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报告《2030全球经济关键趋势》/《Key Trends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rough 2030》,对全球经济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预测,本文梳理并总结了未来10年的7大经济趋势,包括经济与供应链转型、人口与气候变化、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与数字经济等关键热点问题。
文章仅供参考,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作者:William Reinsch,Jack Caporal
发布时间:2020年9月
编译:学术plus 谭惠文
来源:CSIS
【趋势1】全球经济以服务为导向;发达国家经济占额小但是价值高;2021年将迎来经济反弹。
【趋势2】:全球人口将经历巨变,大部分发达国家和中国将经历人口老龄化,但新兴经济体将占全球消费和劳动力更大份额。
【趋势3】:印太地区将兴起“新中产阶级”,虽然不如美国和欧洲人富余,但其消费能力惊人。
【趋势4】:气候变化带来的“绿天鹅”已经引起全球央行的密切关注,越早开始“控碳”成本越低。
【趋势5】:全球贸易从“全球化贸易”转向“供应链的区域化”。
【趋势6】: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产业美国仍保持领先,但中国正在赶上,部分如“信息产业”与“商业知识密集型服务”开始向中国转移。
【趋势7】:数字经济将成重塑全球经济的惊人力量,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改变经济增长的性质。“软”技能才能更好地保持竞争力。
未来十年,美国如果没有适当的政府政策,其领先全球的经济地位可能会动摇,然而,美国的优势仍然显而易见。如:医疗保健、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增长最快的领域保持具备明显的人才优势;供应链的区域化;机器人和自动化在制造业中的普及;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保持高附加值,这也这是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熟练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那些将支撑机器人、自动化和高效区域供应链形成的产业。美国经济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制造业增加值大幅下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7年的71.8%飙升至2017年的77.4%。与此同时,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之间的差距已升至历史水平。1979年6月,美国制造业与服务也岗位比例为1:2.5;而现在,这一比例接近8.5:1。新冠肺炎对职业增长的长期影响很难预测,未来不可避免的流行病或其他“黑天鹅”事件将从根本上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未来。在疫情爆发之前,自动化趋势预计将持续至少大约十年。疫情爆发几个月后,酒店、娱乐、零售、旅游行业出现了大规模裁员;肉类加工、家庭保健服务、某些制造业和农业工作,以及一些办公室工作,正在转向自动化。将会导致数百万人在一段时间内失业,并拖累经济增长。而根据最近的趋势,制造业就业的大幅下降不会导致制造业产出的下降,反而制造业产出预计在未来10年会增长更快。2000年,服务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5.5%,201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2%。而在过去的20年里,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物流都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 根据BLS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前的预测,美国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医疗保健,年增长率为1.6%,以及私人教育服务,年增长率为1.2%。
- 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到2028年,个人护理助理的就业预估增长36.4%,而2018年的平均年薪仅为24020美元。此外,新冠肺炎会增加医疗保健人员的需求。
- 公用事业、批发贸易和零售业的就业在未来十年将会下降,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流星之后。然而,与制造业一样,就业率下降并不等于产出下降。批发贸易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实现最大的产出增长。
报告预计,美国经济不平等程度将继续加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到2035年,除了收入前10%的人以外,大部分工人的收入预计将下降或保持不变。而到2035年后,收入不平等预计将趋于平稳;然而,其他因素,如获得优质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和其他服务的机会不平等,将会持续存在,并加剧不平等。此外,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进步可能会产生过度影响低技能、低工资工人的过渡成本,而新冠肺炎大流行将加剧不平等几十年来,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越来越以服务业为导向。特别是在美国,服务业将受到世界级数字经济的支撑,如果美国采取必要的政策来维持这种经济,数字经济将继续成为增长的引擎。
像美国一样,未来全球经济将变得更加以服务为导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将从制造业和原材料生产转向服务业。过去十年,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而同期中等收入国家从49%上升到近54%。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服务业将继续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目前,经合组织国家制造业出口的30%至40%是国内外服务业的增加值。在1995年至2009年期间,几乎所有经合组织成员的制造业出口中,服务业的份额都有所增长,且预计继续增长。2030年后,美国经济将在全球经济中占额更小,但价值更高。根据普华永道《2050年世界》报告,就平均购买力而言,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落后于中国,到2050年将落后于印度。同期,美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将从16%下降到12%。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都在经历这一趋势,包括欧盟、日本、韩国和加拿大等。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中东和非洲的新兴经济体正在加速增长。尽管中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也将下降,但估计仍将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5.6%。尽管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严重影响,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旧预测全球经济将在2021年反弹。经合组织也认为,2020年下半若年再次爆发新冠肺炎,将一定程度上减缓2021年经济反弹。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下降,全球人口结构将在未来几十年经历巨变。日本是第一个经历人口下降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约为1.27亿,但预计到2050年将减少15%至25%。政府正试图通过提高领取国家养老金的资格年龄和实现医疗自动化来缓解人口压力,但这些解决方案并无法从根本解决人口问题。2.2.2 其他制造业领导者:德国、韩国、法国和土耳其这种困境不是日本独有的。德国也面临人口下降,到2030年,人口将从8000万下降到7800万。韩国、法国和英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人口也将趋于平稳,到2030年,年增长率将低于0.5%。土耳其的人口增长将在2040年趋于平稳,届时其劳动适龄人口与老年人相比的比例将开始下降。美国面临的人口威胁没有那么严重,但趋势也不容乐观。2018年,美国的活产婴儿数量是32年来最少的,低于人口更替率。迄今为止,移民抵消了出生率的下降,但由于政府的限制性政策,净移民2018年同比下降了70%。如果美国不能提高出生率,且继续实施限制移民的政策,最终将面临日本等国家同样的问题。按人均收入衡量,中国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其人口问题也可能影响到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总人口将在2030年开始下降,从2030年到2050年,其工作年龄人口将减少近20%,同期老年人口将增长约30%。到205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保持在13-14亿之间,其不断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会维持其全球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2.2.5 新兴经济体: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墨西哥、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非洲和亚洲的新兴经济体预计将在全球消费和劳动力中占据更大份额。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和墨西哥都预测到2050年工作年龄人口将快速增长。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16亿,但人口比例仍十分良好,老年公民与工作年龄公民的比例为1:4.5。印度尼西亚仍将是南亚人口相对较多的国家,到2050年将超过3亿,老年公民与工作年龄公民的比例为1:3。随着中国消费者变得更加富裕,印度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全球中产阶级将开启新一轮“洗牌”。当然,人口增长并不自动等同于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只有通过多领域的健全政策才能实现,包括经济政策、住房、教育、医疗保健等等。也就是说,印度-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其中一些国家人口众多,正准备将不断扩大的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消费者群体“新中产阶级”,尽管不如美国人和欧洲人富裕,但其支出将超过整个地区。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新中产阶级”将加入发达国家的“旧中产阶级”。
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构成长期和短期威胁。无论发展水平如何,经济增长与气候变化之间都存在着负面关系。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气候变化的代价也随之增加。对美国来说,如果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继续以目前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到本世纪末,许多部门每年将损失数千亿美元,到本世纪末,美国GDP可能会下降10%。中国预计将从2030年开始经济增长减速,到2030年人均GDP下降0.6%,到本世纪末将下降4.35%。气候变化是一个独特的经济问题,因为它会在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领域引发不可预测的危机。气候变化互联影响的综合风险更大。气温上升2摄氏度将:增加洪水风险;减少可用的水供应;降低作物产量;增加致命植物、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可居住区;2亿人永久流离失所;导致15%到40%的物种灭绝;一些冲突驱动的“震中”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水、食物、人类迁徙、主权和健康安全等。
“绿天鹅”(气候驱动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引起各国央行的关注。已经开始在其经济模型中考虑气候变化。然而,传统的风险管理不适合应对气候变化,使各国央行陷入未知的境地。越早针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行动的成本就越低,气候变化的造成的经济成本也就越低。如果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预计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量将低于百万分之500-550,到2050年,避免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后果估计将花费全球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1%,与避免的成本和风险相比,这是一项重大成本,但费用很小。温室气体(GHG)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削减:(1)减少对排放密集型商品和服务的需求,(2)提高效率,(3)对非能源排放采取行动,以及(4)向低碳能源方式转型。自1947年10月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全球商品贸易的价值从1948年的588亿美元飙升至2019年的近19万亿美元。贸易爆炸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全球生产模式”,然而,“供应链区域化”的趋势已经出现,主要由以下五个因素造成:(1)全球中产阶级的转变,以及服务业在贸易中的重要性增加,和劳动力成本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降低。
(2)技术。尤其是自动化降低了劳动力需求,鼓励供应商更靠近消费者,激励供应链的地理整合。
(3)气候变化导致的更频繁和更强烈的天气事件将鼓励供应链区域化,以减轻中断和其他风险。
(4)在欧洲、印度等新兴产业中的地区保护主义。
(5)新冠肺炎流行病导致医疗设备和药品短缺,因为全球制造业放缓,各国同时争相实施出口管制并购买这些商品。
供应链的区域化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也不会在地区和行业之间平均发生。全球贸易流量在新冠肺炎期间的衰退,应该在2021年有所回升。确定的是,全球贸易扩张的性质将因区域化而改变。区域化将通过减少进出口多样化和简化供应链来改变全球贸易模式。全球公司将继续服务于全球市场,但通过多个更短的供应链来实现,旨在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
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公司能够优选多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并非所有的输入都是相等的。如产品核心知识产权或高科技组件,明显高于比工人组装的价值。
图12:选定地区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科技和中等技术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分别占全球份额的24%和20%)。然而,自大萧条以来,该领域出口增速都大幅下降。此外,中国的医疗和高科技产品出口仍然依赖于美国、欧盟、韩国的投入。与此同时,受飞机出口的推动,美国在全球高科技出口中约占12%。美国信通技术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例从6%下降到4%,其信通技术产品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扩大。然而,美国主要在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部分运作。美国也具备许多优势,能够继续处于在全球价值链的顶层。尽管在未来几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但在未来30年,美国消费者仍将是消费潜力最高的人群。这不仅将推动美国市场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还将加快这些产品的规模经济发展。在“信息产业”类别中,包括制造业和相关的信通技术服务,其附加值正在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转移到中国,同时,中国该领域内的国内附加值也从2005年的59%提高到2015年的70%。此外,商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加值数据显示了类似的趋势:美国保持着领先地位,但中国正在缩小差距。同样,各种趋势表明,总体而言以及在一些高科技领域,越来越依赖中国来增加价值。
数字部门和数据的激增也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但“数字部门”缺乏普适的定义,所以很难准确衡量其对经济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该部门定义为包括“数字化、信通技术产品和服务、在线平台以及共享经济等平台驱动的活动的核心活动。”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数据,2017年,数字经济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9%和美国就业的3.3%。BEA包括其数字经济的三个组成部分:支持数字的基础设施、电子商务交易和数字媒体内容。然而,这些估计可能低估了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牛津经济学和华为最近发布了一份旨在衡量这些间接溢出效应的报告。报告发现,数字溢出导致的经济收益是目前测量的3倍以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改变经济增长和活动的性质。人工智能技术预计将在2030年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增长15.7万亿美元),特别是在美国和中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提供显著的生产率增长。然而,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称,美国大约一半的工作场所活动有可能由自动化机器进行。为了保持竞争力,员工将不得不比现在更多地依靠利用“软”技能,如人事管理。依靠批判性思维、决策、创造力和领导力的职业同样很难被计算机所取代。需要身体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工作也很难自动化。虽然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有望促进增长,但因为没有政策来平滑过渡成本,也有可能扩大美国收入不平等。因此,政府将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政策来激励公司投资于劳动力,为工人创造终身学习的手段。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或原报告。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 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