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谋划,抓住“十四五”人口老龄化“窗口期” | 社会科学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门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人口发展新态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对改善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提升人民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原文 :《超前谋划应对人口发展新态势》
作者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陆杰华 谷俞辰
图片 | 网络
人口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和关键性因素。我国受既往严格的生育政策和生育意愿转变的双重影响,近年来生育水平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加之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2019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1.7亿人(国家统计局2019年年度数据,2019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7599万人),老年抚养比上升至17.8%,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是出生队列惯性变化的结果,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城乡倒置、高龄化以及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鲜明特征,将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技术等方面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更好地应对这一复杂多变的人口发展新态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对改善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提升人民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毋庸置疑,老龄化在本质上是涉及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问题,既蕴涵着潜在机遇,也隐藏着重大风险考验。因此,不仅要在整体上为未来人口均衡发展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回应老年群体的各方面诉求,为其提供全面充分的晚年生活保障,还要充分挖掘老龄人口的机遇和活力,转危为机,降低人口红利下行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形成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布局。
打造高质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养老问题是老龄问题的最直接表现,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中高龄,我国养老服务将接受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为应对这一情况,要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面,全面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和就医便利度,基于社区发展普惠型养老和互助型养老,推出更多个性化的养老产品及服务。此外,注重价值认同,在全社会构建起养老、敬老、助老的文化氛围,发展老年文化、体育、休闲事业,优化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老年宜居环境,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的新型养老服务格局。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导致传统居家养老难以为继,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应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鼓励其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同时尝试与基层医疗资源相结合,加强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多层次养老服务。重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规范体系建设,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与评估制度,保证养老服务业构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防范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风险,推动老龄化事业有序发展。
超前谋划,有效改善老龄社会新常态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根据人口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国情,充分利用老龄化本身力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和岗位情况等,探索弹性化、可浮动的渐进式退休制度和再就业机制,有效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发掘老龄社会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应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保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
立足综合施策和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相结合。长期以来,受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我国的人口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和城乡差异。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要加强顶层设计,还要统筹协调推进。要科学分析和把握老龄工作的具体问题,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基本国策,尽早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长期规划,建立综合性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负增长超前预案,确保老龄工作与国家发展规划的整体目标协同共进。同时,地方应充分发挥活力,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把握中央对老龄事业顶层战略部署的前提下,探索形成更加符合本地人口形势的制度措施及相关政策法规。
总之,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态势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比上升等现象复杂交织,人口问题面临从数量压力到结构性挑战的历史性转变。应全面把握新时代人口发展新常态,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化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促进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2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