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鸿章挨一枪,大清少赔一亿两」之说,完全不成立 | 短史记

言九林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0-11-06


:李鸿章在马关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银子,这是真的吗?

此说不知始于何时,但常见于各种通俗文史著作

比如,《晚清军政启示录》里说:

“或许是看到李鸿章受了枪伤,伊藤博文最后做了一亿两白银的让步——李鸿章苦笑,这一枪挨得值。一个没要了他性命的枪伤,价值一亿两,他觉得自己所受的皮肉之苦都值了。”①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里也说:

“为了抵消李鸿章遇刺的影响,日方又决定将赔款金额减去一亿两,诚可谓19世纪外交史上最昂贵的一枪。”②


《流放紫禁城》一书也说:

“四月十七日,日本在谈判桌上做出了一点让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较原日方条件有所减轻,赔款减少了一亿两,割地少了一处。时议对此的评价是:‘口舌所不能争者,藉一枪子而得之。’意思是说:日本在条约上的让步,完全是因为李鸿章挨了一枪。”③


它的广泛传播,则显然始于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见下图)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图:《走向共和》剧情截图


梁启超当年为李鸿章做传,其中虽然也有“口舌所不能争者,藉一枪子之伤而得之”这样的话,但梁书写得明白,日本政府因李鸿章遇刺而做出的让步,并非减少赔款,而是停战

“日皇及举国臣民同深震悼,遂允将中国前提出之停战节略画押。”④


扼要来说,李鸿章遇刺前后的博弈情境,是这样的:

(1)李鸿章遇刺之前,日本国内舆论(包括军队内部)的主战气氛极为浓厚,“何时轻骑入燕京”是当时一种普遍的日本民意。行刺李鸿章的小山丰太郎,是一名26岁的无业游民,他的行刺动机正是不希望中日两国停战,他在法庭上宣称,“日军放弃占领北京意味着日本的耻辱,目前同中国签订合约为时尚早”,他希望通过刺杀李鸿章,让和谈直接流产。日本政府在谈判中,也始终拒绝清廷的停战提议,并积极调动军队攻占澎湖,且欲直接夺取台湾,继而在谈判桌上取得更大的利益。⑤

图:刺客小山丰太郎

(2)李鸿章遇刺后,首相伊藤博文与外相陆奥宗光最担心的问题,是李鸿章很可能因此中断谈判直接回国。陆奥宗光曾私下说,“实在是麻烦。首先,无论如何,现在李鸿章要是回国就很难办了”。事发当晚,陆奥宗光拜访伊藤博文商议如何善后,二人的决定是:

“如果仅在礼遇上或社交的情谊上作表示,不另采取具有现实意义之措施,恐终不能使对方衷心感到满意。故此时由我无条件允许他所一再恳请之休战,较为得计。”⑥


图:伊藤博文

(3)日本政府为什么担忧李鸿章回国?陆奥宗光在《蹇蹇录》里说得很明白:

倘若李鸿章以伤痛为借口中断双方的谈判而中途回国,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贬斥,并巧妙地招引欧美各国再度居中调停的话,要博得两三个欧洲强国的同情亦非难事。在这样的时刻,一旦招致欧洲强国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恐怕也不得不要做大幅度的让步。也有人认为,从逻辑上来说,这次的刺杀事件完全只是一个暴徒的个人行为,与我国政府和国民可谓没有丝毫的瓜葛,只要对暴徒个人严加惩罚的话,其他人就没有任何责任。但是对于眼下正在交战的两国,尤其是在战胜国的我国,如何对待敌国的使臣,对其给予相当的保护和尊重,本身就是国际公法上的一个惯例,这样的事件一旦撬动了整个社会的感情,就很难用逻辑上的理论来加以解决了。且不说李鸿章的地位、名望,就其以古稀的高龄第一次出使异域,即遭到了如此的凶难,真是情何以堪!其将博得全世界的同情是显而易见的。此时若有某个强国欲乘机加以干涉,李的负伤就是最佳的借口了。”⑦


(4)伊藤与陆奥议定对策之后,即致电内阁阁员与大本营重臣进行商议。但除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之外,大多数人对停战仍持反对意见。伊藤博文不得不离开马关前往广岛与文武重臣面商舌战,并在给天皇的奏疏里说:


“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境地。反之,清国却因此而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且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果真如此,则帝国之威严必将大为丧失。因此,今日善后之策,惟有与清使继续商谈,以预先避免各国之联合干涉。”⑨

(5)在慰问李鸿章时,陆奥宗光曾安抚道:“中堂身受重伤,幸未致命,中堂不幸,大清举国之大幸。此后和款必易商办”,“请宽心养伤,中日战事将从此止”。但最后,日本政府因“李鸿章挨枪”而做出的停战让步,却是严重缩水的——第一,台湾被排除在了停战范围之外;第二,停战期间两国均不得增援战线上的部队。这两条都对日军有利。之所以用这种“缩水停战”来应付李鸿章,是因为日本政府通过对清廷密电的破译,了解到他并无中断谈判归国的打算因为知晓了李鸿章的底牌,稍后在关于停战问题的谈判中,李希望将台湾也划入停战范围的要求,始终未能得到日方同意。⑩

1895年3月30日,李鸿章遇刺后的第六天,原本无意停战的日本,与清廷签订了一份《停战协定》。梁启超后来将该《协定》评价为“口舌所不能争者,藉一枪子而得之”,大体是成立的。

图:陆奥宗光


至于“李鸿章在马关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银子”,只能算脑补出来的无稽之谈。

因已成功稳住李鸿章留在日本,后续关于赔款数额的谈判中,日本政府已不再将李鸿章的遇刺纳入到考量因素。春帆楼谈判重启后,日方提出的和议条件极为苛刻。最过分者,是要求清廷将奉天以南各地和台湾澎湖各岛全部割让给日本,并赔款三亿两白银。清廷给李鸿章的指示,则是“让地应以一处为断,赔费应以万万为断”⑪,也就是割地最多只能割一处,赔款最多只能赔一亿两白银。该底线同样因电报遭到破译而被日方知晓。伊藤博文因而有恃无恐,拒绝做出让步:

“赔款即使能有小幅度的减少,但绝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削减,在割地方面,奉天和台湾都要割让,这点我先事先说清楚,以避免日后的误解。我们还是希望中国使臣能够深切地审察今日两国的实际形势,即日本是战胜国,中国是战败国这一事实,是中国先提出求和。”⑫


按陆奥宗光的解释,《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最终由三亿两白银减为二亿两白银,其主要原因是“我方当初提出的方案原本是作为会谈的基础提出来的。因此对此并非完全没有修正的余地”。当日方通过监视李鸿章与清廷之间的来往电报,确认三亿两白银的赔款数额确实很难被清廷接受,很可能导致和谈破裂(李鸿章在给清廷的电报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若(日本)仍坚持此前的主张,是否可再加若干让步之处?……若不可,唯有停止谈判归国一途”),于是转而提出一份修正方案,其中一项内容是“赔款削减至两亿两”。⑬

综上。“李鸿章挨一枪,大清少赔一亿两”之说,是一个错误的“历史常识”。

图:春帆楼谈判期间的李鸿章,引自小川一真《日清战争写真图》



注释
①宗承灏:《晚清军政启示录1:被砍断的龙旗》,现代出版社2019年版,第340页。
②王鼎杰:《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52页。
③张建伟:《流放紫禁城》,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④梁启超:《李鸿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⑤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10页。
⑥(日)陆奥宗光:《蹇蹇录:甲午战争秘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2页。
⑦(日)陆奥宗光:《蹇蹇录:甲午战争秘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172页。
⑧吉辰:《昂贵的和平:中日马关议和研究》,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77页。
⑨伊藤博文:《与清使谈判要件裁可公文》。转引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12页。
⑩吉辰:《昂贵的和平:中日马关议和研究》,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79-182页。
⑪《附译署来电》。《李鸿章全集26·电报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⑫(日)陆奥宗光:《蹇蹇录:甲午战争秘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3页。
⑬(日)陆奥宗光:《蹇蹇录:甲午战争秘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6-187页。



推荐阅读

早安,打工人!跨越四十年的心灵共鸣

「秋风宝剑孤臣泪」不是李鸿章的绝命诗

「八百壮士」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

↓下图是兄弟栏目友情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