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农民工就业,是“十四五”时期保民生的关键 | 社会科学报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稳住农民工就业,避免疫情对部分群体的后续冲击,这是我国“十四五”期间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应积极借助“宅经济”和“云生活”等新业态模式,扩充就业岗位,通过技能培训、权益保护和扶助政策来助其复岗复业。
原文 :《多点发力稳定农民工就业》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杜江勤
图片 | 网络
从“有活不能干”到“找不到活干”再到“无活可干”,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近3亿作为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带来严重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29077万人,比上年增长24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长159万人。以北京为例,2019年底约有外来农民工360万人,其中约280万分布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建筑、保安等城市运行保障和居民生活服务领域。“手停则口停”的农民工群体是疫情冲击下劳动报酬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也是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最薄弱的群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强调,基于农民工群体在经济下滑期间具有高失业率与低承受力的双重特点,农民工群体无法承受失业、就业不足或长期没有工作收入的压力,因此农民工群体是保基本民生的重点。
基于假设对各行业产业增加值的影响与对就业的影响同步变化宏观经济模型的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在基准情景下2020年全国农民工就业人数将下降205万人,而在悲观情景下农民工的就业人数将下降351.1万。
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加大,部分农民工无岗可返、无工可打,难以外出务工或外出后再次返乡;2.就地就近就业的渠道有限,中低技能劳动群体和大龄劳动者就业难度增大;3.返乡下乡创业面临较多制约因素,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创业项目经营面临一定困难等。具体来说,因产业链条接续不畅,特别是服务业复工复市滞后,一线用工需求减少以及囿于部分外贸企业、制造企业订单下滑,出现限产、降薪,导致农民工滞留乡村和再次返乡的概率增大。
“十四五”计划强调保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稳住农民工就业,避免疫情对部分群体的后续冲击,这是我国“十四五”期间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之一。疫情下不可抗因素对经济形成严重冲击,形成了巨大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的产生,意味着市场失灵。劳动力市场的失灵现象,意味着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恢复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 部门近期的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拓展外出就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强化平等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优先保障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等方面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确保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第一,促进就业,最直接的就是稳住与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后疫情时代应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认为农民工失业可以回归土地这样的思维早已过时且不现实,且不说第一产业占GDP总产值仅5%左右,我国农民从经营人均数量极少的土地获得的收入也远低于来自进城务工的收益。应深挖拓岗潜力,优先启动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重点发展吸纳就业多的生活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数”为1352万人,这个增量的主要贡献者正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央“六保”讲“保市场主体”,就是要稳住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企业、行业和地区层面,从援企稳岗政策到困难行业的政策扶持再到地区间的互助支援项目,积极改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和生存环境的政策亟待实施。
第二,提升服务,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要着眼于农业农村本身拓展就业,鼓励返乡留乡农民创办合作社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延伸农业产业链。人社部2020年《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则提出,未来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 万人次以上,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推动农民工稳岗就业和返乡创业。
第三,强化托底,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和基本生活。要发挥好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托底作用,做好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确保贫困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遭遇冲击后能够被及时纳入扶贫和社会保障系统。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异为16.22%。开展农民工市民化攻坚战必将极大地推动户籍、社会保障、土地、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之,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再分配力度,多点发力确保农民工就业基本面稳定。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5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
2021年征订开始啦!
01
《社会科学报》简介
《社会科学报》是经原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报刊,是社会科学界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1985年,《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份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专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学术对话、思想交流、理论争鸣平台的专业性报纸,创立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三十余年来,作为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宣传阵地,《社会科学报》以“思想性、问题性、前沿性、信息性”为目标定位,践行学术标准和宣传原则,坚持在突出主流价值的同时提供多重视角,在贴近现实热点的同时把握长远方向。
02
订阅价格
定价1.5元/份,月度订阅价6元,全年订阅价72元。
03
订阅方式
读者请向各地所在邮局(所)订阅,或者通过中国邮政APP、中国邮政微邮局、中国邮政官网等进行网上订阅。
邮发代号:3-62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4
如果在订阅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问,请联系我们:
电话:021-33165492
Email:xiaohaodong@sass.org.cn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会科学报社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