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理 | 基层社区心理防疫,“平战结合”求变革

程凌 梅静 社会科学报社 2021-06-07

点击蓝字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阶段。新阶段公众的心理状况发生了新变化,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面对这些新要求,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需要直面在疫情防控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出路,推动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变革。

原文 :《心理防疫要“平战结合”》

作者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  程凌/副教授  梅静/硕士研究生

图片 | 网络



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问题频出,变革刻不容缓



面对汹涌的疫情,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大增,骤然间被推到了防疫工作的前台。大考面前,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经过前期的经验积累,在应对上已经有了一些章法,通过引入心理热线、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开展心理讲座、宣传心理知识等方式在心理防疫这个重要战场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工作所依托的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集中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员配备捉襟见肘。按照2018年出台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城乡社区应该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心理服务。但就目前现实条件来看,大多数基层社区缺少专业心理服务人员,有的尚未配备,有的即使配备也只有1-2人。在面对疫情冲击时,只能让社会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人民调解员等仓促上阵。社会心理服务主体欠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难以提供合乎要求的社会心理服务,这可谓最大的短板。



第二,供需匹配不尽如意。疫情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全方位的,不同群体展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和服务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整合服务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现实情况是,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大多为心理咨询师,且专长于某一类问题,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有限,本身就很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疫情暴发后,面对一些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心理服务项目,如自杀干预、哀伤干预等,由于事前缺乏系统性的训练,他们更难应对。再加上人手不足,只能关注重点人群,很难及时匹配求助者的需要。

  


第三,行业管理秩序缺席。近些年来国家决策层面不断强调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再加上疫情期间心理服务需求处于井喷状态,因而短时间内吸纳了众多群体加入到这一工作当中来。但这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比如,行业准入设置的门槛过低,在有的基层社区提供社会心理服务的人员鱼龙混杂,甚至不乏“蹭热点”的人,服务质量因而难以得到保证;此外,面向社区提供心理服务的主体政出多门,比如,仅湖北省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就提供了由各省市州精神卫生中心、全省多所高校、团委妇联等党政机构、各公益组织等开设的大量心理热线,既有重复建设的问题,又导致基层社区在筛选上的困难。

  

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提前面临“大考”,在基层社区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短板暴露的同时也催生了变革,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今后建设的重点以及变革的方向也同时清晰了起来。




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稳中求进,变革恰逢其时



在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问题暴露、需求渐明之后,变革即成顺理成章之事。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心理防疫上的“平战结合”也给变革提供了极佳时机。此时着手回应问题、主动变革恰逢其时。

  

职业培训携手志愿服务常态化。应对人手短缺,在目前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停止的情况下,基层社区需要积极拓展横向资源,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各方参与、分层分类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可以对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及时觉察居民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特点,采用符合心理规律的方式方法来工作,以满足居民日常心理服务需求。可以招募从事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学习的专业人才,建立基层社区专职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同时将社区所在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执业心理医生、心理咨询从业者、心理服务志愿者等作为后备资源整合进这支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可以依托上级行政单位组建的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等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应急心理干预。



网络科技助力传统服务常态化。应对供需失衡,基层社区需要抓好信息系统建设,将其与传统的服务形式结合起来,主动匹配居民的服务需求。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信息平台收集居民心理需求和服务资源的信息,并将两者精准匹配,以需求带动供应,最大限度地回应居民现实的心理需求。可以适应后疫情阶段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和自媒体平台,探索网络心理服务,开设线上心理服务站,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收集心理健康信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线上心理咨询,以科技助力传统服务模式,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区居民。

  

行业自律借力宏观调控常态化。应对管理失序,行业内部和宏观层面调控都需要有所行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团体和机构要制定统一的规范准则,净化业内环境,对不具备相关资质或违背职业规范和道德的要严格管理、适时整改。心理服务工作站最好设置在街道办事处或者综治中心,整合辖区资源,促进社区与政府、学校、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协作,面向社区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上级政府部门则提供政策支持,统一规划指导,合力下好“一盘棋”,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总而言之,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变革本就势在必行,疫情的暴发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基层社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只要稳扎稳打,见招拆招,就一定能够转危为机,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特色的发展之路。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11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思疫 | 疫情后期,人们该如何做好心理建设?

疫情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大考” | 社会科学报

治理 | 防疫常态化,基层社区如何培养应急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