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ES文章荐读|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徐淮弧形构造带的三维结构与成因机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

JES

最新文章 精华速览      最新文章 精华速览


华北东南缘是认识华南与华北碰撞以及大陆深俯冲、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键区域,该区因产出徐淮弧形构造带、郯庐大型活动走滑断裂、及高压/超高压变质造山带而吸引了全球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徐淮弧形构造带位于郯庐断裂带西侧(图1),其弯曲形态如何形成及如何协调华北-华南碰撞与郯庐断裂的大规模走滑,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前人基于地质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进行了地质模型构建,但仍未有统一认识,且尚无深部的物性结构和三维形态约束。


图1. 徐淮弧形构造带及邻区的地形和布格重力异常(原文图2)。XHTB. 徐淮逆冲褶皱带; TLF. 郯庐断裂带; HXF. 淮阴-响水断裂; JNF. 江南断裂; JSF. 江山-绍兴断裂; FPF. 丰沛断裂; LLF. 洛南-栾川断裂; XGF. 襄樊-广济断裂.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邓阳凡研究员团队与陈赟副研究员、李鹏飞研究员等合作,围绕徐淮弧形构造带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基于重力异常、磁异常、地震波速度、地震活动性、地震波各向异性及磁异常优选方位等,结合该弧形构造的表观形态,揭示了徐淮弧形逆冲褶皱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全球范围来看,逆冲褶皱带常表现为弧形特征。本研究首先总结了前人的弧形逆冲褶皱带成因的9种经典模式(图2),包括盆地沉积厚度控制、阻挡物控制、楔入体控制、滑脱体强度控制、断层牵引、多断层相互作用、大陆边缘形态控制、板片形态控制和板片后撤影响。


图2. 弧形逆冲褶皱带的9种经典模式(原文图1).


徐淮弧形构造带表现为较小的负重力异常和磁异常,低的地壳和岩石圈速度(图3),薄的地壳和岩石圈,浅的地震震源深度,这些特征显示徐淮弧形构造带具有岩石圈尺度的流变学异常。结合弧形构造两端聚合的形态,本研究认为是滑脱体的强度控制了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图4):受深部动力学作用,地幔物质上涌,不仅造成了沿郯庐断裂带和徐淮弧形构造带下方的低速异常结构,还减薄了岩石圈和地壳,并改变了上覆地壳内部的流变学强度,在受到挤压情况下,由于强度差异性导致了弧形构造带形成。然而,该区地幔物质上涌的具体原因到底是“华南向华北俯冲”,“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还是“洋中脊俯冲”,因无法对时间进行约束,本研究暂未给出确切的信息,尚待更深入研究。


图3. 徐淮及邻区的速度结构(原文图10)。郯庐断裂带和徐淮下方可见明显的低速,横切剖面位置参考原文.



图4. 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模式图(原文图11)。绿色线为SKS的快波方位,主要为东西走向;红色线为磁异常优选方位.


此外,重力和磁异常的延拓图像显示郯庐断裂带和洛南-栾川断层是岩石圈尺度的断裂带;重力异常延拓及正演模拟表明华北东部的线性重力异常条带是浅部异常体所致;华北东南缘磁异常优选方位与构造单元走向一致,但与近东西走向的SKS快波方向明显不同,秦岭-大别造山带除外,该区域磁异常优选方位和SKS/Pms快波方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暗示这一区域壳幔变形的耦合特征。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600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874106, 42021002),和广东省基金 (2019QN01H101)等项目资助。

JES

 作者简介  邓阳凡       作者简介  邓阳凡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

主要研究地球演化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的结构及变形:(1)大尺度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指示的地质过程;(2)小尺度的地壳结构及其与断裂带、成矿带的关系。

3

现任国际SCI期刊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的Editor,国际SCI期刊Terra Nova的Associate Editor,国内英文期刊Earthquake Science的编委。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章刊登在《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第33卷2022年第3期


Deng Yangfan, Chen Yun, Li Pengfei, Zhang Zhou, Badal José, 2022. A Synthesis of Geophysical Data in South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rcuate Xuhuai Thrust Belt.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33(3): 552–566. https://doi.org/10.1007/s12583-021-1584-y

更多论文信息,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往期回顾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近70年中国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进展

造山带橄榄岩岩石学与构造过程:以松树沟橄榄岩为例

片麻岩穹窿与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规律探讨

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过程

从岩浆岩看青藏高原地壳的生长演化

地壳生长及深部物质架构研究与问题:以中亚造山带(北疆地区)为例

→辽东白云-小佟家堡子矿集区控矿构造及成矿有利区预测

→晶粥储存、侵入体累积组装与花岗岩成因

→交代岩石圈地幔与金成矿作用


构造地质学

纪念马杏垣先生

关于大陆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考与讨论

秦岭造山带是印支碰撞造山带吗?

关于发展洋板块地质学的思考

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增生型造山带结构解析与时空制约

洋板块地质与川藏铁路工程地质关键区带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构造热事件时代及演化

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新太古代烟庄正长花岗岩年龄及成因:对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制约


地学与健康

"同一健康"视角下医学地质学的创新发展


古生物学

地史时期生物对冰室气候形成的作用


沉积和盆地动力学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

陆相断陷盆地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进展

渤海海域秦南凹陷东南缘沙一段混积岩优质储层成因及勘探意义


石油地质学

‍→非常规源岩层系油气形成分布与前景展望‍

《地球科学》

青年学者论坛回放

黄康俊|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地球增氧事件

→张   文|激光微区锆石Zr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及参考物质研发

Marize Muniz da Silva|巴西São Francisco地块 Mineiro带后碰撞岩浆作用

→Dionatan Ferri Padilha|巴西南部Dom Feliciano带后碰撞玄粗质和超钾质岩浆作用

王选策|地球系统中的挥发分和物质循环——对非俯冲带岩浆的新观点

→陈  印|中国北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及其与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联系

荣  辉|基性岩侵入对铀储层成岩-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兰中伍|南秦岭岩浆作用与浅表环境响应

余文超|贵州遵义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物源: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岳 汉|从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到松潘-甘孜块体的长期形变模式

王 墩|2021年Mw7.4青海玛多地震的震级、地震动场及破裂过程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