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元璋流放沈万三的故事,是假的,也是真的 | 短史记

严汣霖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0-02-12


沈万三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间的纠葛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然而,考之史料,沈万三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元朝人。他非但不可能帮助朱元璋去修什么城墙,甚至极可能一生从未见过朱元璋。


那个多次出现在《明史》里,富可敌国,帮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犒劳天子军队的沈万三,究竟是谁?


一、沈万三没做过朱元璋的子民


潘金莲在《金瓶梅》里说过不止一次:“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可见沈万三在明代市井中的知名程度。


《明史》里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一处是马皇后的传记,里面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吴兴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马皇后进谏:“你老婆我听说法律这个东西,只用来诛杀不法之徒,不该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他们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何必杀他。”朱元璋听完消了怒气,饶过沈万三,将他流放去了云南。


正史如此说,自然许多人信。但民众不喜欢正史里的悲惨结局,就编造故事说沈万三在云南得道成仙,康熙年间还有人跑出来现身说法,称自己在云南碰到过长生不死的沈万三。


不过很可惜,传说当不得真,正史说的,也不见得一定正确。《明史》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沈万三是个地地道道的元朝人,他死于元朝,没做过朱元璋的子民。顾城的《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对沈万三及沈家人的史料与事迹,已有极为详尽的收罗与考据。


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里说,“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编纂者的史料来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莫家与沈家是儿女亲家,莫旦说的话自然极有可信度,《吴江县志》的编纂者不能装看不见,但钦定的正史已出版发行,他们也不敢推翻,所以只好再补加一段注释,大意是:莫旦说张士诚占领苏州的时候沈万三早已经死了,《明史》里说沈万三帮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请求犒劳军队,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谁对谁错,我们搞不清楚。


张士诚的军队占领苏州,时间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1367年攻占苏州,1368年在南京称帝,同年攻陷元大都。也就是说:按莫旦的说法,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至少已经死了12个年头。死人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替他修城墙,也无法再被他抄家流放。


图:今人铸造的财神沈万三像


问题是:莫旦的说法,准不准确呢?


答案是:比《明史》准确得多。首先,如前文所说莫家与沈家是儿女亲家;其次,作为辅助证据,还可以再看一组简单的年龄推算——沈万三至少有三个儿子,除了《吴江县志》提到的“二子茂、旺”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作沈荣,沈荣有个儿子叫沈森。元末明初人王行为沈荣父子撰写过墓志铭,墓志铭里提到,沈荣死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享年71;沈森与父亲死于同年,享年48。推算下来,可以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的时候,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已经62岁,孙子沈森已经39岁,如果此时沈万三还活着,年龄大概在80岁上下。


沈万三当然有可能活到80岁,但《明史》里所说的“沈万三得罪朱元璋,被充军流放云南”之事,却不太可能发生。因为:明军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正式对云南用兵,次年平定该地,云南正式纳入朱元璋的版图。假使朱元璋以最快的速度,在明军平定云南的同年,就将沈万三充军流放过去,沈的年龄也差不多100岁了。这种可能性无疑是极低的——首先,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沈万三长寿若此;其次,流放百岁老人,在以忠孝为基础意识形态的时代,是极少发生的事情。


此外,沈荣的墓志铭里还写道:“初,荣父(即沈荣)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注:元朝官员)之门……”,沈荣于洪武九年去世,墓志提到沈万三时使用了“先君子”这个称呼,这已足以证明沈万三在洪武九年时早已去世,他不可能在洪武十五年被朱元璋流放到云南。墓志铭里还提到,沈荣在主持家族事务期间,曾建积善堂用来“承夫先志”,继承先人的遗志。“先志”二字,也意味着沈万三已经去世。沈家积善堂建于元末,也就是说,在沈荣于元末建造积善堂时,沈万三已经去世了。


综上:鉴于沈万三的一个儿子沈荣生于1306年,可以推断沈万三大致出生于1286年前后(假定沈20岁左右生子);依据莫旦的记载与沈荣的墓志铭,可以推断沈万三死于元朝灭亡(以元大都被攻陷为标志)之前,大略活了六七十岁。传说中被朱元璋流放云南的沈万三,实际上没有做过朱元璋的子民。


二、沈家在洪武时代的焦虑与败落


沈万三不可能遭到朱元璋的打击和流放。但富甲一方的沈家,确实是因朱元璋的打击而没落——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制造了所谓的“蓝玉谋反案”,噩运降临到了沈万三的后代头上。


蓝玉案的动机,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的早死,有极大关系。皇孙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了合法的帝位继承人,朱元璋担心孙子年轻,既没有威望又欠缺经验,不足以压制朝中“豪杰”,若有人趁势而起,明帝国或将易手。于是,蓝玉案应运而生,朱元璋决定再玩一次类似“胡惟庸案”的把戏,大开杀戒,将一切可能妨害朱明王朝存续的潜在势力通通铲除。


沈家很不幸,因为被人告发与蓝玉有过交往,也被罗织进了“蓝党”。沈家的资产被抄没,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等人被处以凌迟。


其实,即便没有所谓的“蓝玉案”,沈家在洪武时代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洪武十九年,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和沈庄,一度被抓捕下狱;同年,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倒了大霉,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以“胡党”罪名满门抄斩。在朱元璋亲手编写的《大诰三编》里,留有陆仲和的名字,朱元璋说:这位做了18年粮长、“富甲吴中”的大富翁,除了报告水灾、荒年、熟年时弄虚作假,还查出拿钱收买原告与官吏,要他们不再告发自己是“胡党”,这些作为全都难逃我一代圣主的“明察”,如今东窗事发身亡家破,全家被我杀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个年幼的孙儿。你们其他人要引以为戒。



洪武二十一年,朝廷下令苏州地方举荐本地人才去南京做官,被举荐的人当中有沈万三的一个侄子,以及沈万三的亲家莫礼(莫旦的祖父)。在推辞朝廷俸禄时,沈万三的侄子向朝廷说了这样一段战战兢兢的话:“臣一家人屡次蒙受皇恩宽宥,能够保全妻儿田庐,已远超期望,如今身居尊官荣耀父祖,怎敢再领受朝廷俸禄。”朝不保夕的焦虑,溢于言辞之间。


三、谁才是沈万三?


与沈家往来密切的亲家莫旦,已明白告诉世人沈万三死于元朝;全国人手一本的《大诰》系列丛书中,也略带提及过沈家的结局。无论如何,后世史官在修撰《明史》时,本不应该相信沈万三帮朱元璋修南京城、犒劳天子军队、被流放云南这种稀奇古怪的情节。但事实是,他们不但相信,还在多处传记中反复提及。


这或许与明人笔记对这些故事情节不厌其烦的记载与渲染,有直接关系。比如,在犒军这件事情上,《七修类稿》提供了更丰富生动的细节,如此描述沈、朱二人的对话:


(朱元璋欲犒劳军队,沈万三提出代朱元璋出犒军的银两)朱元璋:“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沈万三:“每一军犒金一两。”朱元璋:“此虽汝至意,不须汝也!”……


明人笔记中,类似的添油加醋很多,不再赘述——甚至连立志撰写出一代信史的王世贞,也不经意间加入到了添油加醋的大军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沈万三虽然有钱,但在生前以及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人物。元朝的江南名流无人提及过沈万三;洪武十二年编纂的五十卷《苏州府志》,将苏州本地名流收罗殆尽,其中也没有沈家与沈万三。直到明朝中晚期,到了潘金莲从《金瓶梅》里横空出世的时代,沈万三才变得如雷贯耳,成了“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成了全国知名的历史人物。


问题是,这个全国知名的沈万三,这个帮朱元璋修了三分之一南京城、要遍犒朱元璋之军,最后被朱元璋没收了家产、流放云南的沈万三,并不是那个真实存在过的沈万三。真实的沈万三,不在坊间流传的沈万三故事里,坊间流传的沈万三故事,说的究竟是谁?


沈万三的故事所承载的,其实是一场洪武年间关于财富原罪的集体记忆。


南京城的修筑,之所以会附会到沈万三身上,与朱元璋强制迁徙江浙地区富户来“充实都城”有很直接的关系。做吴王时,朱元璋即开始对江浙富户采取行动,将大批苏州富户强行迁徙到濠州。称帝后,这一政策获得延续与强化。比如,洪武三年,苏州、杭州、嘉州、湖州等地四千多家富户被集体强制迁往濠州;洪武十三年,苏浙地区共有四万五千多家富户,被朱元璋强制迁往南京。


富户们被连根拔离本乡的同时,南京城的修筑正如火如荼。富户们带到南京城的财富,理所当然要用来繁荣都城。明代野史、笔记将南京城的许多建筑,如铁桥、酒楼、水关等等,俱说成沈万三出资所建,其历史背景正在于此。沈万三故事里的具体情节是假的,假情节勾勒出的历史背景却很真实。


图:1870年代,南京的老城墙


沈万三被充军云南这段假情节,也有真实的历史背景。


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后,朱元璋即不断从内地往云南移民,以充实边疆。江浙富户则是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人谢肇淛写过一本叫做《滇略》的书,里面说道:


“高皇帝既定滇中,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故其人土著甚少,寄籍者多。衣冠、礼法、语言、习尚,大率类建业……”


“高皇帝”就是朱元璋,“良家闾右”指的是安分守己者和有钱人(穷人称“闾左”),“建业”就是南京。谢肇淛这段话的大意是:朱元璋平定云南后,大批迁徙江浙地区的安分民众和有钱人,让他们去充实边疆,最后造成当地人占少数、移民占多数的情况;受移民影响,当地的生活习惯与文化风俗,也变得与南京大体一样。在虚构的故事里,老富翁沈万三被朱元璋流放到了云南。在真实的历史里,一批批的江浙富户们,也正千里迢迢拖家带口,被赶往云南边疆。


假的沈万三故事里,潜藏着明朝富户们的命运密码。马皇后那句“老百姓富可敌国,是他们自己不祥”,透露出的是一种“有钱即有罪”的莫名恐慌。对这种“有钱即有罪”,方孝孺在《逊志斋集》里的记述是:“当是时,浙东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倾其宗。”王锜则在《寓圃杂记》里说,洪武时代中晚期,三吴的大户巨姓们,“或死或徙,无一存者”,原本的繁华之地一片萧条,“邑里萧然,生计鲜薄”,过者无不感伤。


沈万三的故事,是假的,也是真的。




推荐阅读


别吹了,《易经》中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不要被“几千年经验的积累”这种话迷惑


汉景帝为什么要气死申屠嘉、腰斩晁错、饿死周亚夫?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