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张承志:新集后记——《大阪下致读者》

张承志 文艺批评 2021-01-2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三十三年行半步》散文集收录了张承志老师2015至2018年的散文新作,书中所有日文引用均为自译,阿文采取国际规范的拉丁转写,插图也均为作者自写、摄、画,本文为此新集的编后附记。《三十三年行半步》的岁月中,是生命的付出,是对一切经历的理解和想念,大幕初揭,如正在抵达一座大阪的前麓。作者在这本书里把三年生命拿出付印,并走近未知的又一道大坂。文艺批评特推出此编后附记,请大家关注张承志老师的新文集。

本文原发于“张承志”公众号2018年10月23日,原标题为《最新集<三十三年行半步>后记》,授权转载,特此感谢!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亲爱的读者们:

      收录了我2015-2018年全部新作的散文集《三十三年行半步》在久经磨难后,终于仰仗出版社的英断,已经推出面世。
      我个人的话语受限不言而喻。前定的艰难乃是光荣,并不能使人屈服。但出版家的责任感和胸怀大义不可不报。特发此篇后记,并动员朋友们以及书店加入订书。毋庸赘言——你们的支持,将给斗争的战士以力量。

 
张承志
2018年10月20日



张承志


新集后记:《大坂下致读者》


《三十三年行半步》张承志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



早在1980年第一次从北疆翻越天山抵达吐鲁番,我就发觉熟知的蒙语“大坂”(daban),含义不同寻常。舒缓起伏的乌珠穆沁根本没有陡峭的山,即便吉木萨尔一线的东部天山,只要顺从民间的规矩、惯于底层的吃苦,即便有些峥嵘,也并无危险可言。


从祁连大坂俯瞰青石嘴


那以后难数半生曾度的穷山险坂。我更多的是陶醉于获得的欢乐,享受攀登中身心都经历着的“知的浸染”。青春年少时代的草原,沿着北亚的纬线一字甩开了:天山与绿洲,高原与民众,文明与政治——溢出学院的知识冲击着我,每日的新知,令人目不暇接。爬着上坡却似下山的滚石,直到追忆时才发现,那时真是脚上甲马,命定不由自己。


三十三年转瞬过去,如毛泽东诗云:弹指一挥间。惟有偶尔来到祁连,从山脉腹地四面环顾,我才意识到:真的,不管自己愿意与否,我早已是这片大陆承负责任的儿子。人心感受的“险”远非海拔崎岖所能比拟,脚上泥泞,心事潮涌,如今我尝到了“大坂”一词的滋味。


“箭穿大坂”


独自走在峭壁峰刃上,除了多领域地学习,除了丰满自己,除了文明御寒、语言作杖,没有越过隘口的办法。于是读者也被迫跟着,读到愈来愈稠密的造词、自译、蝌蚪文、双关句——我该对你们说一声抱歉么?

 

此集收入了2015年至2018年之间的散文新作。书中所有日文引用均为自译,阿文采取国际规范的拉丁转写,插图也均为自己写、摄、画。


在我囊中羞涩的散文集中,往前数两本,编辑《你的微笑》时我曾表露过“最后一本”的峻急心情。或许那只是最后的“少年说愁”?而此刻不同。此刻大幕初揭,如正在抵达一座大坂的前麓。新知刚汲起一桶,丰满才稍露风貌。面对大坂时,问题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样的:先是人可知义,再是人能学否。


《张承志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3月


这样的结集需要相应的地点。


祁连山的地理实在奇妙!大坂背后,大通发源,哗哗一股黑亮的清流,牵引着湟水变成了黄河,穿过群科、公伯、积石、青铜诸峡,东去浇灌我半生魂系的黄土高原。扁都口外,豁然开阔,一马平川的西去走廊,笔直地指向给我以“人的提升”的阿勒泰叶尔羌。极目北望,天穹覆盖,那是让一代人吮吸了底气、并使一个单薄的我脱胎换骨的蒙古摇篮。



是的,这里编入的无非都是对它们的理解和想念。只是隔着刻意的修辞,亲近的感觉他人不能尽知;节制文笔的自律,又阻止了汹涌的抒情。确实我常幻想突兀的支援,但也习惯了笨鸟先飞。所以赘言勿长——我谨在这里把三年生命拿出付印,并走近未知的又一道大坂。


特为编后附记。

  

      张承志

     2018年8月9日

        祁连山下


本文原载于“张承志”公众号2018年10月23日


《三十三年行半步》

作者:张承志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ISBN:25574673

目录


从伶仃洋到扬子江    / 1

那一年的白灾雪原    / 33

达林太的色赫腾  / 42

《汗乌拉》 与 《红叶作纸》 编后记   / 51

挚友之一    / 55

珍藏之一    / 51

秦凤桐墓    / 63

马启芳  / 69

左 手   /73

造句不工        / 77

日文版 《北方的河》后记自译    / 81

虚幻的映像和梦想的革命  / 83

把 手   /89

人的魅力    / 95

空空两手的语言  I 98

致评论家    /102

往事迭印    /105

 

独奏的石头  / 111

一点一滴    /121

蒙面的堂吉诃德  / 131

鞑靼海峡    /141

五十年重读白求恩    /154

 烈士的谦卑     I164

遗恨与尊严      /170

呀,努尔        /184

镜中花  /191

乌民说字        / 220

轻轻地触碰  / 229

英特纳雄纳尔一定要实现  / 253

三十三年行半步  / 280

 

大坂下致读者 (编后记 ) / 289



明日推送


朱羽

“心理”的“剩余”:

1960年代心理学批判视域中的“情感”及其他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李松睿:回忆的诗学 ——论张承志的早期小说

文艺批评 | 魏然:旅行书写、人文地理学与摩尔人 — 张承志解说的西班牙语世界

文艺批评 | 易彬:流亡之书,失败之书 ——北岛《失败之书》的阅读札记

文艺批评 | 孙甘露: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

文艺批评 | 毛尖:你的心已经干涸在你的写作中

文艺批评 | 阿西斯·南迪&韩少功:二十世纪的遗产,印度与中国


左 | 长按关注      右 |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虫仔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