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重整,从完善“内循环”开始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当前,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正面临严重威胁,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遭遇重创。疫情危机下,我国在第一时间组织复工复产,为疫情国家提供紧急物资,为稳固全球产业链贡献了中国力量,体现了大国担当精神。3月26日的G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来“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一如既往的方式,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原文 :《产业链重整从完善“内循环”开始》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 马喜芳
图片 | 网络
产业链是一个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于一体的复杂概念,是一个包含了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的完全链条。
部分外贸撤单与上游断供使我国产业链修复正面临压力。我国是制造大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同时也拥有全球最长的产业链,然而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上移之路缓慢。
在产业链综合实力上,我国优势产业以通讯、电子设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与发达国家创新引领有一定差距。
从产业链参与情况看,中下游强,上游不强;某些点强,但链不强。
另外,我国产业链设计能力较弱,补链建链强链领军人物亟待培育。
疫情危机下,随着部分外贸订单取消,出口需求下降明显。更重要的是,我国作为需求方,对一些疫情国家的进口存在严重依赖。以半导体原材料硅晶圆、光刻胶、存储芯片等为例,日韩疫情恶化直接造成我国高度依赖进口的半导体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短缺,制造成本上升,电子、汽车等相关行业受挫。
国际先进产业链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打造产业链的关键在于构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全产业链,包括增强对产业链上游的控制能力。因此,笔者以为,在全球疫情危机影响国内产业链正常循环的情况下,我国必须未雨绸缪,“危”中创“机”,在逐步实现复工复产的基础上首先完善产业链的“内循环”。这不仅是应对眼前难关的前提,也是加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长远之策。
首先,顶层设计延补产业链,构筑“内循环”产业链的生态网络。
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审视核心产业链上下游的完整性,“引资补链”“引资扩链”,将产业链从制造环节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域打造空间上高度聚集,上中下游高度协同,覆盖产品研发、原材料提供、制造生产、市场销售渠道的全产业链;确保上游、中游和下游等环节配套,不缺链节,不掉链子,建立并逐步完善产业链生态主体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和信息服务平台。
其次,扶持关键核心技术,为“内循环”产业链注入发展动力。
识别并有计划、有区别地扶持一些影响核心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科学预测和规划核心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着重追求产业链的配套效率、数量和质量。针对国内研发与合作,改革优化科研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国际研究与合作,在新技术开发早期阶段择机介入组织协调,减少风险,为“内循环”上游产业链提供创新动力。同时,鼓励园区、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用联合,积极吸引优势外企来我国设立先进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
再次,企业修炼内功、抱团取暖,为“内循环”产业链提供活力。
对我国企业来说,疫情当下要学会修炼内功。一方面,要针对部分外贸撤单、国际物流滞阻不畅、产业链扰动等做好危机应对;更关键的是,应树立长期忧患意识,“危”中创“机”,形成内循环经济产业链,抱团取暖,上中下游协同发展。
对一些龙头企业来说,全球疫情下要利用产业链重塑新机会,开展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之角色转换,抢占“内循环”上游先机;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准链条上深化合作的战略契合点,并逐步向两端发展,以实现“优品推优技——筑节成链”的产业链突破。
最后,加速产业集群配套服务,为“内循环”产业链提供助力。
产业集群是构建“内循环”的载体。着力为关键产业、龙头企业提供一系列配套环境和条件,包括基础设施、配套工厂、人才培养等,并通盘考虑配套环境的产业集群效益,发展相关配套的器件生产企业,建设便利的水路、陆路交通,提供独特的技术人才引进政策等。
总之,从长远来看,疫情下我国产业链受到冲击是暂时的。当然,要走上转型升级、重塑全产业链之路也是不易的。“内循环”产业链完善之路需要我们登高望远、低头务实、跬步笃行、倒逼转型、迎难而上,占领国际产业链格局中的新高地。
(文章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9BGL115)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5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疫情可能短期冲击经济,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