朋友们共赏。
本公众号每周发布 2 篇杨昇的原创美文,长按下图二维码可关注。
本文作者介绍:
杨昇,大学老师,文学爱好者,互联网追随者,创业实践者,坚持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这个时代普通人的情感,有10多年短文写作历程,其文字多年来陪伴很多人走过了人生的某些阶段,总有一篇文章能在你的内心引起共鸣。
了解西北特色农产品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