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大新城建设:争当低碳发展先行者 | 社会科学报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碳减排阵营,相继发布碳中和目标。“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
上海提出在2025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五个新城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空间,必须落实碳中和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争当上海低碳发展的先行者。
原文 :《上海新城建设:争当低碳发展先行者》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唐忆文
图片 | 网络
五个新城的功能定位
上海新城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从“卫星城”“郊区新城”到“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演变。1946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和1959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中就提出有计划地发展卫星城镇,1986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继续充实和发展卫星城。在2001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郊区新城概念正式提出,新城要成为上海发展的新增长极。《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再次提出重点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新城,培育成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2021年初,《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提出“围绕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的总体目标愿景,实现未来工作与生活更加无界、服务与交通更加智能、城市与自然更加融合、人文与个性更加突出,形成汇聚共享的城市、高效智能的城市、低碳韧性的城市、个性魅力的城市”四项策略,提出要在新建地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样板。
嘉定新城是沪宁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汽车研发及制造为主导产业,具有独特人文魅力、科技创新能力,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青浦新城是沪湖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创新研发、商务贸易、旅游休闲功能为支撑,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水乡都市和现代化湖滨城市;松江新城是沪杭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科教和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具有上海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区域高等教育基地;奉贤新城是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杭州湾北岸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具有独特生态禀赋、科技创新能力的智慧、宜居、低碳、健康城市;南汇新城是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新型贸易、跨境金融、总部经济、航运服务、先进制造为支撑,建设成为开放创新高地、离岸在岸业务枢纽和宜居宜业城市。
五个新城低碳发展的目标
“十四五”是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期,是上海碳达峰目标实现期。五个新城应全面落实低碳发展理念,在经济层面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在社会层面以低碳理念引导消费升级和活力塑造,在环境层面探索绿色生态低碳城市肌理,在技术层面探索万物互联的智慧技术和低碳技术应用,在城市治理层面探索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低碳制度创新突破,建设成为上海碳中和理念全面渗透的发展高地、碳中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高地、碳中和试点场景示范高地、低碳发展政策与体制改革高地,成为上海低碳发展的先行者。
强化低碳引领,打造上海碳中和理念全面渗透的发展高地。践行“两山”理论,以低碳理念为导向,将“双碳”目标和理念纳入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优化五个新城规划,提出有力度和可操作性的低碳发展目标。拓展“大低碳”概念,将体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指标纳入总体规划指标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中,实现科学规划、产业先行、技术支撑,促进新发展理念在新城区落地生根。提高土地混合利用程度,注重职住平衡,合理规划新城区人口、产业及交通布局,避免出现“局部低碳、整体高碳”“短期低碳、长期高碳”等现象。
强化创新引领,打造碳中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高地。依托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集聚优势,围绕碳中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进行产业规划与布局,打造碳中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围绕光伏、氢能、储能以及碳捕捉等领域,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重点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世界级碳中和产业集群。推进企业生产方式向低碳转变,在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碳中和。
强化示范引领,打造上海碳中和试点场景示范高地。立足五个新城发展基础与特色,打造各具优势与特色的碳中和试点场景。嘉定新城重点打造低碳交通应用场景,建设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青浦新城大力聚焦新城中心区、西岑科创中心、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等区域和项目,争取重点领域代表性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基地建设,并引领其他相关领域、区域低碳转型升级。松江新城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生态链,打通长三角区域碳中和应用市场,为各类技术创新成果率先应用以及规模化发展创造最佳市场环境,打造碳中和前沿技术试验场。奉贤新城通过实施“负碳增氧”工程,制订“低碳指数”,建设鑫广综合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推动城市双修、垃圾分类,打造无废城市。南汇新城突出开放性、国际化和未来感,聚焦新能源汽车、氢能、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上海绿色制造和再制造产业先行引领区。
强化政策引领,打造上海低碳发展政策与体制改革高地。发挥上海先行先试优势,探索分解落实新城的碳减排目标,将减排任务分配到园区、重点行业及企业,建立基础数据收集和统计系统,构建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税支持力度,探索低碳金融政策创新,设立低碳基金或专项资金,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支撑。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监督管理、市场激励、统筹协调、跟踪评估等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低碳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并取得实效。
五个新城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
将低碳发展理念和低碳技术应用注入到五个新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领域 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行严格的行业能效及绿色技术标准,超前布局低碳技术产业,打造高新技术和低碳产业集聚地,实现新城承载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
能源领域 加大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加快传统能源清洁化替代,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和应用,鼓励能源互联网发展。
交通领域 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在公交、出租等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引导居民小汽车电动化,推动车桩网一体化协同发展。
建筑领域 从源头抓起,提高新城建筑的绿色标准,加强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对新建建筑,推广使用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和建材,对既有建筑,开展建筑节能改造,采取需求管理措施,减少新城建设中的大拆大建行为。
碳汇领域 将增加碳汇与改善新城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旅游、低碳农业相结合,实现休闲、产业与增汇的共赢。
社会领域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示范推广政府机构节能、垃圾分类、绿色照明、光盘行动等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模式。学习低碳生活知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努力使“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成为自觉行动。
在“双碳”目标引导下,五个新城低碳发展大有可为。当下新城处于规划建设期,同时碳减排技术大多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这些都对新城的低碳发展提出挑战,新城低碳发展道阻且长。为此,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技术可行、成本可控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加强企业合作,加强区域联动,合力推动五个新城成为上海低碳发展的先行者、排头兵。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88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