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禅的名字,不叫“阿斗” | 短史记

言九林 短史记 2019-10-24
问:能不能说说刘禅,他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这个问题可以拆分为二:(1)刘禅究竟是不是阿斗?(2)刘禅究竟扶不扶得起来?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把刘禅叫做“阿斗”是错误的,正确的叫法是“阿升”。


“阿斗”之名,见于《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所载孟达给刘封的书信,内有“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之语。这里的“阿斗”,显然是指刘禅。


但这个“阿斗”,其实是文字辨读错误所致。清代藏书家、校勘家陈景云早已揭破其中缘故:


“斗字当作升,后主一字升之,见《魏志.明帝纪》注。


刘禅字“升之”,见于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载魏明帝的一封诏书(《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里面说:


“亮(诸葛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


这里的“刘升之兄弟”,自然是指“刘禅兄弟”。虽然《蜀志.后主传》只说“后主讳禅,字公嗣”,但魏国的官方诏书,断不至于弄错刘禅的姓名。而且,按古人“名与字互为表里、互为阐释”的取名原则,较之“公嗣”,其实“禅”与“升之”更为匹配——“禅”者代也,“升之”者更进一步,皆暗喻攀至权力顶峰。


由“刘升之”而来的“阿升”(这种称呼似是当时的一种常见现象,如黄承彦之女嫁给诸葛亮,习凿齿《襄阳记》载有乡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之所以会讹传成“阿斗”,是因为“升”“斗”二字,在当时字形相近,极易混淆。


具体相似情形,如下两图所示:


图一:“升”字在两汉的形貌


图二:“斗字”在两汉的形貌


图一,是“升”字在两汉时期的形貌。自左至右,依次出自:武威汉简(西汉)、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84年)、肥致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和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


图二,是“斗”字在两汉时期的形貌。自左至右,依次出自:居延汉简(西汉太初三年至东汉建武六年,前102年-公元30年)、贾仲武妻马姜墓记录(东汉延平元年,106年)、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84年)。


由上面两图不难看出,“斗”“升”二字在今天虽然已很难被错认,但按照汉末三国时代的写法(也就是陈寿所熟悉的写法),它们的字形颇为相似,被错认的几率很高。这也正是“阿升”被误读为“阿斗”的主要缘故所在。


第二个问题“刘禅究竟扶不扶得起来”,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主观判断。


首先,刘禅肯定是一个智力正常之人。


原因如下:


(1)史书无一字记载刘禅存在智力问题,“刘禅弱智”这一印象是后世民间的自我脑补。


(2)《诸葛亮集》载有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内称: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给儿子开的书单里有汉书、礼记、诸子及六韬、商君书,诸葛亮给刘禅编的教材主要是讲述“申、韩、管子、六韬”之道。显见二人未将刘禅当成弱智。


(3)诸葛亮对刘禅实施了严格控制。史载: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董)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大意是,当诸葛亮离开成都,他不放心刘禅,对自己与刘禅之间的关系缺乏信心,所以任命自己的亲信、故人之子董允,掌管皇宫的所有禁卫部队。董允任职期间,“处事为防制”,处处对刘禅取防备立场,“后主益严惮之”,令刘禅对其颇为忌惮。


以上种种,显然属于正常智力下的权力游戏。


其次,刘禅虽然智力正常,但他对权术的认知和运用,确实远远不如诸葛亮。


比如,诸葛亮治蜀期间,以严刑峻法构筑高压统治,长期对民间维持着高强度的人力与物力汲取。同时采取了一种袭自商鞅、韩非的统治诀窍——平等的贫穷——来润饰这种高强度汲取。


所谓平等的贫穷,指的是在民众当中制造一种假象:社会不富裕,但社会是平等的,下层民众若每日只能吃一顿干饭,上层官僚每日也至多不过吃两顿干饭。这种假象,契合了民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极大地消解了民众内心因被压迫、被剥削而累积的不满。所以,蜀汉人人皆知诸葛丞相家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这种“平等的贫穷”,让他们忘了诸葛丞相执政期间发行“直百五铢钱”与“太平百钱”,带给他们的巨大伤害。


但刘禅不懂这种权术。


刘备开给他的书单中有商君书,诸葛亮给他写的教材里有申、韩、管子,这些典籍,俱是在教统治者如何驾驭民众、欺骗民众、汲取民众。刘禅似乎并没有领会贯通这些典籍。诸葛亮死后,他放飞自我,大兴土木修建宫苑,于是乎,“平等的贫穷”破产,那些满脸菜色(吴国使臣薛翊所见)的民众,开始怀念起诸葛丞相来,“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

(完)


注:本文“斗”“升”字形部分,引自何林英所著《两汉碑刻隶书字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推荐阅读


《弟子规》,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


鲁迅去世时,同时代之人对他的评价 


“德国下水道让青岛百年不淹”之说始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