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号鸟”真的是鸟,最新版教科书的“修订”是错的 | 短史记

言九林 短史记 2019-08-30

图:最新统编本里的“寒号鸟”是一只啮齿类动物


《寒号鸟》是一篇国人耳熟能详的文章。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它就被长期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的寒号鸟,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寒号鸟”是一只鸟,也曾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认知。


然而,在最新的统编本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课书(2017年出版)中,寒号鸟的配图,已被修正为一只栖居于岩洞中的啮齿类动物(如上图所示)。①


遗憾的是,这种修改,是错误的。


“寒号鸟”真的是鸟



“寒号鸟”的故事,在中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多种原型融合之后的产物。


它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型。


第一个原型,是一种叫做“鶡鴠”(hedan)的古鸟。


这种古鸟,见于先秦的《礼记》《吕氏春秋》,西汉的《方言》《淮南子》《盐铁论》等著作。


在两汉之际,鶡鴠有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夜鸣求旦”——在晚上鸣叫,呼唤白天到来,太阳升起。


比如,《盐铁论》里说“鶡鴠夜鸣,无益于明”(鶡鴠再怎么鸣叫,天亮也不会变早);东汉人郑玄则说它是“求旦之鸟”(祈求、呼唤天明的鸟)。


到了两晋时代,除了在晚上号鸣求天亮,“鶡鴠”(hedan)又增入了一些新的特征——夏天长着漂亮的五色羽毛,冬天则羽毛稀少或者掉光


比如,郭璞说它“似鸡,五色,冬无毛,赤倮,昼夜鸣”;郭义恭说它“冬毛希,夏毛盛”。②


图:《本草纲目》认为“寒号鸟”就是古书记载的“鶡鴠”


第二个原型,是出自佛教故事的“寒苦鸟”。


据民国学者丁福保所编著的《佛学辞典》,佛经中的“寒苦鸟”故事,是这样子的:


“(动物)又名雪山鸟。天竺雪山有寒苦鸟。终夜,䳄(雌鸟)说杀我寒苦,雄鸣夜明造巢。至旦,有朝日暖映,亦不造巢,但鸣曰: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天竺为佛国,鸟兽亦有功德,故作无常偈,如此啭也。或云:妻鸟鸣寒苦逼身,夜明造巢。夫鸟鸣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③


大意是:天竺的雪山上住着一种“寒苦鸟”。每到入夜时,雌鸟会鸣叫“冷死我了”,雄鸟会回应“天亮了就造巢”。天亮之后,太阳升起,暖洋洋的,两只鸟并不造巢,反唱起了偈歌: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死,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死,何必费力造什么巢穴,来安放这无常的身体呢?


渴求天亮、渴求太阳升起,是“寒苦鸟”与“鶡鴠”共有的故事情节;较之“鶡鴠”,“寒苦鸟”多了一段在寒冷中承诺筑巢、暖和之后又不兑现承诺的描写。


图:1934年出版的《佛学词典》中关于“苦寒鸟”的描述


这个“寒苦鸟故事”,也见于《日本大藏经》(中野达慧主编)第13卷第85页。④


笔者以谷歌图书进行搜索后发现,自平安时代起,日本宗教界与文学界即流传着“寒苦鸟”的典故;求助于中文学术搜索工具,则发现除了丁福保的《佛学辞典》,“寒苦鸟”这一称呼,鲜见于其他汉文典籍——考虑到丁福保的《佛学辞典》也是以日本的《织田佛教大辞典》为蓝本编译而成,“寒苦鸟”这个称呼,大概是日本所特有。


在中国,这种佛经中的鸟,隋唐两宋时期多被称作“寒号虫”;至明清两代,“寒号鸟”的叫法也开始流行。


比如,隋代仁寿四年(604)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前后一直在民间广泛抄写读诵的汉文《佛说善恶因果经》中,有“今身喜露形坐者,死作寒鸮虫”的句子。明代的王世贞有“区区此时此身如寒号鸟,逼岁无一羽”的感慨。清代的蒲松龄则说“老鸨大于寒号鸟”。⑤


“寒号鸟故事”的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节点,是元代人陶宗仪在《南村缀耕录》里的一段记载。


他这样写道: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大意是:五台山有一种叫做“寒号虫”的鸟,四足,肉翅,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著名的药材“五灵脂”。这种鸟在盛夏时长满了漂亮绚烂的彩色毛羽,会鸣叫出类似“凤凰不如我”的声音;到了寒冷的严冬,它的毛羽会全部脱落,宛如新生的雏鸟,会鸣叫出类似“得过且过”的声音。


细读这段文字,可以发现,“寒号鸟故事”的两种原型,在这里已经融为了一体。这段文字包含了如下要素:


(1)“鶡鴠传说”中的夏天长着茂盛的五色羽毛,冬天几乎全部脱光形同赤裸。
(2)“寒苦鸟传说”中的“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死,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死,何必费力造什么巢穴,来安放这无常的身体呢?”,也就是得过且过。


尤其有趣的是,陶宗仪所耳闻的“寒号虫(鸟)故事”,出自佛教胜地五台山。这可能不是偶然,而是佛教故事与世俗传说彼此交融的一种线索。


到了明代,陆深《俨山外集》里的“寒号鸟故事”,已经与今人所熟知的课文,没有多少区别了:


“当严寒脱毛之时,夜间鸣声曰:冻杀我,冻杀我,天明垒个窝。至天暖时,毛羽已成,乃鸣曰: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凤凰不如我。”


夜鸣求天亮、夏天长毛冬天脱毛的鶡鴠是鸟,冷到不行发誓筑巢、天暖之后又一再食言的寒苦鸟也是鸟。由这两种原型融合而成的“寒号鸟”,自然也应该是鸟,而且,是一种不需要有现实对应动物的传说之鸟。


但在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寒号鸟却被实打实地画成了啮齿类哺乳动物“复齿鼯鼠”。


图:复齿鼯鼠


寒号鸟不是复齿鼯鼠



问题出在“五灵脂”这种来历不明的中药上面。


“五灵脂”是一种见于宋代史料的传统药物。具体说来,它是一种动物拉出来的屎。“脂”是就这种物质的形态而言;“五灵”则是指拉出这种屎的动物,同时具备“毛、羽、鳞、介、倮”这五种特征——古人将有灵性的动物分成五大类,分别是兽(毛,麒麟为首)、鸟(羽,凤凰为首)、鳞(鱼,龙为首)、介(甲壳类及昆虫,龟为首)和倮(不长毛的人类)。


一种动物同时具备“五灵”的基本特征,那么它拉出来的屎,一定很有药用价值,这是“五灵脂”在古代的“药学原理”。也正因为“五灵脂”是如此厉害的动物拉出来的屎,所以在宋代,它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名称,叫做“药本”——药之根本。⑥


可以想见,这种神奇的药物,一定得找个神奇的动物来拉。完全满足“五灵”特征的动物,自然极稀有(甚至根本不存在);退而求其次,以满足“四灵”“三灵”“两灵”特征的物种代替,就成了必然的操作。


在这种背景下,“五灵脂”与“寒号虫(鸟)”附会到了一起。北宋《物类想感志》说它是“寒号”拉出来的屎。《嘉祐本草》则说寒号虫是一种“四足,有肉翅,不能远飞”的物种。尽管这种外形描述很难让人考据出寒号虫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但加上原本的寒号虫传说,至少已让寒号虫具备了“三灵”特征——兽(四足)、鸟(有肉翅)、倮(冬天毛脱光)。


剩下的问题是:得把传说之鸟“寒号虫”现实化,因为只有真实存在的鸟,才能拉出真实存在的屎。


于是,自宋元而下,拉出“五灵脂”的寒号鸟究竟是什么,就成了一桩众说纷纭的事情。


明代的杨慎、李时珍、方以智,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寒号鸟“夏天长毛,冬天脱毛、不肯筑巢”的特点上,一致认为“寒号鸟”就是中国古书记载的“鶡鴠”。从文化考古的角度来看,这是个正确的结论;但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结论并不解决问题,因为“鶡鴠鸟”仍是一种传说中的鸟,它拉不出现实中的屎。


到了民国时期,学者杜亚泉等人编写《动物大辞典》(1922年出版)时,将注意力转向了寒号虫(鸟)“四足,有肉翅,不能远飞”的特征,进而认为拉出“五灵脂”的寒号虫,是一种翼手类的“大蝙蝠”(Pteropus pselaphon)。⑦


这种说法,一直流行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中,取用了民国《动物大辞典》的观点,告诉教学的老师:“寒号鸟——是蝙蝠里面最大的。”⑧


图:1922年《动物大辞典》关于“寒号虫”的描述


但对传统医学界而言,这个结论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大蝙蝠固然是“四足,有肉翅”,但它们夏天不长五色毛,冬天也不脱光光。更要紧的是,蝙蝠的分布以热带与亚热带居多,而当代中药市场上自称“五灵脂”的东西,却大多产自黄河以北的河北、山西等地。


于是,1961年出版的《中药志》第四册中,中科院药物所对“寒号鸟是一种蝙蝠”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理由是他们在河北考察时发现,当地民众所采集的自称“五灵脂”的药物,并非蝙蝠之粪,而是一种叫做“橙足鼯鼠”(后更名“复齿鼯鼠”)的动物的屎。⑨


此后,“寒号鸟是复齿鼯鼠”的新说法,渐渐取代了“寒号鸟是一种蝙蝠”的旧说法。2017年发行的最新版语文教科书,把寒号鸟画成复齿鼯鼠,也是受了这种调查结论的影响。


很显然,由对“五灵脂”的调查,来反推“寒号鸟”是什么,犯了非常明显、非常重大的逻辑错误。


首先,当代中药市场上自称“五灵脂”的东西,未必是宋人笔下的“五灵脂”;当代人将复齿鼯鼠拉的屎当成“五灵脂”,不等于宋元时代的人也把复齿鼯鼠拉的屎当成“五灵脂”。


事实上,自宋元而下,“五灵脂”虽然与“寒号鸟”联系在一起,但因为“寒号鸟”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所以“五灵脂”究竟是谁拉出来的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而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医界的调查,也发现当代中药市场上的“五灵脂”,往往同名不同物,号称拉出“五灵脂”的动物,至少存在十余种之多。比如,河北市场上的五灵脂多数出自复齿鼯鼠,湖北市场上的灵脂米多数出自红白鼯鼠,甘肃、四川的灵脂米、灵脂块多数出自各种鼠兔,新疆的灵脂块据说出自某种飞鼠……⑩


图:《本草从新》中的五灵脂及附图


其次,寒号鸟故事有两个原型,分别是世俗的“鶡鴠传说”与佛教的“寒苦鸟传说”。在“五灵脂”与“寒号鸟”建立联系之前,这两个原型,就已经构筑起了流传至今的寒号鸟故事的主干——因寒冷发誓筑巢,又因懒惰没有筑巢。


对“寒号鸟故事”而言,“拉出五灵脂”这个情节,不但可有可无、而且画蛇添足,给人一种很明显的强行塞入、强行挂靠之感。无视更重要的“鶡鴠传说”与“寒苦鸟传说”的存在,纠结于晚出的、边缘的“五灵脂”之说,然后得出“寒号鸟不是鸟”,这种考据方法,显然走错了方向。


最后,再强调一下结论:


(1)寒号鸟是一种鸟,它是古代佛教故事与世俗传说交融的产物,是一种不必有现实对应物种的虚构鸟类。

(2)从“五灵脂”入手考据,得出“寒号鸟不是鸟,而是复齿鼯鼠”的结论,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

(3)最新版语文教科书把寒号鸟画成一只啮齿类动物,这种“修正”是错误的。

(完)


注释

①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2~64页。

②张连伟,《古代寒号虫考论》。

③《实用佛学辞典》,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34年,第1361页。“或云”后的文字,系文物出版社1984年修订版增入。

④关于“寒苦鸟”的部分,参考了维舟的《寒号鸟到底是鸟还是虫》一文。

⑤《佛说善恶因果经》的流传时间,见:張小艳《汉文<善恶因果经>研究》,王世贞之言,见其《弇州续稿》。蒲松龄诗见其《日用俗字·禽鸟章》。

⑥“五灵脂”又名“药本”之说,见宋人陶穀的《清異錄》。

⑦杜亚泉等/编,《动物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1423页。

⑧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 语文 第五册 教学参考书》(试用本),1961年,第84页。

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中药志》第4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第02~03页。

⑩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编,《中药志》第六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04~05页。


推荐阅读


晚清海关,为何能长期保持廉洁?


“华盛顿纪念碑”上,为何会有中文碑刻?


我们听了太多假的“科学家励志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