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古代中医,因为做人体解剖,被同行斥为“邪人” | 短史记
图:王清任塑像
文 | 杨津涛
中国传统医学对于人体构造的了解,深受《黄帝内经》等秦汉时期著作的影响。此后两千年间,除极个别医生因做过人体解剖,对脏腑位置有直接观察外,绝大多数古代医生坚持《黄帝内经》中那种阴阳五行和五脏六腑相对应的身体观,并不深究脏腑在人体内的真实情况。
在所有曾做过人体解剖实验的古代医生中,以王清任(1768~1831)最为著名。
王相信“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但在阅读中医典籍时发现,古书对脏腑的记述“处处自相矛盾”。他于是将古人对脾、肺、肾、心、胃、小肠等器官的错误观点一一列举,如:
“其论肾有两枚,即腰子,两肾为肾,中间动气为命门。既云中间动气为命门,何得又云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 ①
意即,有的书说两肾间的“动气”是命门,有的书又说右肾是命门,全无依据。
图:《医林改错》收录的古人所绘脏腑图(部分)
嘉庆二年(1797年)发生在滦州稻地镇的一场瘟疫,为王清任观察人体构造提供了机会。
当地很多草草掩埋的病故儿童,遭野狗撕咬,遍地“破腹露脏”。王清任每天去 观察这些尸体:
“始知医书中所绘肺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即件数多寡亦不相符。”
唯一让王清任遗憾的是,因为尸体都曾遭野狗啃食,他没能观察到脏腑间的“隔膜”。
后来,王清任又三次到刑场观察死尸,也没能如愿看到“隔膜”。直至他的一位病人——曾镇守哈密、见惯死者的某官员,向王清任解释了有关“隔膜”的问题。
前后历时42年,王清任终于大体弄清楚了脏腑在人体内的情况。
他将自己所知的脏腑情况绘制成图,附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刊行于世。他自言:
“余著《医林改错》一书,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也。”
他希望以后的医生能够参照脏腑图,更好地治病救人:
“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医林中人,一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明,临症有所遵循……病或少失,是吾之厚望”。②
通过亲自解剖和研究,王清任纠正了《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里的很多错误。
他绘制的脏腑图,胃、肝等画的都比过去更加准确;脾由竖置改为横卧;隔膜被正确画出;肺上不再有“孔窍”;胰腺更是第一次出现……③
对于传统医学理论,王清任多有驳斥。
他否认所谓“三焦”的存在,第一次系统研究了“经络”的实质。通过解剖,他发现中医传统上所说“灵机在心”“心主神明”都是错的,真正产生意识、感觉的是“脑髓”,即大脑。
因条件所限,《医林改错》中也有很多失误。
比如,书中认为心中无血;将动脉当作气管;观察吸气、吐气、吐痰等和肺无关;把精道、血管、溺孔等绘为互通;把大肠(结肠)画的有如小肠(空回肠)等。④
图:《医林改错》中收录的王清任所绘脏腑图(部分)
王清任的研究方法,及《医林改错》中鲜明的正误共存,导致其人其书,在中国传统医学界饱受争议。
在抨击者看来,王清任可谓道德沦丧,嘉庆年间的名医陆九芝说他是:
“教人于脔骼堆中,杀人场中学医道。”
清代儒医陈年祖也指责他“不仁”,乃“狂徒”“邪人”。⑤
当代中医,多认为王清任“越改越错,错中加错”,如名医蒲辅周说他:
“仅观察数十具不完整的尸体,而确定古人皆非,殊属自矜太过,其图证与现代解剖亦有未合”。⑥
中国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仅关注脏腑功能,而不在意脏腑形态;研究人体,依靠的是阴阳五行学说,而非实体观察。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古代儒医认为,并不需要借助解剖实验来认知人体;王清任的努力,也因此在他们眼里变得全无意义。⑦
当然,赞许者也是有的。
王清任通过解剖观察脏腑,并敢于质疑《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传世经典,使《医林改错》成为中医学突破阴阳五行哲学体系,走向现代化的先声。
最早汇通中西医学的陈定泰,正是在王清任及《医林改错》的启发下,参考西方的解剖图谱,才绘制出较为精确的“脏腑全图”。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王清任的肯定,已更多地集中在其科学实证精神,而非苛责其《医林改错》本身也存在不少错误。如谓王清任:
“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中国医学传统理论的根本缺陷, 表明中医学欲求飞跃, 必须冲出中医学术的哲学基础, 进行一场方法论上的革命。”⑧
又或说:
“王清任在他的医疗活动实践中,对于某些问题的阐发还十分粗浅,有些理论在今天看来或许根本不值一提,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之处,但是其不因循守旧,而敢于发表自己新的医学见解;其不凭空臆断,而注重实践,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并效法的。”⑨
可惜的是,王清任的科学实证精神,并没有能够被后来的中国传统医学所继承。
主要的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如前文所说,当时主流中医从伦理上鄙夷王清任的解剖实验,且坚信《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不认为中医发展要借助解剖。
二是王清任出版《医林改错》后不久,西医著作就大规模传入中国,学习解剖及脏腑的相关知识,直接阅读水平更高的外国著作即可。⑩
于是,在《医林改错》中,只有居于次要地位的“逐淤活血方药”,因为切合中国传统医学的气血理论,仍被中医沿用至今,王清任其他更重要的学术遗产,反被长期湮没。
王清任万万不会想到,在他过世一百余年后,《黄帝内经》及其荒唐的“阴阳五行”理论,依旧被中国传统医学界奉为圭臬。
图:《医林改错》书影
注释
①②(清)王清任撰,李天德、张学文点校:《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③宋爱伦:《王清任<医林改错>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④《王清任的错与对》,刘泉开等《大脑纪事》,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第23—27页。
⑤刘玉玮:《从历代对王清任功过之争看其医学史意义》,钱超尘、温长路主编《王清任研究集成》,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医学编 中医学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第73页。
⑦曹东义:《关注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7—9页;⑧陈秀琪、孙遇欣:《王清任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⑨柯新桥:《论王清任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钱超尘、温长路主编《王清任研究集成》。
⑩宋爱伦:《王清任<医林改错>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