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提示】这些“倒霉蛋”年年丢准考证 警察告诉您真实原因!

2017-06-06 蚌埠司法

  即将迎来今年的高考,而日前网上一条“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转。信息中称,刘明炜是一中学生,丢失了准考证,希望好心人捡到后与其联系,不要耽误孩子高考。


  经梳理发现,从2011年起,网上就出现过“白娅倩”、“刘明炜”等同学丢准考证的信息,准考证的种类也包括中考证和高考证两种。目前,北京网警官方微博对此辟谣,提醒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网传刘明炜准考证丢失

  近日,小编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内看到多人转发的“刘明炜的准考证失物招领信息”,文中写道:“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刘明炜,考点: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101311。联系电话18735078xxx。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


  大部分转发的市民表示,并未亲身拨打电话,仅仅是善心转发。此后,小编拨打消息中的联系电话,但语音提示对方已关机。通过搜索可以看到,此号码归属地为山西。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但主角换成了高三考生“张超”,丢失的准考证也换成了钱包落在出租车里,但两个帖中留下的电话却是同一个,有网友在转发时提出质疑,“怎么刘明炜求助的帖子如此熟悉,去年好像也有一个白娅倩丢了准考证发出过同样的求助信息”。


每逢考前网上必有求助

  小编从网上搜索发现,自2011年6月起就出现过“白娅倩”、“杨雷雷”等多名考生准考证丢失的信息。此后多年内,每逢高考,他们就会在全国各地出现,并发出丢失准考证的求助帖。此外,求助帖子中的准考证还分为中考证和高考证两个版本。更是有网友指出,在帖子中留下的号码实则为吸费电话,接通后每分钟收费高达30元。


  对此,北京网警的官方微博进行辟谣,提醒网友们此消息为虚假信息。警方表示,市民看到类似信息时,可先上网查询真伪,警惕借高考进行诈骗行为的假消息。此外,信息中的电话,很可能是吸费电话。市民贸然拨打,正好接入骗子预先设定好的声讯台电话,就会产生高额通话费用。如果市民确实捡到相关证件,应报警交给附近派出所处理。


  针对考生,警方也特别提示,要妥善保管准考证等证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延伸阅读


这两天

朋友圈突然有很多人开始晒“高考准考证”

准考证上还有个人照片、姓名等信息

就是这样的

↓↓



“高考准考证”上附带了一个二维码

扫描一下就可制作自己的“高考准考证”



可是,你知道吗?

刷屏的这个小游戏背后有一定的隐患

要不要继续玩,你自己看看!



参与者:好玩

是一种对高考的怀念


  小编扫描“高考准考证”上二维码打开链接,点击屏幕即可制作自己的“高考准考证”。


  你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高考年份”,上传自己的正面照,再填写个人信息,即可生成带有“准考证号”的“高考准考证”。


  这种准考证生成器实际上是一种H5动画,之前类似“儿童节小学生证件生成器”“童年照、老年照生成器”等都是这个原理。设计者事先将场景固定,用户通过上传照片等信息,替换模板中一些画面,即可实现“私人定制”。而且这是互联网系统通过人脸头像识别技术,根据脸部轮廓和特征、性别等元素,进行面部处理。如果用户上传的不是人脸正面照,系统将因无法识别而要求重新上传照片,如果没有填写姓名,也无法制作准考证。


个人信息的泄露隐患

几乎没人注意


  其实,这种类似的传播活动朋友圈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了~


  比如,情人节时的“结婚证生成器”;“六一儿童节”期间的“我的小学生证件照”的H5......



可是你想过没有

当这个后台拥有你的姓名+本人正面照时

会有怎样的隐患?

如果你的个人信息数据被泄露了

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专家特别提示

  虽然互联网上的照片很容易被找到,但是网上的照片没有明确的电话号码或者其它个人信息相对应。但是通过软件生成器,把照片和个人信息精准结合起来,特别是我们现在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移动客户端、手机的方式传递的,我们的手机也是一个支付终端。


  如果个人信息、手机支付终端和微信等一并交给网络应用的服务提供者,万一信息泄露,那危害的不仅是隐私权的问题,还有金融、资产的危险。所以大家不要觉得好玩,就把自己的个人信息都给了别人。


8种行为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要真正避免个人隐私泄露,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财产损失,仅靠相关部门的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防范。有哪些行为是常常被忽视的?这几点一定要注意!


社交媒体晒生活


危险系数:★★★★★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等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说出或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


各类单据随手扔


危险系数:★★★★☆

  快递单、车票、登机牌、购物小票、办理手机卡的业务单,其实都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随手乱扔,很可能造成个人隐私泄露,甚至导致个人财产的损失。


免费WiFi要慎用


危险系数:★★★★

  公共场所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甚至网银和支付账号、密码等各类信息。


出售旧手机


危险系数:★★★☆

  尽管卖手机前已将旧手机恢复到“出厂默认设置”,甚至格式化,但通过技术手段,专业人员还是可以把短信、通讯录、软件甚至浏览记录等全部恢复,就连支付账号、信用卡信息也可能被还原。


把电话留给中介机构


危险系数:★★★

  如今,各类教育机构、中介机构、装修公司办理业务时都会留下身份证复印件、个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稍不留意这些信息会被人非法倒卖。办理业务时,市民的身份证复印件要备注用途。


参与网络调查


危险系数:★★★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填写调查问卷、玩测试小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网络求职


危险系数:★★★

  通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


个人信息安全很重要

大家要多注意!


来源:北京晨报 新闻纵横 中国新闻网 南方都市报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