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交官的「奇袭日本本土计划」 | 短史记
说一说宋育仁在甲午年的“奇袭日本本土计划”。
宋是四川人,生于1857年,卒于1931年,是光绪十二年(1886)的进士,1894年被派往英国,担任清廷驻英使馆二等参赞。宋抵达伦敦,是该年旧历五月。稍后,中日甲午之战便爆发了。
甫闻中日战事爆发,宋便自伦敦上书军机大臣翁同龢与孙毓汶,提出过一套御敌主张。稍后,听闻日军兵锋已进逼鸭绿江,宋又给在南书房工作、有机会与皇帝日常接触的张百熙写信,希望张想办法将自己从伦敦召回京城,以便更迅捷地向朝廷贡献自己的御敌之策。友人王闿运说,宋是一个性格“狷介”之人,“有忧生之嗟,忤时之虑,多所谋画,视人太高”。就宋在甲午年的忧思与行动而言,这个评价可谓中肯。
◆ 宋育仁像
据宋本人所写《借筹记》,其“奇袭日本计划”,始于甲午年底。
当时,宋因对国内局势忧心如焚,已“决意辞职回国”。适逢南洋大臣张之洞有借款事宜交托给驻伦敦使馆,宋便暂缓回国留了下来。期间得以结识了使馆的翻译官王丰镐,透过王,又认识了一位“英国水师候补兵官哈格雷甫”。这位哈格雷甫告诉宋,他在七月份的时候,曾通过驻伦敦使馆向清廷秘密献策,大致内容是“请密购师船一旅,募兵送华,且战且前”,具体操作办法是清廷代表与怡和洋行签订借款合同,怡和洋行再与哈格雷甫签订合同,这样就能避开英国“局外中立”的立场。但此事始终没有回音。宋育仁翻查了使馆的往来电报,发现清廷驻英公使龚照瑗确实在七月份的时候,将哈格雷甫的建议报告给了北洋,但北洋没有回复。之后,龚照瑗又发电报给北洋,说该建议已经作废。但龚没有把作废之事告诉哈格雷甫。
于是,宋育仁决定绕过驻英公使龚照瑗,自己干。
他先是与哈格雷甫商议,但怡和洋行不愿贷款,事情黄了。然后,他又通过王丰镐与一位“前美国水师副将夹甫士”搭上了线。这位夹甫士介绍了三个人给宋育仁。一位叫做“麦福尔”,是英国人,前海军军官,据说能招募到海军兵将;一位叫做“康敌克特”,据说是开银行的,愿意借款给清廷;还有一位叫做“庵洁华特”,据说是英国的候补议绅,有政界资源,能帮着出谋划策。通过这些人,宋育仁获知: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两国,之前互相争战,购买军舰置办了海军。如今两国不打仗了,这些军舰就成了负担。智利有“大轮一艘,快船二艘”,阿根廷有“大快轮二艘”。经麦福尔沟通,两国愿意同时将这些军舰出售给清廷。
据此,宋育仁拟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康敌克特联络银行借钱,麦福尔联络旧部招兵买马,庵洁华特负责打通英国政府的关节(让他们不找麻烦),再将智利、阿根廷这些军舰买过来(按宋育仁的构想,将耗费二百万英镑,购入兵船十艘,邮船二艘),然后再配上英国与法国生产的“鱼雷炮船大小千艘”,便可以组成一支强大的海军。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距离中日战场最近,可以用澳洲商会自发组建军队保护商务权的名义,让这支海军在澳大利亚集结。然后再请出以前在北洋海军任过职的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担任统帅,以商会舰队的名义,挂着英国旗帜北上。如此,便可实现“潜师袭倭”直捣长崎的计划。
没成功的原因,据宋育仁自己讲是这样的:他最初与这些洋人接触时,“托言总署有密函,令谋此策”,谎称自己是奉了清廷总理衙门的秘密指示来办这件事情。等到借钱买船募兵等事项商议妥当之后,宋才将此事汇报给军机大臣翁同龢与孙毓汶、总理衙门大臣廖寿恒与张荫桓,以及唐景崇、张之洞等人。这之后,为了推动计划,宋又找过出使俄国大臣王之春(王1895年途径欧洲)、驻德公使许景澄。宋育仁最先得到的,是总理衙门的回复:“恐难成,不办”。他又通过王之春,将希望寄托在了南洋大臣张之洞身上(王与张关系密切)。南洋的回复是:
这个回复虽然答应替宋育仁将计划汇报上去,但也委婉地将皮球踢给了总理衙门,因为南洋的汇报对象就是总理衙门。张之洞对宋育仁的真正期望,是要他替南洋完成一笔100万英镑的借款。
稍后,南洋方面再次来电转达朝廷旨意:中日两国和议已定,袭击日本之事不必再提。至于重整海军,须从长计议,“王之春所报各船,并未声明钢甲薄厚、尺寸长短,但凭商人之语,未足以昭凭信”,这笔借款就此作罢。不过,张之洞也让王之春转告宋育仁:《马关条约》赔款太大,恐有变数,所以“船事仍勿断”,不妨继续与洋人联络,以备万一。后来没发生万一,宋育仁只好感慨:“潜师之谋乃废不用,伤心绝望。”
以上内容,全部出自宋育仁本人撰写的《借筹记》一文(见钟永新《中日甲午海战宋育仁<借筹记>故实》所附点校之《借筹记》)。在回忆文章的末尾,宋说,自己记下这些事情,“不敢示人,亦自写伤心怀抱云耳”。
宋育仁在“奇袭日本本土计划”中表现出来的真诚毋庸置疑。这一点,由他不惜滞留欧洲、耗费大量个人资财来办这件事,便能得证——宋于1894年底辞职,至1895年秋才登船归国,这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宋要自己负担一切生活与工作费用,其中仅电报一项就耗费了“六百余金”。
但宋显然低估了计划的复杂性。
首先,向智利等国购买军舰,是甲午年各方皆在关注的一件大事。宋作为一个小小的使馆二等参赞,不可能成为此事的主导者。
最早策划操办此事者是李鸿章。甲午年七月十三日,李鸿章一度获清廷批准,可定购“智利二轮”。李将此事交给了驻英公使龚照瑗(与李关系密切)来办。但十一天之后,七月二十四日,龚照瑗致电总理衙门,说智利悔约了,船没买成。悔约的主因,是日本参与了竞买,智利遂欲待价而沽(日本后来确实买入了智利军舰)。宋育仁在《借筹记》里说龚照瑗向北洋报告过购舰计划,后来又向北洋报告说计划作废,原因便在这里。此事后来出现转机,李鸿章又致电龚,让他与智利方面接洽,询问全部七艘快船多少价;若只买其中“行速炮多”的四艘,又是多少价。借款等事,也仍由龚照瑗在负责执行。(见李鸿章:《寄伦敦龚使》,光绪二十年七月十六日亥刻;《寄伦敦龚使》,光绪二十年九月十四日亥刻。)
李鸿章的计划,可能来自德国前陆军军官汉纳根(Von Hanneken,曾在北洋海军任职)和他的岳父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甲午年,总理衙门曾向汉纳根与德璀琳问计。汉纳根的改革建议之一是北洋海军“近八年中未曾添一新船”,器械方面已落后于时代,须斥巨资购买新式军舰,可购买的对象包括:(1)“智利国现有快船六艘,皆新式新造”;(2)“德国佛尔根厂所造一艘,英国阿姆士脱郎所造一艘”。他建议以这8艘军舰为主体,雇佣外国海军将领士兵一同来华,“另派一洋员为全军水师提督”,组成一支新的海军。(见《汉纳根条陈节略》)
宋育仁的“奇袭日本本土计划”,其实也包含在汉纳根的计划之中。汉纳根当时似乎有意让英国海军军官泰莱(w. F. Tyler )负责指挥新舰队。据泰莱说,是他致电汉纳根,让其向清廷建议购买智利的巡洋舰,因为那是“世界最捷之舰”,他自己则有能力招募到足够的海军士兵,然后,“予将以此舰扰乱敌人后方海陆”,也就是袭击日本本土的重要港口,迫使日本海军将吉野、浪速等速度较快的军舰从战场召回,“以防守诸煤港”。(见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