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拼尽全力接受教育,无非是为了让未来过得幸福
开学了,面对新班级的学生,我给他们侃了侃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年轻人通过教育到底要得到什么。一点儿心得,记录在这里。
因为我教的是经济类课程,面对的都是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几年高等教育的学习,并没有学到什么独到的技术,也没有掌握什么高科技的技能,因此毕业了也不能凭借什么独到的技能行走江湖。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不会有太高的门槛,很多学生也会所学非所用,干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关于大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本科教育的特点是什么?本科教育的特点就是专业不对口。为什么呢,因为本科阶段是通才教育。什么叫通才教育?也就是说美国大学生和我们大学生一样,要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这些学问跟就业的关系都不大,这就是通才教育的本质。”
而文科性质的专科教育也一样,开设的课程很杂,基本上也算是通才教育。
那么,对于通才教育类学生,他们在大学里耗时间读几年书,到底得到了什么呢?
我认为文科类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至少有二点:
一、认识真实的世界。
学生,尤其是小地方和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不足的,很多农村孩子从小作为留守儿童,是由没文化没眼界的高龄老人陪伴着长大的,在乡村、乡镇或县城读了十多年书,读书期间因为地域限制,因为接受的信息有限,他们无法深刻认识这个世界。
现在上大学了,不管是考到好大学还是差大学,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他们面对的头等大事,他们需要补上这些欠缺。
就算是成长于大城市的孩子,大学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搞学习,都在父母和老师的掌控之下围绕着学习打转转,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尤其对那些复杂和丑陋之处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
而几年大学后,他们毕业了,就要独自面对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如果在求学阶段不能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不能识别机会和陷阱,那么未来他们独自行走于这个世界的时候,就难免会遭遇种种风险。
所以,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首要任务是认识真实的世界。
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和预判未来的能力。
年轻人成长的一大任务就是构建自己正确的三观,三观就是一个人的运行系统,只有运行系统没有致命bug,能顺畅运行,其他的个人才能才可以像一个个APP一样,在运行系统上跑起来。所以一个人的个人发展都是建立在“三观”这个运行系统之上的。
而大学期间是三观构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脱离了父母的耳提面命,也没有了老师的大包大揽,有了很宽松的环境来独自面对世界、面对他人,孩子们要独自处理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与社会和他人的一次次碰撞中,学会客观理性地与这个世界相融,学会豁达收敛地与他人相处。
在观察、反思和碰撞中,年轻人的三观渐渐成型,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可以定型。
有了能与世界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三观,预示着青年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三观对个人生存最底层的影响力,那是因为你的三观比较健康。而有些年轻人却迈不过这个坎,到头来年龄长大了,学历可能也有了,却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个世界和其他任何人相处,最终要么抑郁,要么消极避世。
我看过一个报道,说的是大量年轻人在陕西省的“终南山”隐居,最多的时候人数成千上万,很多都是90后年轻人,他们逃遁于此,与世隔绝,就是因为他们适应不了这个社会,无法与他人相处,所以即便是蜷缩在终南山零下十几度的破山洞里一天到晚煮玉米粒吃,也不愿意走入尘世。可见三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有了健康的三观,能胜任生活,能胜任工作,能胜任家庭,这是成长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茫然无知的未来,我们还需要良好的判断能力,以便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机遇和挑战的时候,总能合理预判,挑选出对自己相对有利的那一个。人生的成功或如意也就是这一个个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堆积起来的,相应的,人生的失败或失意大多也是一次次错误的选择堆积起来的。
人生处处面临着选择,毕业了去哪个城市,进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什么时候买房,找什么人谈恋爱……甚至日常的琐事上也不时地要你做出选择,比如在人多的地方怎么排队等。
面对每一次大大小小的选择,你有没有能力为自己挑选出相对较优的那一个?这是一种能力,具体说就是判断力。而这个判断力也是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的,大学是一个人的判断力形成的主要阶段。
正确的判断力一定是建立在对世界正确的认识之上的。所以我才认为,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学习某项特殊技能外,认识真实的世界,并以这份正确的认识为基础形成自己的三观和判断力才是最关键的。而对于没有学到高科技技能的文科生来说,以上两点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来自小地方和农村的孩子而言,这两点更为重要。
每个人这一生未必都会面对工作(比如很多女孩子会做全职太太),但每个人一定都会面对人生,绝大部分人都会面对家庭。一个人在面对人生、面对家庭时所秉持的“三观”直接决定着TA的幸福,而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才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
因此,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又何尝不是在接受如何幸福生活的教育?我们所有人都习惯于把上大学和找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似乎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其实这太狭隘了。上大学学的这点儿技能,在人的一生中用处真的没有那么大,倒是上大学时培养的学习力、思考力、幸福感知力等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生活状态。
所以,年轻人拼尽全力接受教育,终极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未来过得更幸福。因此,所有教育的参与者,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这个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老师不能言必说专业,而没有任何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指导;而教育的管理者,不能违背基本规律,总是手持专业对口的就业率来给各级教育者施加压力。
无论本科还是专科,教育都不能太短视、太功利。
推荐作者更多文章(点击下面标题阅读):
4. 为什么还不屈服于眼前的苟且?因为还有向往诗和远方的心气
8. 没见过凌晨4点的城市不可耻,再也看不到早晨6点的太阳才可悲
● 杨昇原创文章,喜欢就请分享到朋友圈
●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公众号来源
● 其他合作请联系作者微信:364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