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昇:农村孩子到底要不要上“烂大学”?
本文2015年11月17日被国内最权威的媒体“两报一刊”之一的《光明日报》全文刊出,后被半月谈、新华网等党媒和腾讯、搜狐等上百家媒体广泛转载,引起广泛的争论和讨论,对农村孩子要不要接受质量不如意的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些反思。
推荐给大家。
《光明日报》刊出时对措辞略作修改。此处是原版。
和几个大学同学吃饭聊天,说到现在的高等教育,诸君都流露出失望和不屑。好大学的学生当然一如既往地牛,而一般的大学和那些比较差的院校的毕业生给业界的感觉是没学到什么东西,还“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很难用。于是人们质疑高考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农村学生到底有没有必要上那些烂大学?既然学不到什么知识技能,还花那么多钱耗那么多时间,有必要吗?
我上大学4年,高校教书14年,这18年来切身参与和亲眼目睹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突飞狂飙式的发展。大学疯狂扩招,一时间大学生鱼龙混杂,现如今简直到了是个智商正常的青年就能成为大学生的时代了,就算智商不正常,稍加运作,大专本科文凭还不随便拿?学历烂到这个程度,如果为了学历,为了所谓“大学生”的称号去读“大学”确实不值(本来先写的是“读书”来着,后来想到对混文聘的人来说“上大学”跟“读书”没一毛钱关系,所以改了)。
那么,“烂学校”真的不值得上吗?尤其对于农村学生?
以前我也认为不值得上,认为“烂学校”不能给学生教授什么谋生的技能,学生与其在这样的学校荒废三年或四年,还不如早早进入社会,接收社会大学的熏陶和锻造,这不光经济效益好,对自身发展应该更有用吧。所以这些年我给了很多人不上“烂学校”的建议,包括自己老家的晚辈。
但是,最近我对我长期以来所持观点有了怀疑。为什么怀疑?因为我观察了一些上了大学和没上大学的年轻人的人生发展,随着时光推移,普遍情况是上了大学的年轻人比没上大学的发展得更好。
尤其对于农村孩子,他们的面前有一堵高墙,墙的这边是“农民”或“农民工”,是年轻的时候颠沛流离到处打工,到年龄了结婚生子归根农村,是阶层的固化;墙的那一边是相对稳定的工作,是“白领”是“金领”,是跟上时代发展,是融入城市生活,是脱离祖辈所处的“阶层”而到达新的“阶层”,至少成为一个相对体面的城市人。
农村孩子要想完成这个“阶层跃升”,最好的跳板是“上大学”,这个跳板过去是,现在也是,不管你上的大学有多烂。
“烂大学”为什么也能让那些寒门学子的人生有所改变呢?
我认为改变的催化剂恰恰是被人们诟病的“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碰到“眼高手高”和“眼低手高”必然是要被大大地鄙视一番的,但是“眼高手低”碰到“眼低手低”还是有相当大的优势。
农村的孩子大多吃苦耐劳,大部分也是品性良好的良家子弟,学习不好有诸多原因,不能全然归到自身不努力上,当然自身不努力至少该承担70%的责任。这些农村孩子的父辈们也是农民,眼界和见识有限,农村小学和中学的老师们比当地的农民也高明不了多少。所以在一个眼界和见识都很有限的环境中长大的农村孩子,其自身的眼界和见识不可能高,自信心也不可能强,所以必然有点自卑,有点胆怯,对外界比较迷茫。
把这些孩子投入大学,尤其是大城市好城市的大学,他们混迹于城市,耳濡目染,再加上老师的启发和身边见识多条件好的同学的刺激,他们必然能够快速成长。这种成长不是某项技能的提升或手艺的精进,而是他整个人的眼界、见识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提升。有了这份提升,他的自卑、狭隘就会少一些,自信和雄心壮志就会多一些,想要改变自我,提升自我阶层的冲动就会强一些。
不管他所上的大学有多烂,至少有一个“大学生”的名号罩在他头上,有这个名号带给他的虚荣感长留心底,所以他从内心深处就不会把自己看做一个农民工或农民。城市的繁华,物质的诱惑让他很压抑、很痛苦,这些痛苦促使他思考人生谋划未来。
虽然他没有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技能,但他收获了人生的自信和向上的冲动,这份自信和向上的力量促使他在未来的日子伺机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向更高的阶层爬升。经过五年、十年不懈怠的努力,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完成了自身的“阶层跃升”,也就是在城市有了房子,成了家,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
反观那些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农家子弟,他们进餐馆下工地上流水线,整天跟一帮和自己父母一样眼界和见识的人混在一起,起早贪黑,一日三班倒,上工累得人仰马翻,下工喝得认不得亲爹,再也不看书,再也不学习,甚至再也不思考人生。他们的人生愿望变得简单而实际:打工、攒钱、回家盖房子、成家、生孩子。这些年轻人一旦没有学校的鞭策和刺激,就会迅速沉下去,再也起不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再也不会翻越面前那堵墙了,甚至想都不想了。
这就是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区别。
大学,即便你没有能力选择好的,那么就算是烂大学,还是上一个好。如果注定要上烂大学,就一定到大城市好城市去,你不是上大学,你是进城,是让大城市和那个城市的人们给你的人生一种启迪和力量。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1300多所,每年招生300多万,在校生约一千万人,再加上那些不入流的本科院校,学生人数应该有一千多万吧。本来这些学校是要为我们这个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是十多年过去了效果在哪里?家长怀疑,学生迷茫,社会诟病,那么出路在哪里?
不管出路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况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这个互联网的世界里,各行各业的效率都将提升,教育没有理由一直烂下去,没有效率的教育必然要被改变,如果改革的阻力太大,圈外的人就会另起炉灶。
上千万迷茫的学生需要有效率的教育,庞大的资金和无数的智力也在涌入这个领域,不久的将来,当民间教育机构携慕课(MOOC)(不是广告啊,“慕课”是各大学提供的全免费的优质网络课程汇集)等网络教育资源承担起“烂大学”目前的“启智、树信心、开眼界”的功能,并能多多少少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东西后,教育效率将大大提高,教育年限将大大缩减。那个时候考不上好大学的年轻人就可以不上大学了,只要去这样的机构学习半年到一年,就可打开人生格局,获得向上动力,完成人生飞跃。
就这个问题,欢迎有识之士与我探讨并共谋发展。
推荐作者更多文章(点击下面标题阅读):
4. 母亲的牵挂,都塞在行囊里
8. 农村养老,一个沉重的话题
● 杨昇原创文章,喜欢就请分享到朋友圈
●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公众号来源
● 其他合作请联系作者微信:364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