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萨姆·门德斯 2018-05-25

点击上方“文艺批评”关注我们



斜目而视



革命之路



导演: 萨姆·门德斯
编剧: 贾斯汀·海瑟 / 理查德·耶茨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 / 迈克尔·珊农 / 芮安·辛普金斯 / 克里斯托弗·菲茨杰拉德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8-12-15(洛杉矶首映) / 2008-12-26(美国) /2009-01-30(英国)
片长: 119 分钟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55年的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处名为“革命路”的住宅小区,这个小区坐落在城市的近郊,小区内的居民生活安稳,经济富裕,正是标准的“美国之梦”的象征。这里住着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妻子爱普莉(凯特·温丝莱特饰)本梦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但事实上却只能作为一个业余演员偶尔登台,大部分时间像一个主妇一样忙于家务。在她眼里,生活显得陈腐和毫无生趣;她的丈夫弗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在一家商用机器公司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对自己的工作也几无兴趣。在一次糟糕的演出之后,两人大吵了一架,婚姻生活出现了危机。



当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复苏与冷战的渐起,与欧洲的渐渐亲密,也使得很多美国人萌发了到欧洲淘金的热潮。两人还在恋爱的时候,弗兰克恰好向爱普莉炫耀过自己在巴黎的奇妙旅行,这使得爱普莉对法国产生了种种幻想,她渴望迁居到巴黎,在那里重新开始理想的生活。于是她向弗兰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弗兰克却告诉她,那不过是一个求偶时的谎言罢了。但弗兰克其实也早已厌倦自己这份平庸的职员工作,他渴望改变,寻找刺激,结果除了一场邋遢不堪的婚外恋之外,根本也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



又一次大吵之后,两人都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应该继续下去了。于是弗兰克接受了爱普莉的想法,两人终于决定准备实行前往法国生活的计划。但是,很多他们意想不到的状况接连而来……



演员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男女主角是《泰坦尼克号》男女主角(饰演者):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的银幕再聚首。此为本片增色不少,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

197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美国影视演员、制作人。

1990年,16岁的他参加了电视剧《成长的烦恼》的拍摄。1993年,他凭借《不一样的天空》中的表演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和第5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1995年,拍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荣膺第4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1997年,莱昂纳多主演了《泰坦尼克号》。2002年,莱昂纳多出演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逍遥法外》,并因此获得了金球奖男主角的提名。2004年,和马丁西科塞斯合作的《飞行家》为莱昂迎来一个美国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奖。2006年,凭借《无间道风云》和《血钻》获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的双提名。2010,他出演了《盗梦空间》。2013年,他主演了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2014年1月,他凭借《华尔街之狼》中的表演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9月17日,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和平使者”,关注气候变化  。2015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收入2900万美元,居福布斯全球演员富豪榜排名第13位。

2016年,凭借电影《荒野猎人》获得第73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




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

1975年10月5日出生于英国伯克郡,英国影视女演员。

1994年参演首部电影《罪孽天使》开启演艺生涯。1995年参演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理智与情感》入围第68届奥斯卡与第58届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角奖。1997年主演电影《泰坦尼克号》成名,并入围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与第53届金球奖的最佳女主角奖。2009年凭借电影《生死朗读》问鼎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2011年凭借电视剧《欲海情魔》获得第63届艾美奖最佳女主角奖  。2012年6月,凯特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二等勋位爵士”的封号  。2014年3月,凯特参演的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上映。2016年1月11日,凭借《史蒂夫·乔布斯》获得第73届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奖。



影评


如果说《泰坦尼克》是在一群人见证下的关于爱情的奇闻轶事乃至浪漫传说,那么《革命之路》便显然是两个阔别多年的老搭档用尽心力所诠释的人物内心动荡风暴,前者富于向外宣扬某些脸谱式的经典,并大赚眼泪与钞票,而后者所标榜的中产阶级苦情生活与忠于自我的原则,显然背负了更多较为深刻的思辨,影片也没有天真地让一切向观众美好的愿望屈服,而是将崩溃推往悬崖,穷尽有限空间向内挖掘夫妻间最难以描述的情感战争,通片下来,充满了语言的暴力,竭尽伤人之能事,互相体慰只是疾呼间的短暂调整,相爱的人朝着不同的方向奔跑、爬行,在矛盾间不断躲闪、妥协,但从未能得到安宁,直到一方以消极的方式令故事瞬间崩塌。


豆瓣·苏乏



 我长到22岁,知道生活的真相了,却发现自己正把自己逼到这样的真相。


真相是,有可能我们的人生,在日复一日的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中行走,嫁了一个不知自己爱不爱的人,过着一种只是填饱肚子睡足觉就继续生存的日子。这样,一年,十年,三十年,也过了一生。这叫生存,不是生活,是吗?可是生活却是在生存的根基上长成,是不是。


我在最好的时候,看到了这部影片,稍早一些,我可能会感到晦涩,稍晚一些,悔恨已折磨我多时。在我需要阳光的时候,它给了我绝望。毁灭过后,我有点不忍心,瞭望自己的余生。是种说不尽道不明的感觉,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评价这部片子,这好像不是杜撰,是我们,血淋淋的人生。


豆瓣·颖儿飞



谁断送了革命?或者革命本身就是一场无疾而终的“戏梦”?我们就此可以“告别革命”而心静如水了吗?


爱情与政治之间的结构性相似并不是表面的。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读出两者在存在论意义上的亲缘性:两性关系与政治生活都是“爱欲”(Eros)的表达与安置,爱欲之“解放与压抑”的冲突是文明的永恒主题,同时发生在私人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就是在小说《革命之路》发表的那一年,马尔库塞为《爱欲与文明》写下“1961年标准版序言”。文章指出,他提出“非压抑性生存”这一概念,旨在表达一种向文明的“新阶段”过渡的可能,就是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解放迄今为止一直受到禁忌和压抑的本能需要及其满足”。但马尔库塞的理想并不是力比多的直接简单的释放,而是他所谓的“非压抑性升华”——“性冲动,在不失其爱欲能量时,将超越其直接的目标”,将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爱欲化”。而在“1966年政治序言”中,他更为明确地呼吁“爱欲化”的政治斗争:“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就是为政治而战。”文明对于爱欲的禁忌是弗洛伊德的论题,但在马尔库塞的批判中,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产生了“额外压抑”,形成一种新的控制形式,使现代人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对于现代文明类似的思虑与忧患,在韦伯对现代性“铁笼”的论说中、在阿伦特对经济事务侵吞“政治行动”而出现的“社会”的反思中、在福柯对微观权力与技术治理的诊断中,都有所表述。问题是真实而深刻的,只是出路何在?却一直朦胧不明。



也许,无论是爱情还是政治,爱欲的所有“实现”方式都不得不落实在某种制度的形态中,但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意味着某种桎梏,都有“安顿”与“逃离”这两种反向的“围城”效应。我们永远会面对“平平淡淡才是真”与“轰轰烈烈才是真”这两个至理名言。那么,是否要打破枷锁走向革命?这不仅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状况,也取决于每个人对现状的阐释与判断。如果是两性关系问题,那至多是风花雪月的哀伤。但如果言及政治,那么会是攸关千万人的福祉甚至身家性命的大事。许多信誓旦旦的“思想创新”,可能是新希望,也可能是新梦幻。也许,永远存在着第三条道路:在平凡中眺望远方的巴黎,反观此刻的庸碌与乏味,在愤怒出离的冲动中,再看看眼前的草木与餐桌上的食品,并思考“改良”的可能,更想一想“娜拉出走之后”的严峻问题。然而,第三条道路总是脆弱的,它要求审慎、耐心、智慧以及长程的视野。这在美学上毫无吸引力,既无风雅,也不够浪漫。而更深刻的指责在于,这不只是美学趣味与心理气质的问题,而是一个正当的政治问题。因为所有折中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的话语,都可能成为“维持现状”的借口托辞。


【原文发表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3月29日,此处为节选】


豆瓣·Michelle


点击右下角阅读原文获取观影链接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玫瑰人生》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心灵捕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发条橙》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酷儿们》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余秀华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


本期编辑

可宁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