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让技术服务于人 | 社会科学报
最近,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三只金钱豹出逃的新闻吸引了公众视线。人们在担忧、恐慌之余,纵观微博、知乎等各网络媒体平台,上面针对金钱豹外逃事件存在不同看法,起初有人指责园区负责人的“瞒豹”行为,认为应该给予刑罚,而在之后的搜救行动中,有人批判搜救队员的不当行为,认为其缺乏从业素养及职业知识。在事件全貌未浮出水面时,单一化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微博热评到知乎高赞,如今我们看到的经常是趋向于单一化的立场,与其背后一味附庸式的站队行为。
原文 :《破“茧”:让技术服务于人》
作者 | 西北师范大 杨玲/教授 李哲/研究生
图片 | 网络
“我的日报”:信息茧房现象的预言
单一立场的刷屏,容易让支持者更加坚定支持,让反对者更加坚定反对。万物互联的时代,一个容纳几千万甚至上亿人的平台,无时无刻不在刷新观点、想法。这庞大的活跃用户数本应代表更多元的观点、更丰富的论证。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更封闭、更片面,甚至更雷同的观点?或许有一个词汇可以恰当地描述这样的现象:信息茧房。
作为信息茧房概念的提出者,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是信息传播中的用户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使自己感到安慰和愉悦的传播世界,如同置身于蚕茧般作茧自缚(桑斯坦,2008)。他认为“我的日报”(the Daily Me)就是信息茧房现象的预言:这是一份完全个人化的报纸,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选我们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具有相似想法的人每一天都把自己归入自己设计的“回声室”(echo chambers)。
好奇心引发信息茧房
我们如何塑造又深陷于自身的“茧房”之中?在网络信息社会,人们在互联网上认识陌生人、猎奇逸闻趣事、探索未知世界等一些行为,都可以视作好奇心所驱动的行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对“神圣的好奇心”推崇备至,把它看作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而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好奇心是信息寻求动力的一种特殊类型。寻求网络媒体某一领域信息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拿起盘中的“第一颗瓜子”,甚至成为我们深陷信息茧房的首要原因。这种好奇心可能会降低个体在使用社交媒体之余的焦虑水平。而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兴趣型好奇心的产生与焦虑呈负相关(Litman,2010;Litman&Jimerson,2004)。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拿起盘中“第一颗瓜子”可能是人们为了减轻焦虑所产生的行为。
首先,通过“嗑瓜子”一步一步将自己包围在“茧房”中,这种行为简单易操作,参与行为门槛低,人们极易掌握技巧,在逐渐熟练之后很快在行为中找到了自我满足感,使人们享受整个过程;其次,当人们嗑开一颗瓜子,就有一颗美味的瓜子仁,毫不费力地获得即时强化,而这种强化又激励人们继续重复这个行为以追求更多回报;最后,瓜子被一颗一颗地嗑开,人们发现盘子里的瓜子在不断减少,这种表象会给人一种成就感的满足。这个过程增强了人的自信,在潜意识中人们期望享受嗑瓜子这个过程。这是信息茧房形成的第二大原因。
例如,短视频社交媒体——抖音,首先,其操作十分简单,几乎保姆式的“投喂”内容使用户打开抖音后不需要任何操作即可观看视频。抖音设置了模仿拍同款视频的一键拍摄,相比较专业的视频制作需要进行学习操作,用户可以使用原创者的滤镜、音乐、特效的模板,自由模仿和二次创作。其次,抖音源源不断地产出美味的“瓜子仁”,通过赞助综艺节目,主办各类活动,引入流量明星,借助微博、微信平台等流量入口借势营销,吸纳了各个渠道的优质内容。
在信息传播环境下,网络社交媒体的受众群体在舆论场域中表现出的认知失调与个体的去个性化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的行为特点,反映出受众在接收网络信息时的心理机制。受众身处“茧房”中,对于自身观点或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他人观点有着盲目的自信,容易产生认知失调。并且在舆论场域中,出于社会认同与社会赞许,受众总是会产生从众心理与行为,一个个去个性化的个体聚集起来就会导致群体的极化,而带有过于偏激情绪的群体则会引发某些攻击行为。
多角色合力打破信息茧房
面对信息茧房现象的影响,想要完成破“茧”,就不能忽视受众这一维度。人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个人观念,在“推”和“订”之间找到契合点,善于利用“订阅”功能,主动拓宽信息的获取范围,接收来自不同媒介的声音,走出单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另外,不能过度依赖个性化的定制功能,应认识到算法分发所具有的局限性、片面性,理性对待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提高自己对于新闻的辨识度,拓宽自己的信息源。
网络社交媒体所能给予受众群体的心理暗示是强大且潜移默化的。从本质上来讲,易接受暗示也是受众自愿接受信息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网络信息时代下,媒体应当把握网络新闻群体的易于接受暗示的心理特点,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在信息茧房现象发生时能够正确面对,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理性思考,而非偏听偏信。
网络意见领袖在信息茧房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自身的责任意识,避免因刻板印象导致的以心理捷径对事物进行的浅层次认知。应对事实进行合理解读,同时紧跟网络信息的发生发展状况,如有能力应当通过更多渠道了解更详尽的事件信息,或者参与事件调查,避免引导受众只从单一角度看待问题,而导致真相后续缺乏关注。
在网络媒体繁荣之下,信息茧房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还可能引发群体极化现象。解决信息茧房所带来的问题,就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平台及网络意见领袖要承担起一定社会责任,不能唯流量是瞻。另一方面,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有意识地接收多元化的信息。
多管齐下合力破“茧”,才能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正如桑斯坦对于信息的“偶遇”所期望的那样:“如果你遇到一些你并没有特别选择的想法和主题,那真是太好了,这能改变你的一天,甚至你的生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6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算法黑箱,是潘多拉的盒子?算法与信息(之二)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