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10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听马丁·路德讲信心与经验

麦葛福 小小推拉驴 2020-10-11

    

摘   要

信心乃是看见神在这个世界及我们本身经验中同在、动工的能力。信心能看透事物的表面及经验的误导印象。信心就是当经验暗示着神缺席时,依旧愿意相信神所应许的,敞开心期待神的作为。路德用“信心的幽暗”(the darkness of faith)—语来阐述他的看法。



听路德讲信心与经验

文/麦葛福


汉思(Hans Luder)是出身德国东北部埃斯勒本(Eisleben)小镇的一名赤贫矿工。他的家族以务农为本,正如其妻玛格瑞特(Margarethe)的娘家一样。一四八四年,汉思举家迁居至邻近的曼斯菲尔德镇。在曼镇,他努力不懈,最后终于晋身为炼钢业的老板。至一四九一年前,他已成为镇上举足轻重的乡绅。他的事业一帆风顺。

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傍晚时分,汉思的长子诞生了。翌日早上,婴儿就受洗了。依据相沿已久的传统,新生儿必须按受洗那天当家的圣徒命名。十一月十一日适逢圣马丁(St.Martin of Tours)当家的日子,于是男婴便命名为马丁(Martin)。

虽然当时的社会十分鄙视农民,但马丁却以贫寒的农家出身爲荣。他稍后曾自傲地写道:“我是农家子弟,我的父亲、祖父及曾祖父都是道道地地的农夫。”他所受的教育有限,但他仍在一五〇—年四月顺利地进入耳弗特大学(University of Erfurt)就读。—五〇五年一月,他取得了硕土学位,并准备开始钻研中古时代获利最丰的法学。是年五月二十日,他开始一头栽入法学的天地。

在中古时代的大学里,资赋优异的学生有三种选择。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他们可以在三种「高等学科」——神学、医学、法学中任选一科攻读。一如加尔文,马丁选择了法学。汉思是促成儿子作此决定的关键人物。事实上,他不断对儿子施压,要求他步上研究法学之途。甚至早在马丁着手研读法学之前,他的父亲就已为他买好一整套法学教科书,期待着他先声夺人、领先群伦。汉思认为,攻读法学可以确保马丁将来名利双收。另一方面,他还积极为马丁物色富家千金作结婚对象,以帮助他平步青云。

不久,马丁的志业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1505年6月30日左右,他从曼镇返回耳弗特。行经史托特翰(Storterheim)的途中,他遇到一场来势汹汹的暴风雨。突然,一道闪电击中他身旁的陆地,使他摔下马来。马丁吓得魂不附体。在万分恐惧中,他大叫:“圣安妮,救我!我愿意作修士!”圣安妮(StAnne)是矿工的守护圣徒,因此马丁在情急之下放声向她求救。

马丁的朋友苦劝他忘却当日的誓言,但马了却矢志遵守诺言。1505年7月17日,他住进了在耳弗特七所最负盛名的修道院中的一所。他选择了其中管教最严格的奥古斯丁修道院。他的父亲对这项决定大为震怒,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对他不闻不问。

然而,马丁仍不为所动。他开始埋首研究神学。奥古斯丁修道院与耳弗特大学关系良好,其中院里某些领导人物都在该校执教。因此,马丁得以接触到中古时代末期大名鼎鼎的俄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艾里(Pierred' Ailly)、比尔(Gabriel Biel)等神学家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他开始仔细地研读圣经。马丁获得了一本中古时代通用的武加大拉丁文圣经(Vulgate)。

马丁的神学研究生涯发展得十分顺利。1507年,当他在修道院待了两年后,被按立为神父。在1509年前,他已获得了生平第一项重要的神学资格。最后,1512年10月,他攻取了神学博士学位,达到个人学术研究的巅峰。在那之前,他已搬离耳弗特,定居于邻近的威丁堡(Wittenberg)。

1502年,智者腓勒德力(Frederick the Wise)创办了威丁堡大学。他创办本校并非纯粹出于教育动机,而是为了使邻近的来比锡大(University of Leipzig)黯然失色。不过,腓勒德力的梦想却化为乌有。十年下来,威丁堡大学仍只是一所水平平乎、无啥特色的大学,学生人数也少得可怜。马丁在攻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即在该校取得教席,而且在此地度过余生(只曾偶尔暂离此地)。

往后几年内,马丁讲授了诗篇(公元1513〜1515)、罗马书(1515〜1516)及希伯来书(1517〜1518)。在讲授圣经的过程中,他发现他对神管理世界的方式的认识有所转变。他不断思索圣经本文,从而形成个人的神学思想。当他默想圣经时,他发现自己对中古末期教会的教导及作法渐感不满。他开始阅读奥古斯丁的著作,特别仔细研究奥氏反驳伯拉纠的相关著作。渐渐地,他发展出一套革新的神学思想,结果对欧洲历史及教会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马丁在一五一七年首度公开提出质疑,掀起了有关赎罪券(indulgences)的论战。十六世纪的人耽溺于罪中,他们一边犯罪,一边还想心安理得地过日子,赎罪券的存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在教皇的授权下,纵欲的人只要付出一笔钱,诸如道明会修士帖次勒(Johann Tetzel)—类贩卖赎罪券的人,便会赦免他们过去、现在及未来所犯的罪。这项权威不仅可以施行于生者,帖次勒甚至声称,只要买了赎罪券,连死去的亲人所犯的罪也能获得宽宥。为了促销赎罪券,帖次勒居然喊出了一套广告词:

铜币丢入钱柜的声音一响起,

死者灵魂就立刻从炼狱跃起!

对马丁来说,教会贩卖赎罪券的作法根本违背了圣经的教导。这种作法使基督教沦落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专为那些恣薏放荡、犯罪的人而存在。因此,1517年10月31日,马丁公然提出抗议。他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 Theses)钉在威丁堡教会的正门上。我们千万不可过分渲染此举的重要性,马丁的原意只是想在大学校园内主要的布告拦上张贴一张合法的布告。他依照自己享有的权利,呼吁就『赎罪券』的问题举行公开辩论。然而,某些出版商设法取得了马丁所写的布告,而且深深了解这则布告的商业卖点。短短几个月内,「九十五条论纲」便广为流传,马丁本人则被大家视为一名愤世嫉俗的年轻人。一五一九年,马丁与厄克(Johann Eck)在来比锡举行公开辩论,向教皇的权威提出挑战。

马丁生活的时代适逢人本主义运动(the humanist movement)渐获正视之时。虽然时至今日,“人本主义”一词隐含无神论、世俗主义的意味,但在十六世纪,它却不带这些弦外之音。当时,“人本主义者”系指“强调古老源头的人”。当时有不少人伪造拉丁文或希腊文名字,好使自己的名字听起来更尊贵。因此,史瓦泽德(Philip Schwarzerd)自称为「Melanchthon」(希腊文字面意义爲「黑色的土」);浩斯千(Johann Haus-chein)则自称为「Oecolampadius」(字面意义爲「屋灯」)。大约在1515年,马丁路得也随着当时的潮流浮沉。

那时,马丁已成为批判中古教会积弊的知名人物。他极力强调基督徒的自由,并在一五二〇年写成了文情并茂的《论基督徒的自由》(On the Freedom of a Christin)一书。他把自己的姓氏「路得」译爲“Eleutheris”,意谓「释放者」。不过,没有多久,马丁就对自己造假的作法感到厌倦,而恢复原姓。但路得(Luder)一姓已有了新的写法「路德」(Lmher)。自此之后,马丁路得便成了马丁路德。

1520年,马丁出版了三本重要著作,迅速为他奠定了改革者的名声。马丁刻意用德文撰书,为使广大的群众能接触他的思想。当时,拉丁文是欧洲宗教界、学术界精英分子使用的语言,而德文则是市井小民通行的语言。在《告信奉基督教的日耳曼诸贵族》(Appeal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一书中,路德痛陈改革教会的必要性。他痛切地指出,十六世纪初期的教会在教义及作法两方面,都已悖离新约圣经。这本以精简、俏皮的德文写就的书,使人们对某些严肃的神学观念起了广大的共鸣。

本书空前成功的结果,马丁深受鼓舞,立刻乘胜追击,推出《教会被虏巴比伦》(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书。在这本力透纸背的著作中,马丁激愤地指出,福音已沦为建制化教会的俘虏。他说,中古教会以复杂的神职人员层级及圣餐礼仪禁锢福音;教会成为福音的主人,反仆为主。稍后,他又在《基督徒的释放》(The Liberty of a Christian)—书中进一步阐述这项释法。这本书十分强调信徒的自由与义务。

截至目前,马丁身陷麻烦之中。1520年6月15日,教皇颁布敕书责备马丁,并训令其放弃己见。马丁断然拒絶,而且当众烧毁书,使得事态愈演愈烈。翌年一月,他被逐出教会,并被传唤至沃木斯国会(the Diet of Worms)前。马丁再度坚拒放弃己见。马丁的处境日趋艰困。此时,一位了解其处境的德国王公伸出援手,假装安排他被人绑架,再把他安全送往埃森纳(Eisenach)附近的瓦特堡(Wartburg)。在流放外地的八个月期间,马丁有充裕的时间深思自己许多观念的深层意义,并检验自己动机的纯度。一五二二年,在他回到威丁堡,主持当地的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之前,他的观念在欧洲各地普获热烈支持。宗教改革运动于焉如火如茶地展开。

路德在年轻时便十分注意自己的罪性及软弱。他想,像他这样的罪人如何能和圣洁、公义的神建立密契的关系呢?像他这样的人如何能信任、敬爱一个惩罚罪人的神呢?路德为这项疑问感到惴惴不安,于是决心深入研究圣经。最后,他领悟到因信称义的真理。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讨论路德领悟的过程以及因信称义的意涵。在本章其余篇幅中,我们将着力于路德对基督教思想一项最重要的贡献——他的「十字架神学」(theology of the cross)。这套神学阐明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并使我们对苦难有更透彻的认识。

一五一八年至一五二〇年间,路德日渐感受到当时政治及宗教势力的威胁。对路德本人及其他注意其动静的人来说,路德的日子似乎已屈指可数。苦难及死亡的阴影渐行渐近。但对于基督徒而言,和死亡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路德在面临危机的这些年间,似乎一直在苦思这项艰难的问题。他苦思之后产生的思想结晶便是如今衆所周知的「十字架神学」。

路德认为,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形象乃是锤炼我们对神所有看法的熔炉。路德在{十字架本身即是我们的神学》、《十字架考验万事》等一系列文章中,都极力阐扬十字架的重要性。路德将「荣耀神学家」(theologian of glory)与「十字架神学家」(theologian of the cross)两者划分出来。前者追寻神却弃絶耶稣;后者则明白,在十字架里并透过十字架,神被彰显出来。

但十字架究竟如何彰显神呢?路德提出了神在十字架里「隐藏的啓示」(hidden revelation)—说。这是一项艰涩的观念。不过,一旦掌握这项观念,便能帮助我们更加明了基督徒的存在及经验。为了明白路德所说的”隐藏的啓示」的意义,我们最好先思想耶稣基督在第一个受难日死在十字架上无助、絶望的情景。

聚集在十字架四周的群衆巴望着奇迹发生。他们认爲,如果耶稣当真是神的儿子,神便会插手,拯救耶稣。然而,时间慢慢过去了,却丝毫不见神出面干预的奇迹。当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时,他短暂却深刻地经历到神的缺席,因此他不禁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有许多人原本指望神会戏剧化地出面干预,搭救垂死的耶稣,但这项奇迹却绐终没有发生。耶稣受苦,终于死了。我们丝毫看不见神在其中动工的迹象。因此,将对神的认识完全奠基于本身经验的人会下结论说:神缺席了

但耶稣的复活推翻了上述结论。神一直在镯髅地与耶稣同在,成就救赎人类、证实耶稣爲神子的圣工。虽然人看不见他的同在,但他确实同在。经验会告诉我们神缺席了,但耶稣的复活却显示出神「赚藏的同在」(hidden presence)。也许我们所经历到的神是袖手旁观的,但耶稣的复活却显示出,神是在幕后动工。路德认为,耶稣的复活显示出,依人的经验所作的判断多么不可靠。我们不应被人的经验误导,而应全心相信神的应许。神应许与我们同在,即使是在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因此,如果经验无法测出神的同在,那么经验的判断便应被视为不可靠。

路德建议我们将人类的经验想象成第一个受难日的情形。我们遇到许多使我们困惑、害怕的事,据此下结论说,神在我们的困境中缺席或袖手旁观。苦难便是一个絶佳的例子。我们常在想,神在人类蒙受苦难时怎么可能和我们同在呢?相信当年目睹耶稣受苦、死亡的人群也作如是想。然而,第一个复活节却使局势改变,也改变了我们对神同在、动工的方式的看法。第一个复活节显示出,在苦难等被经验判定爲神缺席的处境中,神其实仍同在、动工。

路德指出,我们应把上述洞见应用于自我的处境。在某些时刻,我们每一个人总难免会无法接受神在我们受苦时仍与我们同在、动工的事实。但如果我们回想起第一个受难节,便会了解同样的想法、忧惧在当时也曾出现。然而,耶稣的复活却扭转了那些想法、忧惧,使我们知道人类的经验多么不可靠。我们可以把路德的洞见罗列如下:

我们现今的经验恰似第—个受难日。也许神看起来并没有明显的同在、动工,但正如同信仰教导我们从第一个复活节的点看待第一个受难日,我们在看待自己现今的经验时,也应抱持同样的观点。神看起来似乎缺席,但实际上却有它隐藏的同在。

上述观念大大影响了路德对信心的认识。信心乃是看见神在这个世界及我们本身经验中同在、动工的能力。信心能看透事物的表面及经验的误导印象。信心就是当经验暗示着神缺席时,依旧愿意相信神所应许的,敞开心期待神的作为。路德用“信心的幽暗”(the darkness of faith)—语来阐述他的看法。这项看法帮助他明了怀疑的本质。

怀疑表现出我们习于靠经验判断事物而不靠信心的天性。当信心与经验相持不下时,我们倾向于信赖经验,而不信赖信心。但路德指出,被奉为指引的经验却是靠不住的。那些信赖第一个受难日经验的人,在耶稣复活的事实对照下,显得愚不可及。路德认为,耶稣的复活显示出,对神的应许的信心此对经验、理性的信赖更爲实在。我们必须操练“神就是神”(let God be God)的信心,信赖他及他的应许,而不要依靠自己对事物有限、不足的认知。

因此,耶稣的十字架摧毁了我们凭己力去判断神的自信,粉碎了我们靠理性、经验去认识神的天性,迫使我们承认,我们不能预先判断神的本质、样式,而必须获得启示。神透过苦难以及十字架的软弱、羞耻,向我们启示他自己,迫使我们放弃对他先入为主的定见。神粉碎我们对他的成见,为了使我们更愿意向他学习、如果我们想更深认识那位在骷髅地同在、动工的神,我们就必须谦卑。

最后,路德坚称,若要成为一位神学家,必备一项基本经验他曾在一篇最常被引用(最艰深)的文章中简述这一点:“造就神学家的乃是生、死、被定罪,而非閲读、沈思、领悟。”当笔者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感到大惑不解。神学不就是研读圣经并尝试解释圣经吗?路德到底在发什么牢骚呢?如今,我明白这段话的真谛,并相信路德所言正确无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神学家,所要面对的乃是活生生的神,而非有关神的思想。但罪人又怎么能指望完全了解神呢?

路德认为,若你想成爲一名真正的神学家,就必须先经历被定罪的感受。你必须在某一个时刻真切了解自己实在是罪人,实在应被神定罪。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代表着神对罪的盛怒,并显示我们是被定罪的人。唯有这幺想才能使我们彻底明白新约圣经的中心思想:神以大能救罪人脱离被定罪的命运。我们若不认识自己的罪,也不认识罪在我们与神之间所造成的鸿沟,我们就无法经历耶稣基督所成就的赦罪带给我们的喜乐、惊叹。

几乎人人都读得懂圣经,也都能有所领悟。但路德主张,真正的神学家乃是经历到因罪而被定罪的人;当他在读新约圣经时,他便明白赦罪的信息对他而言是个好消息;他经历到福音能释放人、改变我们的处境,和我们息息相关。很多人认为,新约不过是文学作品,十分易读。但路德提醒我们,唯有认识自己的罪及罪的意义,我们才能完全领悟神透过耶稣受死来赦免我们的罪的奥秘。

路德的神学思想中最有趣、最艰深的部分,便是有关信心与经验之关系的地方。我们不妨先思索怀疑的本质以及我们判断神在世上及我们的生活中同在、动工的方式,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路德的看法。不过,路德最负盛名的因信称义一说!(选自《我思故我信》一书。)


推荐书目:


培登(Roland Bainton),《这是我的立场》(Here I Stand),可能是最杰出的马丁路德传记,是现存最值得一读的入门书。

吉托生(James M. Kittelson),《改革者路德》(Luther the Reformer),晚近一部介绍路德生平的优良传记。

麦葛幅(Alister McGrath),《宗教改革思潮》(Reformation I Thought),页一〜六六,概述宗教改革的知识、社会背景。

若要详细研究路德的生平及理念,可参閲洛塞(Bernhard Lohse)的《马丁路德:介绍》(Martin Luther;An Introduction);洛维尼奇(Walthervon Loewenich)的《马丁路德:其人其事》(Martin Luther;The Man and His Work);麦葛福(Alister McGrath)的《路德的十字架神学》(Luther’s Theology of the Cross)及卢普(Gordon Rupp)的《神的公义》(The Righteousness of God)。

麦葛福(Alister McGrath),《怀疑》(Doubt),页一三三〜一三九,探讨基督徒生活经验的不可靠。

麦葛福(Alister McGrath)的《十字架之谜》(The Enigma of the Cross)及莫特曼(Jurgen Moltmann)的《被钉十字架的神》(The Crucified God),都深入探讨了「十字架神学」现代神学的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