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报告文学出版,为什么中央领导批准召开座谈会暨研讨会?《塘约道路》究竟是什么路?
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力量是《塘约道路》最突出的三个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注解和诠释。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徐能毅主持会议
同志们,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现在开始。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是经中央领导批准的一次会议。贵州省安顺市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先进市,也是基层党建先进市。《塘约道路》一书是著名作家王宏甲的作品。该书是由中宣部支持,中国作协组织实施的2016中国报告文学重点项目之一。为进一步研究总结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和《塘约道路》一书出版的意义,推动三农工作开展,推动报告文学创作繁荣,今天经中央领导同意,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以及《塘约道路》一书研讨会。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致辞
我对塘约村的特殊情感来源于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作为出版者和本书的终审,我向大家汇报三点阅读体会,简称“三个一”,即一个班子、一种探索、一本好书。
一个班子,指的是塘约村选举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塘约村的种种变化,村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一种探索,指的是塘约村建立起“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本好书,这是我对《塘约道路》一书的读后感。
人民出版社是党和国家政治性公益性出版单位,始建于1921年9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家自己的出版社,与党同龄。“为人民出好书”是我社始终不变的出版宗旨。感谢王宏甲老师将这本好书交给我社出版。我相信,只要认真阅读之后,每位读者一定能从书中汲取力量。
《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因为这是从制度上保障了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我们平常说追求自由、幸福、平等,只有从制度上保障防止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去创造共同富裕,才可能创造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平等。
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才是最大的政绩。简单说共产党不是造富翁的,是要帮助穷人富起来。
近年来一些企业不景气,还有外企撤离中国,不少农民工返乡,我们是等待着外国资本到中国来办厂,再招收农民工打工,还是说党支部要把这些回乡的农民组织起来在自己的家乡重建生活呢?不论塘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看到最重要的两条:一是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二是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以及上级党委的支持。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统一是当今迫切需要的。正是看到了塘约道路中最具普遍意义的两点,我感到有责任把它写出来。今天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我以为对全国农村基层建设和党建工作都有重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讲话
今天参加这个会感到很意外、很特别,是因为没有想到这么隆重,没有想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这样非常重要的会议。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刚开完全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我是大会新闻发言人,国务院新闻发言的记者招待会都没有这么大。
我看了你们家乡(塘约)的照片,我一下子感到肃然起敬,因为这样的房子,这样的建筑,这样美好的家园,好像只有在苏州、华西村那个地方看得到。我没有想到,在贵州那么一个贫困的地方也出现这样,所以我觉得非常震撼。
《塘约道路》这本书完成了几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一是农村的基层建设。现在的农村基层建设在很多地方已经是没有了,已经是失去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基础,而在塘约这个地方,是牢牢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而且给了我们人民以希望,这样的典型是在全国很多基层当中要推广和宣传的。二是脱贫。塘约给我们看到的是扎扎实实的脱贫,是可以十年、二十年甚至于几代人彻底改变贫困的景象和基础,这是了不得的,这是叫真正的脱贫。我在想中国的农村,我们看到很多是空巢,特别是看到原来塘约曾经是空巢的地方,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的家园是否还存在,我们的那一份深刻的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着的乡愁,是否当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还可以看到,其实是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复杂和深刻的问题,塘约给我们回答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这就是一种激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
《文艺报》总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梁鸿鹰发言
王宏甲的创作有极强的思想性、极强的社会性、极强的艺术性,同时又有非常鲜明的个性。从他的《无极之路》一直到现在的创作,他用自己的笔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他的创作始终是以国家发展进步为主轴,始终是从社会进步的机制、根本原因和动力上找寻自己创作的素材和主题,他能够敏锐的发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地平线上这种曙光,永远能够捕捉到我们远方的这种希望。
王宏甲的创作是以调查、思考、印证时代的发展为主旋律,在他的报告文学当中有数据、有因果、有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政策吃得非常透,对我们脚下发生的变化吃得非常准,所以他的笔写下来觉得非常有劲道,非常自信。他写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了认识社会一扇一扇的窗口。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拥有时代发展的“顺风耳”,有社会变化的“千里眼”,胸中有大局,笔下才有正气。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发言
初看到王宏甲《塘约道路》这个作品的时候,有一个感觉,把一个山村和道路联系起来,感觉到是不是太大了点,我们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理想,一个山村竟然能够和道路联系起来。但是,我看了王宏甲的作品之后,感觉到这个作品的题目起得很好。如今的塘约,塘约几年发展的历史是可以用道路这样一个名词,这样一个概念来框定和表述的。
塘约是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大家抱团取暖、抱团发展的道路,他们能够发展和能够改变的动力是内生动力,只有利用这种内生动力所产生的效应,才会有长远,才会是根本的,才会在大地扎了根,才能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
作为一篇报告文学,我看到王宏甲在他的文学创作当中,和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的关系。在我们很多作家当中,那些不切实际的虚构,搞魔幻、玄幻、盗墓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的时候,王宏甲从北京走到贵州的这个山村,去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思考、探讨有关人民群众生活,有关社会发展的这样庄重严肃的话题,我觉得表现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我们现在推出很多的典型、楷模,我们看到,有不少的宣传都是“新华体“套话、空话,虚浮的话,很多地方落不到事实中,但是,我们看王宏甲这部作品,没有那种大话套话,没有那种虚浮的东西,都是切切实实的。
《塘约道路》不光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新的信息,确实给我们的思想的开展,提供了很多的新的好的启发。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发言
王宏甲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字数不多,但是异常厚重,因为它的主题非常重大。在今天,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广大偏僻的、边远的、贫穷的、落后的农村,向何处去以及怎么走的问题,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路径,这本书都涉及到了。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本书它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文本的意义。这不是说在文学上价值不高,实际上文学上它也是达到相当的高度,作为报告文学在表达上的准确,细节刻划上的生动,以及结构上的清晰都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很多的可圈可点之处。
这本书写了脱贫,但是脱贫只是它的一个表层的故事,它的重要性还在于脱贫的背后,他写了脱贫的背后根本原因,就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发挥。
集体所有制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制度性的财富,我觉得,这个概括是非常深刻的。将近40年前,凤阳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可以说,开启了当年农村变化的帷幕,这种变化在在当时是具有一种普遍的典型意义。但是时代发生了变化,今非昔比,岁月流转了,出现了新的情况,今天需要探索新的农村发展道路,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塘约村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可以说也是广大的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像这种条件下靠单打独斗没有办法达到小康,没办法摆脱贫困,没办法获得生活的幸福感,所以,组织起来就是重要的,甚至是一条必由之路,是没有别的选择的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经济时报》社长、总编辑刘守英
我们是搞经济政策研究的,王宏甲写了关于《塘约道路》这本书,关于塘约村的研讨,看上去是一个文学作品,事实上让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整个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一次真实的记载。
我以王宏甲老师提供的翔实的资料谈四点。
第一,整个中国农村制度变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农民和集体的关系。这里就必须要回答,这一次的塘约重新组织起来和传统的“一大二公”的集体化有什么区别。比如:“一大二公”的集体化是模糊权力规则,将原来在农民手上的资源收回到集体,这一次是全面的权力界定,并以自愿为基础,这有别于人民公社化的运动化方式。
第二,公和私的关系。这是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在整个包产到户改革的时候,包括贵州最早推行包产到户改革的时候,实际是将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户,我们解决了私的问题。但是三级所有到底哪一级是主体?还有就是王老师讲到的,集体里面大量的公共空间属于谁?我们在集体化时期和在包产到户以后,实际上一直没有解决公的问题。这一次我们看到,塘约是非常好的解决了对于公的部分如何归属?如何分享?如何占有?在塘约的探索里面是非常值得总结的,如果不解决公的问题,就会出现或者公的部分被少数人占有,或者以私的名义占有公。
第三,塘约探索里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在整个传统的集体化时期,农民是绑在土地上,为自己造饭碗,为城市造饭碗,基本上就是以粮为纲。这次塘约重大的进步就是在产业上分工分业,如果是没有分工分业就没有规模报酬,就没有利益的增大,也就没有合作的前景。
第四,就是村治和公共生活。中国传统的村庄是靠乡村治理的,共产党深入到村庄以后靠党支部来领导村庄,但是整个包产到户改革以后,尤其是随着人口的流动以后,党支部如何在村庄去治理最基层的社会,现在处于无解的状态。从塘约的探索来看,找到了一套方式。实际上把共产党领导村庄的经验和整个中国历史上传统村治里面的规则结合起来。
我觉得塘约的这个实践,是为我们下一步破解农村的土地权利关系,探索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找到农民合作的道路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祥临发言
今年上半年,作协主席铁凝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在新常态下,我们作家文艺工作者如何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当时我冒昧的回答了一下,我说关键是作家要像毛主席,习总书记讲的那样,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伟大创造。当年小岗村解决了回答了大寨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像小岗村那样简单的大包干,集体的功能基本丧失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在我们基层又有很多农村人家自己创造,既不是大寨也不是小岗,人家既发挥了集体功能又发挥了个体的积极性,解决了小岗村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说我们的作家给予反映了吗?今天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回答了铁凝主席中央党校之问。
在一般的私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是利益对立的,地主愿意地租高一些,经营者愿意地租低一些,工资少一些,劳动者愿意工资多一些,这是三者对立的,而在塘约村,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是利益和谐统一的。我的看法是,这种三者利益的和谐统一,只有在我们共产党领导下搞集体所有制,又搞市场经济,才能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塘约这种村社一体,合股联营这样一种走集体化、组织化道路的新的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发言
虽然基层有个性,但是基层和高层也有共性。就是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推动改革、推动创新。我在安顺区域了解到的情况,我觉得他们党的组织把握住改革的方向,允许基层创新,所以基层就出了好多一些很好的做法,还是要放活放开,不要控制死。塘约是在承包基础上的推进、完善,不是简单地重回集体化。专业化生产才能让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人民日报》内参部主编辛本健发言
第一,王宏甲老师这本书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我感觉到非常亲切,因为我是农村草根,我感觉到对这本书非常亲切。第二,确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基层党建是生产力,是老乡奔小康的关键。通俗一点说是正是塘约这种道路抓住农村党建或者说是带领农村致富的牛鼻子。第三,返乡的农民工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用好用足的话对农村建设和农村奔小康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我的三点体会。
在长效制度方面,提三点不太成熟的建议。一是金融扶贫的制度化问题。中央有一个判断,现在全国经济进入了长L型的,长期的中低速增长的时期到来,可能造成返乡农民工大量的增加,其实他们回乡不单是赚到了钱,他们有技术、有点子,可以考虑创立返乡创业基金,引导激励这些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家乡做更大的贡献。二是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包括村支书的职业化,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三是塘约道路的总结和提升的问题,能不能考虑发挥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如果把这个经验制度化,做一个提升,可能辐射安顺或者是毕节,能够发挥引导扶持的作用。
《人民日报》文艺部评论版主编刘琼
对一个作品或者对一个作者来讲,写作价值最高的体现就是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作家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是报告文学,它对于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在农村当中的领导这两个当前农村改革当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事关全局的有理有据有力有辨的写作。我认为,这个写作回到了文学或者文字本身要传达的解惑和发现问题,以及有探索解决问题的传道上。
我们看《塘约道路》,就可以看到,首先是关注到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勇气,问题抓得准抓得好,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甚至是体现了作者的眼光和大局以及情怀和勇气。写这样的作品是需要对历史有认识,还要对现实有关切的深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文化的价值。
《塘约道路》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作品中写的:农民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我们大家都需要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个人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这种价值的表达已经超越了我们通常说的实用价值观,已经具备了哲学和人性的思考。
王宏甲老师这部作品虽然文字不长,在于他很节制,这种文字的节制,在于认识上的准确和表达上的节制,不武断,基本上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探讨问题,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在思变中探讨问题,体现了学识和学者凝简的风格,还有文学写作的深沉情感在里面,作家在写作中的关切和情怀是可以打动我们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塘约道路》这一本书对报告文体本身是一个贡献,报告文学首先要是一个文学作品,然后还要写出有影响有价值的报告。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朝全
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说,文艺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文艺要发时代先声,开社会之先锋,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我认为王宏甲系列报告文学都有这样的特点,从他的《无极之路》到今天的《塘约道路》,从《智慧风暴》到《新教育风暴》,他的每一部报告文学都是站在时代的潮头,发出时代的先声和人民的心声。
回到《塘约道路》这本书,王宏甲做了扎实的调查研究,在塘约这个个例上发现可行的脱贫路径,就是依托党支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坚持开辟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化的道路,把我们的劳动力集中起来,一个都不落下,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致富,尤其是贫困户,残疾人农户也集中联合起来,对所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包括土地、资金,特别是包括这些有技能的劳动力进行重新的组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开掘农民的内生动力,激发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同志向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同志授予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联系点牌匾。
平坝区委书记芦忠于
中国西部的广大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中的短板,面临很多困难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奋勇争先、发奋图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改革大潮当中去,期间涌现出一个一个生动事例,展示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为农村改革发展持续探索出新路、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由衷敬佩,昨有小岗,今有塘约。我不是地道的贵州人,作为一个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县区履职的区委书记,我参与和见证了塘约发生的剧变。《塘约道路》当中说到2014年塘约村经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摧毁了家园,整个塘约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穷则思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塘约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领塘约人民自立自强,敢闯敢试,争干快干,走出一条村社一体、合股联营、七权同确的塘约发展道路。
短短两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到4000元到8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80万元,实现从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嬗变,点上深化,面上推进,当前我区上下正以塘约村为示范,积极开展三权促三变,深化脱贫攻坚,带动农民创业就业,思变、求变、改变的塘约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我们朝着农村深化改革道路上高歌猛进、阔步前行的重要力量。
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
刚才很多专家都说了,《塘约道路》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
我们在基层工作,要破解难题,今天的塘约并不是安顺最富裕的村,也不是最漂亮的村,但是我认为它是最具有成长性、最具有活力的村。今天我们在塘约,像书上写的,很多年轻人已经回去了,村里面充满着生机,包括妇女脸上也写满了笑意,非常温馨,在家务工好,照顾老和小。出门打工,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家务工,虽然收入低一点,但是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充满着生机和和谐。更重要的是今天推行新型城镇化,我们国家也在推行新型城镇化,怎么推进?不是人口都往大城市走,新型城镇化是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但是农村一定让人们生活更向往。
我们把农村的事情做好了,我们在安顺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一分三向”,三个向,今后人往哪里去,农民往哪里去?一是往中心城市去,二是往小县城去,三是往城镇和美丽乡村去。我们今天今后广大的农民相当一部分的城镇化是就地城镇化,我们把农村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完善了,把垃圾污水,把学校、医院完善了,我们广大的农民不用到城里去,我们就在农村就地城镇化,清新的空气,凉爽的天气,这是无价之宝,我们用这两气,现在等待的是换来人气,人气换来,我相信贵州和美丽的农村充满了生机。我们这样做,对城乡统筹,对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都是一个积极的探索。
最后请各位专家今后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安顺,同时也请各位专家关注毕节,在中国50个贫困人口有一个是毕节人,4个贫困人口有一个是毕节人。我们面对中国的农民,面对农村说句心里话,我们是摸着良心干事,摸着良心,出于公心,不忘初心,我相信我们的农村会越来越好。
贵州省安顺市委书记曾永涛
我认为这个研讨会关系安顺的农村改革,关系安顺决战决胜脱贫小康。《塘约道路》这本书饱含着王宏甲老师的一片深情,在他的采访过程当中我们多次接触,我体会到王老师的文风、作风中凸显的一个字“实”,实事求是的“实”。我也体会和感受到王老师充满激情,对事业的追求,而且很多时候感动了我。我们在基层工作,要坐下来认真的总结归纳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缺少很多东西。王宏甲老师通过他的深入采访,对安顺农村的改革和农村的发展进行了非常系统的归纳,他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了很多道理。今天参加这个会,我也接受了很多新的观念、新的理念,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要代表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安顺市的老百姓感谢王老师,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感谢老班长周建琨书记,这是我想表达的一层意思。
第二,安顺的农村改革到今天,应该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像塘约这样的村在安顺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一直在纠结的是刚才有的专家讲的,一个是可持续,可复制,听了专家和各位老师的发言之后,我觉得可持续、可复制我更坚定了信心,尤其是给我们谈的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启发很大。还需要我们长期在基层、在一线探索,我们一定在实践中认真总结,一定推广好、发扬好塘约在发展过程当中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
《塘约道路》这本书给我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政党和我们民族现在都是在思考,思考我们很多重大的问题。思考是一个民族的品质,是一个政党的品质,相信一个思考的中国一定会稳定发展。
王宏甲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大作家,我们非常熟悉,很早就知道他在写这本书,前一段时间他给我发短信。我知道他从来写文章是惜墨如金,但是他在微信上给我写很长很长,我知道,写这些短信都足以要一二十分钟,所以我知道他对塘约的这种感情。后来我把这个书看了之后,就决定跟人民出版社商量,给中宣部领导写报告,中宣部《党建》杂志来参与这个座谈会的召开。后来报告给了分管的副部长庹震同志,他同意之后,又报给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黄坤明同志也同意了,一直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刘奇葆同志批准同意。所以,从批准的过程就能看的出来,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领导同志,对一个农村经验尤其是对脱贫的经验是高度重视。
我想讲三个关键词。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闭幕会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位作家说,看了《塘约道路》这本书的名字有一点费解。他说,王宏甲老师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但是这本书的名字我看不懂,我知道有协约、违约、合约、失约、公约、条约,不知道还有一个塘约。我知道有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还不知道有个塘约道路。所以我就告诉他,我说塘约是安顺的一个村,一个很有泥土信息的名字,村里应该有塘的,而且不光有塘,应该还有两条河。一条河叫洗布河,一条河叫塘耀河,而且洪水一来,这两条河的水就暴涨,把村里的田地都淹了。塘约,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约定,一个由村里的共产党员带头,村里老百姓共同响应,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一种盟约,靠着这种约定,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走出一条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一条实现富裕、幸福、梦想的道路,一条具有农村发展典型意义的道路。
我每年都要去华西村,我在小岗村住过六天,我知道这两个村的经验对中国农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但是塘约道路既不同于华西村的模式,也不同于小岗村的模式,但两者成功的经验在这里都得到了借鉴,塘约是革命老区,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塘约具有典型意义。王宏甲老师通过塘约的困惑、塘约的经验、塘约的模式、塘约的道路,刚才听了周建琨书记的介绍,我想,塘约现象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基层的成功实践,所以说我讲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道路”。
王宏甲老师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多部作品我都学习过,他的这本书里第13页有这么一段,说的是左二牛家的,左二牛这个名字应该是土的掉渣,但是他起了一个很文学的名字,大叫左文学,就是我们的书记。左二牛的父亲主持召开一个家庭会,父亲问儿媳妇,这个村主任你同意不同意他当。这是在他准备让左文学去竞选村委会的主任的时候。儿媳妇说,他想做的事就做吧,我从来没有拦住他。父亲说,村干部是要付出的,没有你的支持他干不下去。儿媳妇说,怎么支持。父亲说,就支持他两点,一是他有事随时要走,你不能拖后腿,二是有人来找,端椅倒茶要及时,找你吵架,你也必须先倒茶。儿媳妇说可以。父亲又问,二牛什么态度?二牛说,牛还在。可能是家里养了很多牛,考虑到没时间干公家的事。父亲说,没必要老想着挣钱,你有机会为大家做点事,是福气。第四天二牛把牛全部都卖了,开始当村主任。这么一段很朴素的白描,描绘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共产党员,老父亲、老农民父亲的形象;描述了一位敢于担当的年轻村干部的形象,描绘了一位朴实、本分、明理的农村媳妇的形象。这个家庭会的故事让人想落泪。像这样的故事书中有很多。
王宏甲老师的白描功底是很深厚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到了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孙犁的《荷花淀》。通过一本书讲述一个村庄的故事,讲述中国社会的故事,农村改革开放的故事,普通百姓的故事,展示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是《塘约道路》的意义,所以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关键词“中国故事”。
故事的主角当事人,《塘约道路》的故事是从村支部书记左二牛,村委会主任彭远科,时任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写起的。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使三位基层干部不约而同地、不期而遇地集中在一个画面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什么叫赴汤蹈火、义不容辞,什么叫主心骨、定盘心、压仓石、顶梁柱;什么叫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塘约村是中国社会一个最基本的、最基层的、最基础的单元,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的终端,执行的终端,受益的终端,基层组织、基层政权至关重要。在一次11人的干部会议上,大家对合作社,就医、就学、基本建设、土地流转中心、期权同认等这些问题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中央一号文件是如何落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提出的四个不能,在塘约是怎么实现的;农村深化改革,农民高度自治,基层民主建设是如何推进的;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在基层是怎么部署的。一句话,《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人民,这是我讲的最后一个关键词“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力量是王宏甲老师这部作品最突出的三个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注解和诠释。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徐能毅总结
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了很好的发言和讲话,刘汉俊同志做了很好的总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始终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塘约村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和创建农村基层工作,特别是基层党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对于我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三农”工作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王宏甲同志牢记作家的社会责任,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深入田间地头,精心故事创作,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衷心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关注现实,特别是关注农村基层的好作品问世,衷心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农村改革作品的好典型、好经验不断涌现,为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座谈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欲了解会议详情,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观看中国网所做的会议实况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