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聚焦“难点”“痛点”“堵点”,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原文 :《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作者 | 上海研究院 陈新光
图片 | 网络
未来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我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5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在这2.5亿老年人口中,75%的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还将持续加深。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总体呈现基数大、比例高、增长快、空巢多等特点,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除了“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外,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结构的老人养老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满足。为此,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看作是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必须有效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世代永续发展。
养老服务供给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并存
当下,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并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很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直接导致市县乡镇各级都有大量养老机构存在空置率较高情况,即一边是养老需求旺盛,一边是养老机构空置;二是老年医养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社区医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医疗服务体系呈现碎片化特点,尚缺乏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生理指标、慢性疾病等信息的大数据库;三是各地区的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缺乏联动,老年人在大医院看病后,无法在社区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和照护;四是老年医学发展明显滞后,存在短板。很多医院至今仍以专科治疗为主,没有把老年人当成一个整体来治疗。
为对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已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建立健全养老等领域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体系,养老服务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法律制度框架已基本建成,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完成修订,明确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强化了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国家先后出台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养老服务发展、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等6项综合性政策。目前,已初步确立了以法律为纲领、国务院政策文件为基础、部门专项政策和标准为支撑,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为新时代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规划指引、技术支撑。
把握养老服务需求,制定重大政策
国家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2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775.0万张,比上年增长6.6%,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5张。根据《规划》,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总目标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三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全面快速发展,实现重大转型发展,在基础建设、功能发挥和服务成效上均取得重大进展。养老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和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着立法和顶层设计尚不完善、供给体系不够协调、投入保障有待加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人才与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牢牢把握人口发展形势和养老服务需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部署,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聚焦养老服务“难点”“痛点”“堵点”,健全顶层设计,激发实践创新,推进建成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29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