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个坚持”的意义空间与普适价值 | 社会科学报

曾峻 社会科学报社
2024-09-0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概括为十条,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继续成功的密码,其中蕴含的普适价值对于其他政党和组织同样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原文 :《“十个坚持”的意义空间与普适价值》

作者 |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    曾峻

图片 | 网络



包括政党在内的所有组织都希望生存、发展、壮大,以不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景,然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少之又少。


一百多年前,国民党曾经有过豪情壮志,最后却难逃失败命运。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学习的榜样,最后也失去执政资格并导致国家解体,至今已整整30年。至于无数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数是昙花一现,还有一些虽延续下来,却是捉襟见肘、勉强应付。


过去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则从一个只有50多人、默默无闻的政党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领导着14亿人口大国的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治理绩效看,中国彻底摆脱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命运,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东亚病夫”的标签,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踏上新的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进程。凡此种种,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地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靠的就是“十个坚持”。“十个坚持”虽然名为“经验”,但不能从一般经验角度来理解。如果对这十条历史经验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建构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深层次“道”与“理”。




任何社会都是由多种多样的主体构成,现代社会主体的细化分化趋势更为显著。


“分殊”格局、主体间关系的厘定及其良性互动,是社会活力的源泉。然而,倘若缺乏一种政治力量履行整合、稳定和协调功能,则社会将在“原子化”纷争中丧失底线秩序;对于发展低起点、可用资源稀缺、内外部情况超复杂的中国来说,这种政治力量显得尤其重要。这就是党的领导的意义所在。


一个政党能否堪当大任并做到永不懈怠,除了发挥愿景的激励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在愿景与现实之间找到结合点,在完成一个一个实际的行动纲领过程中趋近理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党,但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想。理想与现实的接榫之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即通过谋求人民幸福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进而实现政治理想。


坚持人民至上的意义是双重的。首先,以人民心为心、以人民幸福为最高旨归,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一个外在于自己的目标和标准,从而避免近代以来西方政党因过分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狭隘性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政治极化、对立等弊病。其次,不同时期人民需求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比如,新中国成立前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更全面、更高水平地实现国家富强、共同富裕。将这些变动着的外部目标“内部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路、推进创新、政策调适的过程,同时也使全体成员始终保持进取姿态和奋斗状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理性。


居于第一位的是独立自主,即“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独立自主是一个政党赢得胜利的条件,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觉坚守。坚持独立自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习别人的经验但不盲目照搬,学习书本上的理论但不迷信,积极探求适合自己的制度形态和达成路径,因此,坚持中国道路是独立自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历史能动性进行前人未从事过的实践,走出一条新路,开辟一片新天地,这就是开拓创新。实践创新的升华或结晶是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是观之,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同在的,二者相互应证、彼此强化;对既有理论而言,其核心要义在新理论中得到坚持并以新的话语和表现形式再现,理论在创新中保持生命力且得以传袭。


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吃螃蟹”会招致各种非议、排挤或打压,不怕鬼、不信邪的勇气就显得极其珍贵。同时,因为走的是新路,只有“指南针”而没有“路线图”,所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风险、挑战,也难免出现暂时或局部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就成为必备的精神品质。要战胜强大的对手、克服巨大的困难,还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与志同道合者“结伴而行”。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博大胸襟。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通过中国发展为世界作出贡献,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




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力,都离不开主体自身建设,这是第十个“坚持”揭示的道理。


将坚持自我革命放在最后,也是为了说明这一条具有“托底”的意义。自我革命虽以“革命”命名,却不是为了把党变成另一种性质的政党,恰恰相反,是为了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本色: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性、毫无私利的纯洁性。


政党面临的问题,与其他组织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需要防范“病变”、抗拒“老化”,管理学、政党理论的主题之一是对此把脉问诊、开出药方。一百多年前,米歇尔斯基于对政党的考察指出,为了提高战斗力,加之规模扩大,政党必然走向寡头化的宿命。后来,奥威尔基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考察,也给出了同样灰暗的结论。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执政党一方面要对抗组织原有的科层化危险,另一方面还要对抗权力腐蚀的危险,似乎无法打破“铁律”,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共等社会主义政党的结局似乎更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当年“窑洞对”“进京赶考”的提醒,还是今天“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警示,都表明防止变质、变色、变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担忧。经过一百年积淀,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一整套实现自我革命的方案,做到了“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这套方案的精髓在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即借助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优势,综合运用制度、监督、教育等方式,严厉清除一切背离党的性质宗旨的行为。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淬炼和不断革新提醒我们,重新审思现有组织理论和政党理论的时机已经成熟。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82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时评 | 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建党百年 | “创”理论、“用”理论,先进理论武装贯穿百年党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会科学报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