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燃烧 버닝》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文艺批评”选择关注

斜目而视

燃 烧  버 닝

导演: 李沧东
编剧: 李沧东 / 吴正美 / 村上春树
主演: 刘亚仁 / 史蒂文·元 / 全钟瑞 / 金秀京 / 崔承浩 /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8-05-16(戛纳电影节) / 2018-05-17(韩国)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李沧东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    李沧东


剧 情 简 介


该片根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改编,同时结合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讲述了三个经历各不相同的年轻人:钟秀、本、惠美相遇后,他们之间展开了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

在一次送货的过程中,年轻的邮差钟秀(刘亚仁 饰)偶然间与童年好友惠美(全钟淑 饰)相遇。在前往非洲旅行之前,她请求钟秀照顾她的猫咪。旅行回来后,惠美向他介绍了本(史蒂文·元 饰),一个她在旅途上认识的神秘男人。一天,本向钟秀展示了一种奇怪却又让他无法抗拒的爱好……



人 物 介 绍


是一名普通的快递员,因为父亲坐牢使他加重了生活当中的疲惫。直到惠美出现,才帮助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目的和动力,但情欲一直是困扰钟秀的最大问题。


一位促销女孩,曾经跟宗秀住在同一街区,因为长得不好看从而有一份未对钟秀说出口的爱恋,惠美只好选择跳舞、旅行,随便找人调情作为情感寄托。在一次旅行中惠美认识了本。


一个年轻的花花公子,英俊、成熟、富有,是资本的化身,开保时捷。他有个奇怪的癖好就是烧塑料大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烧一次,那些没人在乎的大棚。


影  评

许多盖茨比,

和许多值得烧的“塑料棚”


李沧东的电影习惯地聚焦于边缘人群,不难发现李沧东镜头下常见的角色设定:无人问津的人;以及支配这种角色的规律:被损害;或者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燃烧》也是如此,电影相比原著去掉了一些神秘,原著中女孩只是和家庭失去联系,加入了更多压抑的社会现实,如青年失业、冷漠的邻里、因功利而崩坏的亲情,钟秀和惠美都是非常孤独的人,而且是没有价值的人,和富人圈子有巨大的隔膜,钟秀在ben的圈子聚餐时往往是一言不发、惠美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跳着民族舞。


因为没有价值,因为亲情失去,故乡也不再,身体也不再崇高,可以被肆意地拿来作一首诗:惠美抽了大麻之后即兴地来了一段非常悲伤的半裸舞蹈。



边缘人群,他们的喜怒哀乐没人在乎,《燃烧》里是一个个没人在乎的落魄青年,同样没人在乎。电影中所有的悬疑桥段其实都是一个目的,证明这个人在这世上多么微不足道。


ben说烧塑料棚就是他杀的一个个人。 ben在说烧塑料棚时(实际上是杀人),就给出了自己明确的理由,塑料棚和孤独的人何其相似:


它们“值得烧”,因为没人在乎,他说的踩点就像是在确认她是否还有人在乎,过着庸碌生活的钟秀,其实没表现出足够的勇气给惠美幸福,说爱她,等她出来就住嘴了,他是赌气地说给ben听的;ben处在自己的阶层里,也明确知道惠美不会选择贫穷的钟秀,不然也不会离开。所以,在ben看来,他们并不算有坚强的联系。



ben说烧塑料棚,虽然是犯罪,却辩解说他不做审判,他只是接受。还拿雨水举例子,雨水做审判吗?这是自然的道德。


而被误导的钟秀,每天跑步观察的时候,也有一刹那在一天早晨准备烧了塑料棚,因为它们真的没人在乎,烧了也不可惜,为什么这种脏乱被人丢弃的塑料棚还存在在这世上?在那一刹那,这至少是合理的冲动。(人是不是也可以这样?)


所以大概就是存在一条“ 没人在乎的人,会最先被损害,而且不会引起任何注意。”的社会规则。也确实一直存在,城市中孤独死去的人、突然消失也无人调查的人。知道你孤身一人,别人就更容易欺负到你头上。



这看似均衡的世界上是存在着一些“多余”的元素,他们的消失并不会滋生任何人的伤心,愤怒。他不在任何关系的天平之上,消失不会打破任何秩序。他的存在尽管是实体的,但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却是虚无的。有的是一个被遮蔽的人生,一个越紧密地镶嵌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消失,意味着会带来更多的伤痛,所以人所哀悼的不仅仅是受害者本身,当电影中人物不再为这些人哀悼,需要哀悼的就是观众了。


在李沧东铺展的城市画卷里,亲情常常是不可靠的,只有爱情这一片绿洲,以往他的作品里,爱情出现了,如《绿洲》里的相依、《秘阳》里不离不弃的陪伴,充当了最后一抹光 。《燃烧》里,只有情欲的铺展,因为平庸而不敢说出的喜欢,最后变成了来得太迟的思念,最后谱成了这首太过残酷的都市孤独青年物语。



ben之后交的女友,显然也是一个“未经开化”的普通女孩,因为如果是ben圈子里的女孩,绝对不会让ben给她化妆,而且表现的非常不自然,对她来说,这种动作太宠幸了。那一整套女性化妆设备,也说明了ben是在以一个流程做这件事,或者说做这件事的一种仪式感。所以,这是他下一个猎物。


ben当然不是一个普通的、杀人之后尽力掩埋的罪犯,而是有点欲擒故纵地特意抖搂一些信息,好像是唯恐对方猜不到他身上一般。并不觉得最后的“拥抱”真的是表达感情的拥抱,更像是一种“感激”,感激终于有人结束了他无尽的空虚,死亡是不愿承受的,但当真的到来时又何尝不是解脱。


当然影片选择了很多留白,甚至说因为有写作者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假,个人感觉整部电影更多的采用了人物的语言来设置障眼法(谎言、代指、遗忘),而并非通过影像本身,影像是可信的。所以上文我想是一种还算合理的解释。


——豆瓣·刘小流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七武士》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明天也是小春日和:《人生果实》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金棕榈最佳影片: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乡村里的中国》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韩国总统激赏的作品《熔炉》



长按关注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 洛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