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城市群:构建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体系 | 社会科学报
通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微观上夯实大国城市群体系基础;通过发挥中心城市溢出和带动效应,从中观上提升大国城市群体系素养;通过提升城市经济效率,从宏观上开拓大国城市群格局。
”原文 :《构建大国城市群体系》
作者 |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颜银根
图片 | 网络
中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尽管中国城镇化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中国城镇化的质量提升任务依然艰巨。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承载力量,城市群更好地促进了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城市智慧时代已经来临。在城市化发展新阶段,大国特征与智慧时代决定了中国城市体系将是多层次的,大国城市群体系应当成为未来中国城市体系的主体体系。通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微观上夯实大国城市群体系基础;通过发挥中心城市溢出和带动效应,从中观上提升大国城市群体系素养;通过提升城市经济效率,从宏观上开拓大国城市群格局。
依托小城镇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两步走”城镇化历程:第一步,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就业;第二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定居落户市民化。但中国的城镇化在第二步历程中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第一,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超大、特大城市并未放开户籍,形成了空间错位;第二,城市高房价和农村土地分别形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市推力和农村拉力。
依托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镇,通过发展城市群体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针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空间错位的困境,利用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解决落户问题,在小城镇内解决子女教育、养老等问题,加强教育、医疗等资源郊区化,实现了工作与家庭生活的一致;针对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城市推力和农村拉力问题,利用土地空间置换解决居住问题,实现居住地与工作地相一致的目标。
依托中心城市发挥空间溢出效应
从城市的发展到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中心城市在中国的城镇化中获益良多,但外围城市的收益有限。一方面,中心城市吸附外围城市的要素资源,对外围城市产生负向的集聚阴影效应;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溢出知识和技术,对外围城市产生了正向的溢出和带动效应。整体而言,外围城市受到的溢出效应影响要弱于集聚阴影效应影响。
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形成“由点及面”的经济空间发展新格局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也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以及沿海开放城市等战略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对中心城市集聚阴影效应的问题,通过“柔性”引进中心城市人才解决外围城市医疗、教育等行业人力资本不足的发展瓶颈;针对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不足的问题,通过形成多个中心城市来解决单个中心城市无法带动的困境,通过加速一体化来促进中低层级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的溢出效应。
依托城市群提升城市经济效率
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性正在加强,城市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同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城市规模不匹配,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非对等化,难以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第二,不同城市(群)专业化程度低,导致竞争大于合作,难以发挥规模经济。
以城市群为媒介,通过发展城市群体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效率低下的两个问题。针对城市规模不匹配的问题,依据最优城市群规模来对城市进行分级分类发展指引,推动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的统筹;针对城市(群)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利用城市群打破行政边界,促进城市从全域视角分析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46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