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降临》蕴含的投资哲学

投资入射角 罗马大道青训营 2019-06-27

我无意间发现“投资入射角”的这篇文章,看到一半就立马拍大腿,能遇到同道中人是何其有幸。前不久,我专门去拜访了这位大神,他比我稍年幼几岁,专业学的是音乐,想来真是天赋极高。他对于Disney、Facebook、AXON、Netflix等美股有着独特见解。欢迎大家去关注、阅读。





没看过电影的朋友,我需要稍微剧透一下


《降临》根据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讲述了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着力于最基本的地方:语言。科幻小说界,从来没有人把语言表现得如此细致而富有魅力。在姜峯楠笔下,外星人的语言仿佛是有生命的活物。出乎意料、却又早已注定的结局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


今天我不是来讲电影的,但我要讲的这个逻辑和《降临》里的概念密不可分。


《降临》里的七脚怪外星人和我们人类不同,过去、现在、未来在他们眼中没有界线,恰如一本完整的史书,时间线在它们眼里是一张平铺在餐桌上的桌布。


从“目的论”的世界观来看,一切都是定局,时间是一个在固定状态上将我们传送向前的履带。因此,因果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知道“果”就可以知道“因”,反之亦然。所有的事物在固定的状态发生,会按照一本“写好的剧本”进行下去。


在我们人类的世界观里,投资者做投资往往是通过“因果论”来操作的,无论在哪个资本市场都是如此。

用电影举个例子:因为《美人鱼》的票房预期好,所以它的投资发行商光线传媒可能会赚大钱。因此,买入光线传媒是合理的行为。


又或者举另外一个例子:因为电商近年发展迅速,所以投资行业巨头阿里巴巴将会收获到行业增长的红利。


就这两个例子而言,后者的做法比前者会更加靠谱。


然而这样去做投资的人往往会因为介入时间太迟或者受到短期波动影响而进进出出,最终得不到良好的收益。


这是因为“因果论”的投资者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过多的短期波动上。问题不在“因果论”身上,而在于人性上的缺陷使得我们很难克服“因果论”带来的副作用--我们太过关注于一些细小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并非是说微观不如宏观,这有点类似游戏《星际争霸》或者围棋。如果你太专注于局部战争,你会失去对整个战局的把控。


要知道一家公司的起起落落往往是由无数个的“因”和“果”组成的,追逐这些因果圈圈的投资者往往缺乏大局观。

《降临》里外星人的文字是由一个圈和不同的分散性的图案组成,由于在“目的论”下时间不在重要,外星人的文字没有阅读的方向性或者顺序,也不存在时态这个概念。

在任何投资中,时间都是最重要的元素。这是我们传统的认知,因为时间是最珍贵的资源。


然而巴菲特却说过“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十分钟的时间都不要持有”。这句话大家都听过无数次,当放在“目的论”下,它显得异常恰当。


巴菲特述说的这句话里有很多隐含意思。首先,他好像电影里的女主角能看到未来一样。巴菲特好像知道10年后某家公司的表现如何,坚信要长期持有(确实他有很多公司已经长期持有超过数十年不止)。


巴菲特还有一个能力,就是他对时间的认知与众不同。显然巴菲特无法透视未来,也不懂外星人的语言,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生活与他独特的个性让他对时间的认知似乎和大众有所不同。


在巴菲特买入的时候,他就该如何卖出。即先看到“果”,再去看“因”。当被问到一笔好资产何时该卖出时,他的回答是“Never” (永不卖出)。巴菲特考虑一笔资产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笔资产是否会为我所用,只要它在未来很值钱,伯克夏低廉的运营成本可以让他毫无财务压力和股东压力。巴菲特不会因为需要用钱而卖掉股票。


巴菲特在2009年以440亿美金收购了当时第二大的铁路公司--北方铁路公司(BNSF)。在2010年巴菲特对股东的信中他写道:“BNSF每吨货物运输的成本为1加仑柴油/500英里,其耗油效率比汽车运输的耗油效率高三倍,这意味着公司的铁路运输拥有巨大的运营成本优势。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对进口石油的需求量,铁路运输将使得我们的国家受益,使整个社会受益。”


这意味着巴菲特投资BNSF之前,预判了一个“高概率”会发生的未来。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铁路运输因为成本和环境原因将比其他运输方式拥有更大的优势。“奥马哈的先知”并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未来”,他只是在那个未来发生之前,做了一个会让那个未来发生的投资动作,这和《降临》里七脚怪的逻辑思维十分类似。

BNSF是近十年来伯克夏哈撒韦最成功的收购之一

作为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也有类似的能力。在芒格的个人自传《Damn Right!》里,他曾经和读者玩了一个小游戏。


这个游戏叫做“如何打造一个新的可口可乐?”假如你穿越时空,并且只懂得1884年时期的知识和记忆,揣着200万美金回到了1884年的亚特兰大,你将如何把这笔钱在150年后变成2万亿美元呢?


芒格的做法和巴菲特的做法是大同小异的。首先,他预判未来全球因为贸易增加,喝饮料的人会增多。全球届时大概会有超过80亿人口,其中大部分人都会有额外的饮料消费需求,每天饮用大约64盎司的水量。如果可以通过口味吸引客户,占据全球50%的市场,销售出29200亿份8盎司的产品,每份净利润4美分的话,就可以有望达到目标。


每份产品达到4美分的利润几乎是肯定的,因为美元作为一种货币,长期来看一定是贬值的,进口价格将会下降,全球消费者的购买力将会提高,科技进步一定会使得生产成本下降。(以前DVD机器很贵,到后来地摊货都没人买)


最难的问题在于如何打造一款让全球都为之疯狂的饮品。这个产品首先要需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然后它的品牌和商标必须要能够刺激消费者达到我们的预想。方法如下:


1、制造一款冷饮,因为冷饮比热饮的刺激效果更强。


2、在饮料中加入咖啡因和糖浆以及压入二氧化碳,从而避免同质化(同时糖分会加速身体中水的代谢,所以越喝越口渴)


3、在品牌和宣传上,要让消费者把饮料和他们喜欢或者崇拜的事物联系起来,加强消费欲望。(这会消耗大量冗余资金,但很值得)


为了更快占据市场,减少运输成本,同时在全球各地建立装瓶厂,稳固成本和销售价格,牢牢控制住对利润的把控。


因为有强势的品牌和完善的“随手可取”的全球分销点,口味的复制不会成为我们前进目标的障碍。食品工业会为我们所用,比如说制冷技术的发明、更快捷的运输,还有针对减肥者在饮料中加入糖的口味却无须加入糖的热量的技术。此外,相关的饮料机遇将接踵而至,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


芒格甚至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用1884年的知识进行了解释和回答,这里就不做一一拆解,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他的自传。


可口可乐今天的市值大约是1800亿美金,2034年之前要达到2万亿的目标看起来很困难。这等于每年要增长15%的市值才能做到。能用1884年的知识预判到一家能成长到1800亿美金的公司已经非常困难。准确来说,可口可乐公司在1998年就达到了几乎1800亿的市值。

对于巴菲特和芒格来说,上述游戏很可能在他们投资可口可乐这个动作之前就互相玩过了。因此他们所作出的投资动作不过是在一个相对模糊的未来里,推导回去的一条“入射角”而已。大多时候,他们推导出来的入射角都是正确的。


也许对于巴菲特和芒格来说,当他们能推断出一个模糊的未来的时候,尽管你还能有其他选择,但对于两个拥有绝对理性思维的人来说,任何其他选择都不如倒推回去的这条“入射角”好。所有其他的投资路径在这个模糊的未来都不如这个好。因此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他们不用被市场影响。

为什么入射角和反射角是一样的?难道光会自动搜索所有可能的路线并且找到最短的一条?这个简单的物理现象最终衍生出了理论物理学中适用于所有物理定律的“宪法”——最小作用量原理(出处:果壳网)


物理学中,当你得知最小作用量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它推导出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在《降临》里,外星语言就好像最小作用量一样,可以通过它推导出过去和未来。说句题外话,这会引出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活在模拟空间里?不久前美银出炉的一份报告认为,我们有起码30%的可能性是活在计算机的模拟世界中。

特斯拉CEO,Elon Musk马斯克大神认为我们有很大的可能是活在模拟世界中的。这么说的话,一切事物都可能是早已有写好的剧本。


芒格和巴菲特的能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即你能看到模糊的未来。没人能看见精确的未来,但如果你能看见一个相对模糊的未来,你就可以像外星人一样把过去、现在、未来当做是一块平面的桌布。这也会让你的投资心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不在专注于短期的因果,你将拥有超越常人的大局观和眼光。


强调先有“因”后有“果”的模式在投资里往往容易招致错误。因为我们无法看到更大的格局,容易陷入短期的周期循环里。一个季度或者一个公司的错误就可能让我们对公司失去信心或者判断出现偏差。


尽管看起来有点像玄学,但不可否认投资心态在投资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目的论”可以帮助投资者直接剔除掉那些短视和炒作的公司,用模糊的未来倒推出一个模糊的“入射角”。


“入射角”理论的优势其实和巴菲特投资时所说的“盯着球,而不要盯着记分牌”的道理是一样的。


追求大概率事件即是窥探最小作用量的一种途径之一。


查理·芒格

误判心理学的研究同资产负债表的详细研究同样重要。可能还要更重要一点。


后续:《降临》引出的投资心理讨论+案例分析

以下是“投资入射角”的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