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大街的孩子都叫「梓睿」与「梓晴」,其实是个古老传统 | 短史记
说一说中国人给孩子取名的历史。
前两天,广东省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了一份名为“2020新生儿爆款名字”的榜单。其中,“梓×”这种组合,以绝对优势霸榜。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有人吐槽说,看了这份榜单,“突然觉得小红,小花,什么的好独特”。还有人开玩笑说:
吐槽归吐槽,玩笑归玩笑。
正经说来,自两汉而下,中国人给孩子取名字,就一直是这般“一窝蜂”式地趋同。
比如,《三国志·吴书》里记载的历史人物,成年后所取(一般由主持冠礼的长辈赐予)的字,以“子×”、“公×”、“德×”之类的组合最为流行。且看:
这些子山、子瑜、子直、子默、子纲、子敬……如果集体获邀参加孙权组织的饭局,互相打招呼的场面(古人同辈间互相称字),必定会非常有趣。而且,“子”字桌之外,不妨再另开“公”字桌、“德”字桌……将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凌统字公绩、蒋钦字公弈、陆绩字公纪、骆统字公绪、贺齐字公苗……这些人聚在一起。一圈招呼打下来,估计会有人忘了自己究竟“字”什么。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子”、“公”、“德”、“孔”这些词是最适合用在名字中的美辞。
不过,这股流行风气到了汉末已是尾声。再往后,魏晋六朝的家长们在给孩子取名字时,兴趣就迅速转向了“之”字。仅琅琊王氏的第六代至第九代,就有:
这批“王×之”里,最为后世熟知的,自然是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不难想象,如果琅琊王氏搞一次四世同堂的家宴,将这批“王×之”全部聚到一起,他们彼此间互相称呼,将会是何等妙事。
不光琅琊王氏,当时有名望的大家族,如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南阳范氏,吴郡顾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乃至于皇族司马氏(晋朝)、萧氏(南朝齐),也都流行以“×之”来为子孙取名。知名者有裴松之、祖冲之、刘牢之等。③
按万绳楠的研究,魏晋六朝之人,之所以喜欢以“×之”为名,是因为五斗米道的大流行。这个“之”字,乃是“作为五斗米道的符号而载入名中”。琅琊王氏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所以族中“×之”泛滥成灾;南朝宋文帝的长子刘劭信奉五斗米道,于是他的儿子也分别叫伟之、迪之和彬之。④
犹如分庭抗礼一般,当时还存在着另一批佛教信奉者。他们选择将各种佛教词汇放入了自己或子孙的名字当中。且看:
再后来,当五斗米道与佛教遭受世俗政权的打压,地位急骤下降之后,“×之”、“僧×”这股取名风潮,也随之消失了。
到了唐末五代,群雄割据,招贤纳士成为一种政治风尚。读书人为便于推销自己,或是对后代寄托一种期望,纷纷给自己或子孙取名为“彦”(美士之意),仅见于正史记载者,就多达近150人,以致于清代史学家赵翼感慨说:“五代人多以彦为名,彦本美名,故人多以之为名,然未有如五代时之多者。”——在五代人的“名字爆款榜”上,“彦”字占据着绝对优势。且看:
到了宋代,读书人开始玩“象数之学”,阴阳五行之说被以各种姿势弄得五光十色,姓名领域也受到波及。
于是乎,按五行相生理论,爸爸叫朱松,松属木,木生火,他儿子就叫做朱熹(熹是光明、炽热的意思)。爸爸叫秦桧,木生火,他儿子就叫做秦熺;火生土,秦熺的儿子就叫做秦堪。
古代的父母,不但为男孩取名时,如此这般“一窝蜂”跟着潮流走,为女孩取名的情况,也差不多,只是少了一些与功业相关的色彩。
比如,有人搜集整理了出土唐代墓志中的女性姓名。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唐代女性取名时,最常用的字是下面这些:
虽然时间是一千多年前,但与今天的中国一样,唐代女性当中,也随处可见小芳、小玉、阿云、阿珍、静静与珊珊——区别只在于,那个时代的人不喊对方小芳小云,而是更喜欢用排行来互相称呼,所以史料中更常见的记载,是“张十八员外”与“公孙大娘”。
大体而言,流行给孩子取什么样的名字,可以反映时代政治、文化层面的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的“×之”、“僧×”是如此,五代的“彦×”、两宋的五行相生,也是如此。
当代的情况,自然也不例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整理研究室”与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合作,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的取名用字,做了一次抽样统计。共计随机抽取了七省市174900个人名,得到取名用字3345个,取名总用字数328400个。
其中,总体使用频率最高的6个字是:英、华、玉、秀、明、珍。划分时间段后,1949年9月30日之前出生者,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字是:英、秀、玉、珍、华、兰、桂、淑、文、明。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5月出生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华、国、建、民(以及援朝、保国、跃进等词)。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底出生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文、红、梅、军、东、立、斌、卫、兵。1976年11月至1982年6月底出生者,则开始大量使用彬、婷、磊、搏、昕、妍、璐、萌、曦、薇、妮、莹、蕾、娜、伟、海、波、涛、毅、飞、宇、锋、巍这些字。⑦
时下霸榜的梓睿、梓晴、子睿、梓轩、梓豪、浩轩……究其本质,乃是2000年以前出生者,因不满足于他们的父母给自己所取的婷、磊、昕、妍、璐、萌、曦、莹、蕾、娜……而继续向文雅、别致中努力寻求的结果。只不过,这种寻求,明显受到了流行小说与偶像剧人物命名潮流的影响——可供参考的一项研究,是台湾2014年发布的一份《姓名统计分析》。其中提到,1950-1970年代出生的台湾男性,名字大多含有“志”字,比如志明、志伟;1970-1990年代,就变成了家豪、冠宇、冠廷占据前排。2000年以后,男性名字的前排,变成了承恩、承翰和品睿;女性名字的前排,变成了宜蓁、欣妤和诗涵,晴和彤也广受青睐。该报告说,这种变化是“随着偶像剧的兴起”而发生的。⑧
梓睿、梓晴、子睿、梓轩、梓豪、浩轩……的流行,与冠廷、品睿、宜蓁、欣妤、诗涵、子晴、羽彤的流行,其实是一回事。
♦ 台湾民众各世代前三大取用名字
当然,具体到“梓”字的流行,还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五行取名”传统的伪复兴——前文说了,两宋之人玩的是五行相生,今人玩的是五行缺啥就用名字补啥,路径截然相反。笔者查询了多个取名软件和取名网站,发现“梓”字被它们统一归为“木”属性,引申为“生机勃勃、茁壮成长、自强不息、生命力顽强”等吉祥寓意。不过,似乎是为了避免引起家长的反感,没有一家软件或网站提及“梓宫”、“梓器”等词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次调查中,174900个人名中,只有19个人的名字中用了“梓”字。寓意美好,能契合阴阳五行,还鲜少有人使用,这三项原因,大约正是家长们对“梓”字趋之若骛的主因。
但他们显然没有料到,梓睿、梓晴与梓萱会变得满大街都是。一如千年前的中国父母,料不到满世界都会是彦章、彦威与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