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郭鸿杰 2018-05-25

 

一位外语界同行在”海上译谭“微信公众号发了一帖,征集 “思路决定出路“的英译。诸位网友跃跃欲试,献言献策,我筛选了一下,撷取几个较为出彩的译文:


Creativity counts.

Mind matters.

The way you think today determines who you are tomorrow.

Mind, Your Way

Thought talks.


鄙人忝为人师,补充了一个拙译:

The way one thinks determines the way out.


几周之前,给学生讲过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W. H. Auden(1907~1973)的一篇文章”Work, Labor and Play”,其中有一段提到了“工作态度决定一切”这样一个观点,英语是这样表述的:People’s attitude toward their work determines everything.文中作者谈到,A gardener covered in dirt in a greenhouse may be a worker while a well-dressed city mayor may prove to be an unhappy laborer!(在暖房工作的园艺工人,浑身脏兮兮的,可能会享受工作,而衣着体面的市长到也许觉得自己像个苦力,郁郁寡欢。)

在和学生讨论这个观点时,我特别提到了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哲学家、文学家刘禹锡(772–842)。他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文《陋室铭》(The Scholar's Humble Dwelling)。这篇随笔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


刘禹锡因参加过了当时的政治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谪(degrade)至安徽和州县当了一名通判。按照规定,刘禹锡本可以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县衙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毫无怨言,反而很高兴,遂随意写下两句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并贴在门上。和州知县知道后大怒,令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居所从城南迁到城北,居住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所位于德胜河边,周围垂柳依依,景色还算宜人,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诗“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游自乐,满不在乎,再一次遣人把他调到城中,且只分给一间斗室,仅仅容得下一床、一桌、一凳而已。尽管刘禹锡对这位势利的知县非常愤怒,然而却保持一个超然物外的豁达心态,又写下了旷世之作《陋室铭》遂请大书法家柳公权刻于石碑之上,立在门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诗人心中自有一片广阔天地。


再回到“态度决定一切”的英语译文上来。除此文章中提到的英语说法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朗朗上口的表达方式:


Your attitude determines your altitude.

Your attitude determines your direction.

Attitude is everything.

Attitude changes everything!


不一而足!


那么,“思路决定出路”该如何翻译更好?后来,两位分别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译员加入了讨论,几乎在同时给出了一致的译文,如下:


Think your way out.


简洁有力,一锤定音。最近在读余光中先生撰写的翻译文集《翻译乃大道》一书,意犹未尽。里面的很多文章出自半个世纪以前,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见解依然是当今学界、译界所津津乐道的。另外,当前许多类似的”理论“、”思路“都是肇始于《翻译乃大道》这本书。台湾著名的大学者,《幼狮月刊》主編沈谦曾这样评论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偶尔伸出第三只手写评论和翻译“。由此可见,余光中先生国学根底深厚,不仅创作非凡,而且翻译过大量的诗、小说、散文、论文等。在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谈翻译自然是有的放矢,鞭辟入里。用散文家、翻译家思果先生的话,余光中在这本书中的话就是“金针”,无不中肯,实在好极。余光中和思果友谊深厚,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余光中也非常推崇思果的翻译观点:“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有生命。”中英文语言中很多字或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并没有现成的词直接进行对译,即使是能找到对译的字或词,然而其搭配习惯、句法结构,尤其是在功能或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等。余光中谈到他在翻译王尔德的剧本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不可儿戏》)时说,“我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愿意,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愿意,就会流于直译、硬译、死译。和思果的观点可谓是异曲同工。他提到了书中第一幕中的一个例子:


Algernon: How are you, my dear Ernest? What brings you up to town?

Jack:        Oh, pleasure, pleasure! What else should bring one anywhere?

 

Jack的回答,如果只译原文,就成了”哦,乐趣,乐趣!甚么别的事该带一个人去任何地方吗?“译文亦步亦趋,逐字逐句地翻译。余光中的译文是:“哦,寻欢作乐呀!一个人出门,还为了别的吗?”


先前”思路决定出路“的译文Think your way out精彩之处就在于没有遵循原语汉语的SVO结构,故其翻译思路不是线性(linear,依照原文的顺序),而是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式(top-down)的空中俯视,从“概念”出发,进而找出英语中对应的一个短语think… out。当然,这个结构也可能是仿照了英语find your way out这个结构。大型平行语料库的出现,会帮助我们打开思路,选择词汇多多,更灵活,比如,”思路决定出路“里面的两个核心词”思路“和”出路“两个词在笔者已建成的1000万词的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英语为原语,汉语为目标语)语料库中分别有68种和32种译法:

”思路“可译为thinking, thought, mind, concept, approach, logic, idea, line等。

出路可以译为destination, calling, solution, find the way out/one's way, the avenue that seemed open, seek one's fortune, 等。

然而,词典或语料库并不是灵丹妙药(silver bullet),翻译当然也并非简单的”串珠“活动。翻译更是一种”道“,居高临下,有时需要神来之笔。原文和译文不是简单的字句对应,然后套用一下语法结构,连词成句。原文的句子可能是译文的一个短语,原文的一个单词亦可能是译文的一个句子!事实上,原语与译文很多时候是一种多重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因此,一个优秀的译者一定不会被原文牵着鼻子走,而是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能力,首先能从原语中马上理解表达的要旨和概念,然后目标语中尽快找出对应的表达法。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讲究的是字义对称,结构平衡,平仄协调,入耳动心,具有一定的美学色彩。翻译好这类双声叠韵的词语或俗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义、形、音在翻译中是很难兼顾的。当然,我们在翻译中有很多出自名家之手,令人叫绝的经典译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然而,很多时候,译者为了达到音形义兼顾的目标,处心积虑找到一种看似机巧的译文,事实上在以目标语为本族语的人看来,并没有达到如原语一样的效果,比如,“吃一堑,长一智”一般被译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the wit。该译文被许多英语学习者津津乐道。事实上呢?有人专门拿这个译文征求过英语本族语者,他们并不认为是“妙译”。这是因为汉语习惯把挫折或失败比喻为栽跟头。但英文中却无此隐喻(在西方人看来,栽跟头往往和出洋相联系在一起),当然很难把A fall into the pit(掉进坑里)理解成中文“吃一堑”;另外,后半句“长一智”中的智应理解为“智慧”,而wit多指“机敏、敏捷、随机应变的能力”,一般只有出现在wit and wisdom的搭配中才作智慧解。英文读者显然无法理解,掉进坑里和wit的提高有啥关系。笔者查阅了科普平行语料库,智慧和失败或教训的辩证关系用英语表达为:

 

该语料库中还有几种类似的表达法:

 

The wise gain their wisdom through experience.

Learn from one’s mistakes and alter his behavior.

To reap the benefits of his hard-earned lesson.

Learn from past failings.


以上英文句子简明易懂。此外,本人查阅了其他相关英文文献,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表达手段:


Wisdom cometh by suffering.

To learn by going to school of hard knocks.

Experience teaches at the cost of mistakes.


然而,以上英语的说法却没有一一对应的中文表达法。可见两种语言不是简单的词句转换,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习俗、甚至认知的交流和转换。一个优秀的译者不仅仅是一个walking dictionary(活字典),而且是一个walking library(着脚书楼)。


另外,汉语重“虚”,英语讲“实”,在用英语表达时,不需要过于过度地追求形式对账,朗朗上口方面的内容,语言越是淳朴,越是简明,越是掷地有声。最近,暑期将至,一些学生让我推荐一些作品来。我特别推荐了葛传椝先生的英文随笔,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畅销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之作——《英语惯用法词典》、《新英汉词典》的编撰者(Wordsmith)。

没有读过大学,没有出过国门,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葛传椝堪称中国英语自学者的标杆和旗帜。葛传椝先生特别提到研读词典对其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 不但弄懂每个词的确义,而且弄懂每个举例,还把它记住。我直到现在认为我当时用的这番功夫是给我终生受用不尽的。“。他编撰的《英语惯用法词典》被许多英语爱好者奉若圣经。其英文造诣之深,用词之精当,让英语本族语者都大加赞赏。请看一下两封来自国外友邦的同行来信。第一封来自英国The King’s English(《纯正英语》)的编撰者Henry. W. Fowler(福勒),

 

第二封来自《韦氏国际新词典》第二版梅里安公司的回信:

 

外国人称赞葛传椝先生的英文faultless(无懈可击),naturally familiar(浑然天成),读来足以令人震撼和感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