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问天 探秘宇宙——访天文馆管理处处长林清
编者按:责任是信念之基,担当是力量之源。如何落实工作、补好短板、提升效能,各部门负责人必须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处长访谈录》专栏通过采访对话的形式,直击问题、直面困难、直达效果,深入了解各部门工作重点及状态,从而以更积极姿态、更丰硕的成果迎接十九大、馆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Q
A
小编
科普先锋
林清
天文馆管理处处长
2020年到上海临港滴水湖畔去看星,这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约定。上海科技馆又一个分馆上海天文馆立志打造成世界顶级天文馆,展示星空独特魅力,点燃天文科普兴趣。让我们来听听当了十年佘山天文馆馆长的林清,作为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天文管理处处长的构想。
答:在天文馆建设之前,我们对世界各地的天文馆进行了全面调研,瞄准世界一流天文馆的目标,与之对标,力争达到甚至超过。总体而言,上海天文馆除了建筑规模上将是世界最大的天文馆之外,展示上也有独具一格的特点:
一是面积大、内容全。世界各国的天文馆都造得比较早,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因此面积较小,主要是由天象厅组成,放映人造的天空,展览展示部分比较少。我们展示的内容则非常全,包括天文知识、探索历史、放映星空、实际观测等。
二是打破过去以天象厅(球幕影院)为主的格局。我们以展览展示为主体,用多种当代最先进的展示技术来展现宇宙的宏大、神秘和运行原理,给观众以全新的感官体验。传统的天象厅仍很重要,我们会引进最先进的多功能天象演示技术,但是它只是一个重要的展示手段,而不再是中心。目前这种做法在世界上还比较鲜见,希望能够引领下一代天文馆的发展。
三是展示安排上,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主展示三大板块中,“家园”对天文知识和年龄段要求相对较低,“宇宙”和“征程”就对知识有一定要求,比较适合高中以上学生和成人。我们还针对天文爱好者、发烧友,准备了可供实际观察的天文望远镜和太阳塔。
答:“家园”展区,主要讲述地球、太阳、太阳系到银河系,相对来说与人类距离较近的天体系统,这部分比较容易被游客所接受,我们会使用漂亮的图片和视频,完整地展现现代人必须了解的天文概念,同时也会安排一些互动好玩的展项。这个展区的特点是给人以震撼,强调艺术性和美学性,基本上不讲原理只讲现象。重点解决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在哪里?人在宇宙哪个位置?
“宇宙”展区,激发青少年产生“科学原来这么神秘,值得探索”的感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未来投身科学研究。展区设计也富有创意,它不再像传统天文馆那样按天体的种类划分展区,而是按物理概念来做区分:光、引力、时空、元素、生命。这是现代天文学研究里最常见、最重要的五个概念。这一设计思路对我们的挑战非常大,因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天文领域可能都会讲到,究竟是放在哪个板块,团队之间争论也是非常激烈。
“征程”展区,主要展现人类探索天文的漫长历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中外天文学史;二是“航天”,重点聚焦中国探索,如:嫦娥探月,天宫实验室、以及未来的火星探索(2020年)。正好2020年也是天文馆开馆年,到时可能形成热点。三是“未来”,包括:科幻、未解之谜。目的是给游客传递一个重要思想,即科学知识并非终极真理,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现代科学仍然面对大量的未解之谜,期待更多研究力量的投入。
其他还有:中华问天、儿童展区(学龄前)、球幕影院(具有全世界最高清晰度的影院之一,即8K分辨率,目前全世界不超过5家)。另外还有一个当前国内科技场馆尚未引进的激光表演系统,打造“梦幻星空”的效果。此外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小型舞台,可以现场表演(小型乐队),打造独具个性的“星空下的音乐会”。
我们很重视实际观测项目,设计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大型观测楼:一个是大众天文台,里面有一个直径1米的天文望远镜,在科普领域属于最大的一个。另一个是多通道敞开式太阳塔,白天可以观测太阳,其展示效果也进行了特别设计,观众可以看到一束阳光从天而降,然后观察这束阳光如何神奇地转变成太阳像,而且在不同波段下的太阳像还大不相同。我们希望这个展项将来成为上海天文馆的一大亮点。
户外会有一个很漂亮的天文花园,有草地、鲜花,一些艺术品点缀其间,一类是仿古的,一类是与天文主题有关的。此外,还有2个青少年发现与探索基地,有教室(教学活动)、实验室(陨石分析)、住宿地。
答:馆领导和指挥部领导都高度重视教育活动,要求在工程期间就能带动教育活动。一方面,对未来天文馆整体教育体系和展示教育活动进行规划,并开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课程与活动;另一方面,在建设期间抽出时间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
展示部通过集体努力,2016年推出了精美的原创科普读物《天问》,获得了市文明办颁发的“上海好童书”奖和上海市天文学会“科普创作奖”。开展了具有独创性的专门面向3-8岁儿童的天文绘本故事教育活动、编撰了中学生天文小实验指导图书。这些尝试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原创内容都能直接应用到未来天文馆中。同时我们也配合科技馆、自博馆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天文科普文章、天象预报数十篇。
今年3月12日“国际天文馆日”,我们在科技馆尝试性地开展了首次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虽然当日天阴有雨,使得预期的太阳观测活动受阻,但是天象演示、科普讲座和“设计外星人”、“星空动物园”等教育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个场地都排起长队,微信和媒体宣传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今后还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
此外,指挥部也在积极筹划多个临展,一个是名为“天下”的中国古天文巡展,以独特的视角讲述天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别意义,现已完成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争取年内完成展品制作,做好巡展准备。另一个是与民间钟表藏家合作的“时间的故事”临展,拟于2018年暑期在科技馆推出。
答:进度压力相当大。目前正在进行展示工程整体规划设计招标工作,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预期今年12月将开始整体规划设计,预计一年左右完成,2018年9月前完成深化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力争2019年10月前进场,2020年完成展示工程施工。不过由于现在各方面要求严格规范,展示工程中存在大量“非标准化”项目,在项目管理、经费使用、藏品征集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要从头开始摸索经验,这种困难比原来想象得要大。
天文馆中还涉及到大型望远镜、太阳塔等观测设备的研发,天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智慧场馆建设等问题,其中不少技术都是国内首创。因此,我们开展了展示工程关键技术预研,同上海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等专业机构一起攻关,解决这些难题。
此外还要持续开展陨石和文物藏品征集的专家评审和采购工作,推进球幕影院和天象厅的功能设计和供应商调研,开始原创球幕影片的脚本设计研讨。
专业人才紧缺也始终困扰我们。虽然指挥部现有参与人员27人,一半以上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但是其中大部分是展示设计人员,天文专业尤其是懂科普的专业人员比较少,而且天文学是相对比较窄的学科,专业人才比较难招。
“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天文研究中心”,当前明确的研究方向包括太阳研究、陨石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小行星与时域搜索研究、天文大数据可视化研究等。这些人才都严重匮乏,希望以多种方式招贤纳士。
团结奋进是整个天文馆工程顺利推进的力量源泉,共同的智慧造就精彩的展示设计,共同的激情推进着天文馆的建设工程一天天迈向新的高度,我们的口号是“聚力攻坚,同心干事,建设顶级天文馆”!
科普先锋
微信:sstm02
上海科技馆党建微信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