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王秀涛: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筹备与成立

2017年第5期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随着当代文学及其研究的发展,90年代后,“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兴趣逐渐增高,尤其近年来“历史化”“史学化”成为比较显著的研究潮流之一。其中有关“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的史料梳理和探索显示了这一研究向度的深度历史研究意识。文艺批评今日推送王秀涛老师对“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筹备和成立相关史实的考察。中央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1954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58年停办;1980年经批准恢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84年正式定名为鲁迅文学院。对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缘起和变迁,以往学界相关研究多有疏漏和错讹。王秀涛老师的文章将有助于澄清和修订相关史实陈述。


本文原刊于《文艺争鸣》2017年第5期,转载自“文艺争鸣”公众号,特此感谢!



 

王秀涛





《讨论筹办文学研究所参考提纲》


笔者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看到一份文联档案《讨论筹办文学研究所参考提纲》(以下称《提纲》),此档案为油印版,有归档“文代会类第41号”,以及“归档第13号”的字样。时间不详。《提纲》涉及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的原因、目的,名称、领导关系、规模、研究人员的条件与待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期限,组织机构、目前要办的几件事等内容,对于了解文学研究所的成立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本文以这份档案为依据,同时参考有关报刊的报道,以及邢小群老师的《丁玲与中央文学研究所》等已有研究成果,对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筹备和成立做进一步的考察,因为对于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筹备和成立,学界的研究多有疏漏和错讹。


根据《提纲》的内容推测,此提纲应为举行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办委员会会议的讨论所用,是全国文联呈报给文化部《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办计划草案》的基础,时间应在1950年6月26日到7月6日之间,因为《提纲》所记目前要办的几件事中提到,“筹委会名单业经政务院批准,急需召集筹备委员会会议,宣布正式成立,通过建所的基本方针及重大问题,并需分工,开始进行各项筹办工作,如有关建所的行政工作,课程的计划准备工作等。”


文化部关于筹委会的批复时间是1950年6月26日,在文化部致康濯信函中说,“本部为了培养一些较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青年文艺写作者及一些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的青年,业经呈准文化教育委员会及政务院,决定本年内筹办文学研究所,并聘请丁玲、张天翼、沙可夫、李伯钊、李广田、何其芳、黄药眠、田间、康濯、蒋天佐等十二人筹备委员组织筹委会并以丁玲为主任委员、张天翼张天翼为副主任委员,特此函达。”【1】除了此函列举的11人,陈企霞也在筹委会之列。


中央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

位于今之北京鼓楼东大街的263号。


据《人民日报》报道,筹备委员会于1950年7月6日举行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办计划草案和关于研究人员名额分配的决议,并组成行政、研究人员调集和教学计划大纲等三个小组,拟于十月间正式开学。《人民日报》也刊登了本次会议关于成立的目的、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学习的内容等内容,应是《计划草案》中的部分,也和《提纲》有很多的重合。【2】


 1950年7月18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对《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办计划草案》批复:一、同意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备计划草案及第一次筹委会会议决议七项照准,望即据此进行。二、请此复发“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长戳一枚。【3】 


成立的缘起 


  官方关于成立中央文学研究所的正式文字来自于1950年周扬在全国文联四届扩大常委会议上的报告《全国文联半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年工作任务》,提到全国文联半年来工作概况,以及及1950年工作任务,其中第二项是“筹办文学研究所,征调一定数量的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当写作能力的文艺青年,加以训练,提高其写作水平。”【4】


关于创办的理由,《提纲》提到两点,首先,“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自从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来,七、八年中,已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各地在斗争中锻炼出了许多青年文学工作者——新中国文学战线上宝贵的新生的力量,他们一般的都具有相当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几年来配合着革命任务他们写出可一些作品,而且有些作品已经初步的显露了他们的写作才能。但一般的尚未写出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主要是由于过去紧张的战争环境中,没有机会专门学习,使他们在政治上、业务上提高一步。同时,还有一批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工作的青年,也要求有专门研究和提高的机会。”次,“目前各大学的文学系,相当脱离实际,教育观点和方法一时也很难改造,不能负担起培养新文学运动所需要的干部的任务。同时经过证明:过去老解放区创办的鲁迅文艺学院的文学系和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的文学系,也培养的一批文学干部,获得了相当的成绩,如今戏剧、音乐、美术等学院均已先后成立,而文学干部又极为缺乏,故急需筹办一培养文学干部的地方。”


周扬、丁玲、马烽、康濯


 创办的缘由在邢小群老师的《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中也有很详细的考察,其中提到陈明、马烽等人的回忆,呈现了很多丰富的细节。丁玲、马烽等人向文协的提议,苏联作家协会文艺研究院的启发,文化部成立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的经验等因素都起到了作用。【5】康濯1950年11月曾向《文艺报》记者介绍过其他两点缘由:一是1949年6月,丁玲从东北回来,遇见一位中央负责同志,就曾谈过这个问题。当时丁玲同志就希望有机会做点帮助去年作家的工作。那位负责同志非常高兴,他说,很好!青年作家们过去本钱太差,你就着手去做吧,先计划一下,找中宣部商量商量。他并指示:从小规模的开始,先调集写过些东西的,要学习马列主义,整理一下过去的生活。二是7月间,周总理在文代大会时邀集一部分青年作家谈话,他们又提出了这个要求。周总理当时立即肯定地答应考虑他们的要求。【6】


 成立艺术学院也是当时的风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一九五零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一九五一年计划要点》显示:在中央文化部直接领导下的培养艺术干部的机构,有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文学研究所。在各大行政区,有东北的鲁迅文艺学院,华东的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西北有新建的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中南有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和新建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西南有新建的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这些艺术学院,除培养一般文艺青年外,一九五零年中还调训了相当数量的地方与部队的文艺干部。这些学院不只是教学机关,而且也是艺术创作与研究活动的中心,一般附设有创作及演出的部门,作为经常地直接地联系实际的桥梁”。【7】


成立与招生


《提纲》里列举了几项目前要办的几件事,除前文提到的召开筹委会外,还有四项:1、房子问题:“经政务院批准,业已购妥鼓楼东大街一零三号房子七十六间,今日便可经清管局代为立契。一月左右的时间内原房主搬出后,便可正式迁入办公”;2、预算问题:“暂时由文化部和文联事业费中开支,俟筹备就绪后,再做全盘预算”。3、调集工作人员:“按组织机构的需要,责成专人负责,调集所部的各方面的工作人员,以便顺利的开展筹备工作。”4、调集研究人员:“正式通过研究人员的条件和数目,按各大行政区,大城市,解放军的兵团分配名额,通过各地政府与建议各级中共党委进行调集研究人员工作”。这几项也是文学研究所最重要的筹备工作。前两项工作不难解决,后面两项则要麻烦的多。《提纲》显示,文学研究所“属文化部及全国文联共同领导”。开办经费由文化部教育司拨给,总计1800匹布,折合小米44.1万斤。图书资料也全部由文化部出钱购置。【8】

   

《提纲》中提及文学研究所的组织机构:1、设所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负责领导全所工作。设秘书长一人辅佐之。2、在主任领导下,分设行政与业务两个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内设总务、文书、人事等三股;业务办公室有掌管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图书资料、联络等四股。各室设正副主任各一人,各股设股长一人,股长下按需设干事若干人。3、在主任领导下,研究人员组织研究生班,设班主任一人,并按照业务的分工,设理论批评和创作两个组,必要时添设各种专题研究的组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五十八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免的单,其中中央文学研究所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主任丁玲,文学家;现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张天翼,文学家;现任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9】此外,田间任副秘书长,康濯任第一副秘书长,马烽任第二副秘书长,邢野任行政处主任,石丁任教务处主任。


康濯曾告诉《文艺报》记者,正式着手准备是从1950年6月底开始的,成立筹委会,订定计划,买房子,向各地调集学员,共经历不到4个月,从十月起,学员们已陆续到了。【10】1951年1月8日,中央文学研究所举行了开学典礼,参加这个典礼的,除了主任丁玲和副主任张天翼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和研究员以外,还有郭沫若、茅盾、周扬、沙可夫、李伯钊、李广田等。“典礼并没有举行什么特别的仪式。在文学研究所的会议室里,在一个很大的斯大林和毛主席的圆形浮雕像前面,几十位研究员和来宾们相对着坐在一起。丁玲同志将研究所创办的经过、现在的情况以及今后研究的步骤向大家作了介绍。”郭沫若、茅盾、周扬、李伯钊等人发表讲话,“会议一直开到中午,吃过中饭,把客人送走以后,丁玲、张天翼两同志又和研究所的同志们在一起,用许多生动的、具体的例子对大家说明应该怎样更好的提高每个人的思想,提高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的品质,来完成每一个人在文学上的事业。”【11】


文艺报


 文学研究所的招生是非常受瞩目的工作,筹办文学研究所的消息公布后,《文艺报》“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好到这一类信件,他们提出什么时候开办,怎么才能入学……这一类问题。后来,文学研究所开始筹备的消息发出以后,询问详细情况的信件纷纷寄来,有的甚至把他们的作品和履历表纷纷寄到编辑部来,要我们转给文学研究所”。【12】但研究员的招生不采取大规模招生的模式,《提纲》提到,“考虑到目前国家的经济和人力的情况,尚不可能马上创办大规模的文学研究院。暂时以小规模的文学研究所开始工作,竭力精简组织,缩减开支。不公开的大量招生,而是由各地选调和保送具有一定条件的研究人员,经考试确定。初步计划研究人员定为四十人至六十人,连同工作人员在内,尽可能不超过一百人左右为宜,以后再根据发展继续扩大,添设各种研究班及学习班。”据《人民日报》的报道,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该所第一批研究人员名额定为六十名,暂不大量招生”。 


《提纲》所列招生研究人员的条件为:1、经过一定的思想改造,基本上已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者。2、经过一定的斗争锻炼,具有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者。3、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在创作上有所表现,或在理论批评、编辑、教育、运动组织等方面有某些成绩与经验者。必须以上三者全部具备。4、有优秀才能或可能培养的工农出身的初学写作者。《人民日报》关于第一次筹委会的报道中也明确研究人员须具备两个条件,和《提纲》基本一致。实际招生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研究人员由各大行政区、各大城市、人民解放军各个兵团中选调。


第一期共招生51人,其中出版过小说、诗歌、剧本集子的有28人。其中不乏工人、农民,譬如工人张德裕,董遒相,农民杨润身,童养媳吴长英等。【13】据邢小群的总结,招生的研究员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向地方、部队的宣传部门或文联发出通知,请他们推荐;二是由知名作家推荐;三是自己慕名而来。”【14】

 

课程与学习


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学习显然也是沿着延安文艺的方向进行的。研究员们的“房子里的设备都是同样的:一张卧床,一张学习和写作用的书桌,一个排列着各种马列主义理论书籍以及文艺作品的书架,一个温暖的火炉子。朴素的生活,对于马列主义理论以及各种文艺作品的钻研的气氛,依然保持着过去老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传统。”


关于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学习状况,文艺报曾派记者专程前往采访,1951年7月25日《文艺报》第4卷第7期上刊发《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学季学习情况与问题(1951年1月到4月)》做了详细的描述:


学习的内容集中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主要的文学遗产、生活实习与写作实习三个方面。采取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习方法。对于理论与遗产的学习和研究,是采取由中到外,由近到远的步骤;在两年的学习中,并规定由投入斗争生活与专门写作的一定的时间。学习方法上研究员则按不同水平混合编为互助小组(理论与创作分开)进行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大家的自我钻研、小组互助与集体讨论,并组织课前提问题,课后提意见,写学习心得和论文(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同志,则有另外的文化补习。)鲁迅文学院有一则档案,是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务处写给曹靖华的信【15】,信的内容即是向教授《鲁迅杂文》的曹靖华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曹靖华同志:

兹将我所学习鲁迅杂文时所提出的问题送上,供您讲授时参考。秋白同志的文章开始的一段深化望能多加解释,此外关于鲁迅与秋白的关系及当时的情况,望能根据您所了解的给大家说说。此致

敬礼

中央文学研究所

一月廿九日


 从1950年10月开始,到1951年1月8日文学研究所正式开学,期间先进行了临时学习,主要内容为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程度较低的摘读了《大众哲学》),学习古今中外名著23篇,进行政治与文学讲座12次,组织一次抗美援朝的创作运动,以及几次各种专题座谈会。临时学习“首先是要使大家的学习态度,逐步走向一致”。因为“研究员初来时,虽然情绪都很高,但个人对学习的看法,却并不一致。部分同志,甚至各人有各人自己的打算,有的想来‘借庙修行’‘关门写作’,有的想来听大报告,找创作‘秘诀’……等等”。另外,还组织了抗美援朝的创作运动,共创作了70多篇作品,约30万字,到1953年3月,发表47篇(文21万字,诗480行)。


正式开学后,第一学季从一月到四月,在政治学习方面阅读与讨论了《实践论》和《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程度低的读《大众哲学》),组织了几次关于《实践论》的报告和讨论。在业务学习方面,课程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内容分为《五四前后》《左联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文艺》《抗日统一战线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五讲,共讲授十二次。学习中着重参考鲁迅等人的著作。和课程相配合的是《作品宣读》,一般的都精读了50万字左右的“五四”以来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并参考阅读了250万字其他作品,其中主要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叶绍钧、丁玲等人的作品。专题讲座20次(关于文学史的4次,关于鲁迅的6次,关于作家、作品、文学修养的10次)。另外,还开设《文艺常识》课,包括《文学与现实》《文学与阶级斗争》《题材与主题》《塑造人物问题》《文学的语言》《文学的种类》等六个问题共八次,以帮助少数水平较低的研究员。此外,还组织学习各种报刊上重要的文章,以及十余次电影、戏剧的鉴赏与学习,4月份还进行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还有组织研究员短期下去采访材料;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也组织过一些采访。在创作上,研究员共创作177篇(共文66万余字,诗8200多行)包括小说、散文、报告、故事、剧本、电影小说、诗、鼓词、评论等形式,其中直接反映当时三大任务的共27篇,其余也大多与当前政治任务有关。这些作品,到5月底,共发表了34篇(文约十万余字,诗188行)。【16】


据鲁迅文学院档案显示,第一期的古典文学课程有:裴文中《史前的民族文化》,郑振铎《中国文学史》,郑振铎《古代文学》,郭沫若《屈原》,俞平伯《古诗十九首与孔雀东南飞》,郑振铎《三国六朝文学》,余冠英《南北朝乐府辞》,郑振铎《唐诗变文与传奇文》,游国恩《白居易及其讽刺诗》,叶圣陶《古文》,郑振铎《词与词话》,叶圣陶《辛稼轩词》,郑振铎《元朝时代的文学》,张庚《元曲》,聂绀弩《水浒传》,郑振铎《明代的小说与戏曲》,郑振铎《桃花扇与红楼梦》,郑振铎《清朝末年的小说》,赵树理《如何从民间文艺中吸取营养》。【17】


 周扬在开学典礼上要求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在学习当中,第一要很好的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第二是学习文学史,尤其是中国文学史,以学习文学史为中心,研究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整理与批判地接受丰富的中国文学遗产。第三要进行写作实习,要经常不断地写作、写文章,要多推敲,要注意语言的文法和修辞。文学研究所必须将文学研究、创作与学习三者结合起来。【18】这也是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培训方向,此后的几期研究员也据此进行研究、学习和创作,以达到成立文学研究所目的,就像《提纲》和《人民日报》的报道所提及的,“选调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经过一定时期的专门研究学习,提高其政治与业务的水平,培养实践毛泽东文艺方向的文学创作、文学运动组织、编辑、教育、理论批评等方面的干部,为即将到来的文化建设高潮准备文学方面的条件,以便配合国家建设的总任务。”


本文原刊于《文艺争鸣》2017年第5期


注释


向上滑动查看注释

(1)(3)(15)(17)据鲁迅文学院网站所登档案,http://www.chinawriter.com.cn/z/luyuan/index.shtml。

(2)全国文联和中央文化部:《筹备创办文学研究所  培养新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干部》,《人民日报》1950年8月10日。

(4)《全国文联半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年工作任务——周扬在全国文联四届扩大常委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2月13日。

(5)(8)(14)邢小群:《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第18页,第19页。

(6)(10)(12)(13)苏平:《访中央文学研究所》《文艺报》第3卷第4期,1950年12月10日。

(7)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一九五零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一九五一年计划要点》,《人民日报》1951年5月8日。

(9)《政务会议通过的各项任免名单》,《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1日。

(11)(18)白原:《记中央文学研究所》,《人民日报》1951年1月13日。

(16)《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学季学习情况与问题(1951年1月到4月)》,《文艺报》第4卷第7期,1951年7月25日。



END


或许你还想看




 
 



本期编辑 | 一溪霜月

图源 | 网络




          长按关注


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