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吴晓求:中国金融现代化,要靠金融科技推动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201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居民扣除现期消费后的剩余收入的投资倾向将越来越强烈。它需要金融体系提供可以有效配置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对金融体系来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基金业发展的第一个内生变量和动能。
原文 :《中国金融的现代化要靠金融科技推动》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吴晓求
图片 | 网络
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大批能够孵化风险和孵化新企业的资本业态,其中基金是最重要的资本业态。中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其核心动能是科技引领,科技型企业在未来中国产业中应占主导地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要告别数量扩张性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科技引领型增长。科技引导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是有风险的。产业升级中的风险靠谁来分散?一个新技术变成一个新产业,谁去孵化?靠新金融,靠风险资本的业态,靠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内的基金业态。基金业对一个国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
资本市场发展是有层次的,其中基金业在各层次资本市场中起重要作用。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刻的制度革命,是观念的重大调整,注册制需要很多配套条件。现在很多人没有理解注册制的重要性,以为把核准主体从证监会移到交易所就是注册制了,不知道注册制的条件多么复杂。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近30年,始终在探索,摸索、探索固然重要,但是方向更重要。现在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法律调整、退市机制、市场化定价和监管重心的变化,都是注册制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注册制要求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为主导,也就是说注册制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必须发生重大变化。基金业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怎么也得2万美元;到2050年,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人均GDP肯定要达到4万美元。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金业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基金业的发展是以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前提的。没有发达、健康、流动性好的资本市场,基金业是不会有前途的。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地位在提升,中国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基本趋势。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后,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市场投资模式,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市场融资方式。金融理论上把这种趋势称为“脱媒”。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金融的脱媒有强烈的趋势,这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动力。
中国金融的现代化,一靠市场脱媒的作用,二靠金融科技的推动。任何法律都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法律不能成为僵化的、约束社会进步的东西。只要阻碍了社会进步,法律就要调整。我们相信社会的现代化和开放的扩大,文化会发生适当变化,这个变化与资本市场和现代经济市场是匹配的。资本市场发展是基金业发展的前提,我们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最近一次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提出了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枢纽的重要判断。可见资本市场在未来有多么大的广阔发展空间。资本市场有广阔空间,基金业才有广阔空间,它们相辅相成。
中国基金业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第一,公信力的问题。我们说了很多年要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特别是公募基金很难发展起来,私募基金相对要好一些。基金的公信力要改进,道德的水准要提升,道德底线要建立起来。
第二,专业能力要提升,基金经理在经济、金融、科技、投资等方面,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技术层面上都要比一般人高一等。基金经理从投资上要有很好的组合概念。因为所有的风险都是靠组合来分散的,要有识别投资价值的能力。投资价值是个哲学问题,是需要洞察力的,今天亏损的企业就没有投资价值?为什么科创板对盈利没有硬要求?就是说亏损的企业也可能有投资价值的。十多年前的阿里巴巴是亏损的,今天的京东还是亏损的,但是它的价值很高。对投资价值的识别是考验基金经理能力的。
第三是要有道德底线。公信力、专业能力、道德底线是做好基金业的三个基本要求。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78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