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美军作战中40%的时间都在处理情报信息

学术plus 学术plus 2022-07-29


2019加入学术plus2018学术大礼包丨2017不可以错过的重磅报告们


今日荐文

今日荐文的作者为军委联指指挥保障大队专家李海龙,朱方杰,杨鹤和和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专家杨宏亮本篇节选自论文《加快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侦察情报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发表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第14卷第4期。

摘 要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能力对侦察情报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军队侦察情报建设方面的短板弱项,应当确立科学的建设指导和思路,围绕“核心需求”打造“核心能力”,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并高度关注侦察情报能力建设过程中基本体系与重点项目、侦察情报与主战要素、先进手段与挖掘现有的关系,确保侦察情报建设的质量效益。

关键词: 侦察情报;网络信息体系;能力建设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更多精彩文章

请移步中国知网下载阅读,或持续关注本号更新

论文全文摘编如下

仅供学术交流与参考


引  言

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作战能力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核心能力”,而侦察情报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重要,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侦察情报能力建设紧密结合、高效融合,将对侦察情报能力乃至作战能力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事物的发展既需要实践的检验,也需要理论的升华和指导,本文重点围绕概念作用、建设思路和主要方法等探讨我军网络信息体系中侦察情报能力建设问题,力求在理论层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对侦察情报在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能力中地位作用的认识

1.1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侦察情报的重要地位


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是敌对双方围绕信息流程,在陆、海、空、天、电磁、网络、认知等全维战场上展开的,以夺取和建立信息优势为核心的一体化军事对抗行动。指挥决策、作战控制及力量应用高度依赖信息、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的武器装备。信息主导是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的本质特征。信息力的高低,已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本质上就是以“信息力”和“火力”为核心的作战能力建设。作为战场信息感知获取、处理应用的侦察情报,在作战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


  • 首先从信息的本质内涵上看,情报本身就是信息,情报侦察的实质就是如何准确地发现信息、快速地获取信息和有效地利用信息。没有高效的侦察情报作支撑,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其次从作战信息流转过程上看,一切作战行动,都要经过一个从侦察掌握情况、指挥控制协调、实施进攻防御、进行战况评估的循环发展过程。侦察情报是战争实施的前提,是克敌制胜的保证;同时,也是对作战效能实施精确评估、对作战过程实施精准控制的依据。

  • 第三从作战的样式上看,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是一种可控型、高效型、节约型作战。夺取综合制权、有效控制战局将成为作战双方追求的目标。全程信息攻防、实施节点摧毁和远程精确打击将是贯穿作战始终的主要作战样式。这些作战样式效能的发挥,高度依赖侦察情报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没有及时、精准的情报信息,远程精确打击和节点摧毁作战就会失去目标,失去方向。


2012年的一个统计数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美军作战40%的时间处理情报信息,15%的时间作判断下决心,30%的时间下达命令,15%的时间控制部队行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中央总部前指人员由战前的50人猛增至近1000人,其中70%是信息分析与处理人员。这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侦察情报在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中的重要作用。



1.2构建“侦、控、打、评”作战闭环对侦察情报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侦、控、打、评”作战闭环中,“侦”和“评”是侦察情报系统的基本职能,“控”和“打”离不开侦察情报的有力支撑。围绕构建军队新时期战略攻防作战体系,完善以火力筹划和网电攻防为核心的“侦、控、打、评”信息闭环,侦察情报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战略攻防方面,XX核反击力量的建设发展,要求侦察情报保障模式必须由以攻为主向攻防兼备转型,加速推进战略预警手段建设,切实解决核威慑与核反击作战情报信息获取手段少的问题;XX反导作战能力的初步形成,要求侦察情报能力必须由地向天延伸,由领空以上的扇形空间向包覆地球的球形空间拓展,具备广域空间的目标跟踪监视、引导指示和打击效果侦察能力。


常规远程打击方面,陆、海、空各类精确制导武器打击范围、精度和威力的不断提升,要求侦察情报保障必须由静态固定目标侦察保障为主,向地面点状目标、地下目标、海上移动目标和空间信息节点目标侦察监视并重转变。远海防卫作战方面,面对全球海洋环境、海面水下与空中目标探测等能力空白,亟需进行能力填补和网系构设。新概念新领域方面,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自主作战等新的作战能力不断在探索中前进,无不对军队侦察情报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加速推进军队侦察情报能力建设,已成为推进军队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


1.3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建设对作战要素的整体要求凸显了侦察情报建设的当前短板


经过多年发展,军队在主战武器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之配套建设的侦察预警、打击效果评估等要素建设仍有短板,在侦察范围、距离、精度和时效上与主战武器存在明显的“高低差”,特别是多源情报融合、信息自主判证等信息化水平严重滞后,严重制约了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提高。信息化作战既有“1+1>2”的体系优势,也存在“100-1=0”的致命缺陷。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关键在于突破短板瓶颈,弥补体系不足。军队侦察情报建设须放眼未来发展,正视当下差距,下大力解决力量结构不合理、特色侦察情报手段少、体系融合程度低的问题,努力补齐与主战武器的“短板”,尽快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要求。


信息化作战既有“1+1>2”的体系优势

也存在“100-1=0”的致命缺陷


2  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侦察情报能力建设的重点

2.1推进军队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侦察情报建设,须确立科学的建设指导和思路


认识决定思想,思路决定行动。要适应军队新的使命任务需要,深入推进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首要的是理清军队侦察情报建设的方向目标。主要是:


(a)在建设目标上加速实现四个转变。

  • 即由应急保障向多域全向大规模作战保障转变,着眼满足维护我国海外利益需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按照固定与移动并重、地面与海空天兼顾、面状与点状结合的要求,不断提升多样化目标保障能力;

  • 由以陆为主向陆海空天电并重转变,推进海洋目标侦察监视情报处理应用、空间遥感信息侦察与处理、武器平台载体侦察、新型无人机侦察、电磁信号监测和网络安全等新型手段建设,构建近中远衔接、各领域并重的情报侦察网络,不断提升多维战场感知能力;

  • 由聚焦当面向面向两洋、兼顾其它方向转变,调整优化侦察情报力量规模,完善装备体系,不断提升全域全向保障能力;

  • 由单一系统建设向综合集成、体系建设转变,学习美军NCCT、C2BMC等融合工程先进思想,同步推进情报侦察、情报处理和情报传输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体系作战侦察情报保障能力。


(b)在建设指导上牢固确立综合集成、体系建设的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平时与战时、保障与作战、支援与自主的关系,科学统筹各类侦察情报力量手段建设,一体化推进侦察情报力量、装备、阵地、传输网络与处理平台协调发展,确保军队侦察情报建设整体效能有效发挥。如某侦察系统开展的标准化工程,做到了配件通用、阵地共用、信息共享,大大提升了建设使用效益。


(c)在建设方法上强调体系对抗,形成体系优势。军队侦察情报作为军队作战体系的一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大系统。多源情报相互印证的要求,以及未来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军队侦察情报建设必须着眼体系配套,注重体系管理,形成体系能力。


(d)在建设重点上注重科技推动、技术制胜。始终用前沿技术引领侦察情报创新发展。侦察情报涉及航天、微电子、无线电、网络、无人控制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侦察情报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科技的不断发展,只有借助于科技力量的推动,侦察情报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支撑。


2.2推进军队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侦察情报建设,必须打造侦察情报“核心能力”


所谓核心能力,就是履行职能、职责和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军队侦察情报而言,其核心能力就是适应未来军队构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需要,塑造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需要的侦察情报能力,突出“以信息为主导、以信息流程为主线”的特点,以态势感知、目标侦察、信息融合处理、效果评估为脉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一方面,要抓好情报获取手段建设。重点是以联合作战目标保障为核心,加强目标跟踪监视、打击引导指示、打击效果侦察等相关手段和能力建设,如武器平台侦察系统、各类天基侦察装备、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和远距离电子信号侦察装备,填补情报侦察空白,提高情报保障时效和质量。


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融合处理能力建设,提高情报保障效能。战时,海量的情报信息仅靠人工进行分析、判断、处理、分发,是不可能为首长决策和部队行动提供准确的情报支持的。情报信息融合处理能力是确保情报品质、衡量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标。加强军队情报信息融合处理能力建设,首先是通过密切协作、积极争取、理顺关系,把各类情报资源引接好、使用足;其次是加速多源情报信息处理手段和网络建设,特别是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在情报分析研判中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应当充分重视并切实运用好相关技术,不断改进完善情报信息综合融合处理系统,使获取的情报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流转到指挥员“大脑”中来;最后要加大情报处理特点规律和运用问题研究,在深挖情报资源、深化成果研究上下功夫、求突破。


2.3推进军队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侦察情报建设,必须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


人才建设历来是关系党的事业和军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人才工作在部队建设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推进军队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关键是靠人才来推进。侦察情报系统的体系能力建设,更是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作支撑。侦察情报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之处在于,情报侦察行动不在于人多而在于人精,不能搞“人海战术”而要搞“人尖”战略。因为虽然“短板”决定了整体水平,但一些重大成绩的取得也往往是由个别“长板”起了决定性作用;重要情报的获取,虽然离不了集体的力量,但更倚重的是少数尖子长期攻关的结果。如一位高级工程师潜心研究攻关一课题,历经10余年方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军队重奖。


因此,围绕侦察情报“侦、传、评、整、指”人才要求,必须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信息获取技术、能攻破敌方严密防护的网攻高手;能准确侦测对方电子信号、获取多种电子信号参数的尖子人才;能准确操控无人机、精准实施侦察的操控能手;能深入敌后、善于伪装、近战破敌的特种侦察骨干;能揭开敌伪装假幕、准确判断打击效果的评估专家;能快速整编各种情报信息、服务首长和部队所需的情整人才;以及懂指挥、精装备、善谋划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为推进侦察情报建设奠定人才支撑。  

3 推进军队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作战侦察情报建设需要着重把握好几个关系

3.1把握好构建基本体系与取得重点突破的关系


侦察情报体系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作用空前的系统工程,涉及侦察情报建设的各个领域。除要在侦察情报装备上重点突破外,还必须本着协调发展、体系建设的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科学统筹侦察情报各种力量、手段和人才队伍建设,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发展。


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促进事物发展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军队侦察情报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经费需求大,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所有所需,而应抓住当前制约军队整体作战效能发挥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如海上目标监视、战略预警、空间目标监视与引导打击等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实现重点突破。


3.2把握好侦察情报建设与主战要素建设的关系


受体制机制限制,以及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的影响,军队侦察情报建设一直落后于主战武器系统建设。要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要求,军队侦察情报建设必须贯彻体系建设的思想,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纳入军队作战体系建设整体框架,突出战场感知系统建设,坚持情报信息流转紧密依托信息基础网,情报信息保障与指挥控制、主战武器和阵地工程系统无缝链接,与主战武器一样,坚持“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通过统筹规划、一体设计、融入体系、捆绑发展,使侦察情报系统与主战武器系统同步论证、同步研制、同步定型、同步形成作战能力。


3.3要把握好发展高新先进手段与挖掘拓展现有手段的关系


情报侦察,是敌我双方侦察与反侦察、揭密与隐密的激烈对抗。要想先人一步,必须依靠高人一筹的新技术和新装备。从一定意义上讲,侦察情报打的就是高科技,侦察情报建设必须始终紧跟前沿科技发展,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侦察情报手段建设中来;同时,侦察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在一段时期内建立一套无所不包、采用最先进技术的成套装备,既缺乏针对性,也无法顺利实现,还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必须在积极发展高新先进手段的基础上,坚持“嵌入式”发展的路子,注重现有手段的功能拓展和性能升级改造,通过走开挖掘现有手段“边用边改”与研制高新装备创新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既可以保证项目效率,又能确保装备性能不断满足随时变化的作战需求。

结  语

本文分析了基于网络信息体系,我军侦察情报的地位作用,研究探讨了相关能力建设的重点方向和内容,以及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对于侦察情报体系建设和装备手段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友,姚力波,天基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7.11(1530)

[2]刘恩凡,地面时敏目标探测制导技术探讨,飞航导弹,2016.1(87)

[3]张保庆,国外侦察与监视卫星系统发展现状,环球,2016.8(68)

[4]朱维宝,李砥擎,孙波,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器数据监视中的应用研究,航天器工程,2007.5(94)

(全文完)



美国“国家网络情报体系”架构详解


美国发布《2019国家情报战略》


情报界与自媒体



来吧!加入学术plus


请收下!2018学术大礼包


2017你不可以错过的重磅报告们!(全文阅读链接)



【重要】学报投稿必看!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官方严正声明



声明:版权归《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必究。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

  • 电话:010-68893411

  • 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