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100场艺术疗愈,世界是一只流浪兔
▲ 点击上方关注墙报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项目一 流浪兔 系列三总结与再创作 世界是一只流浪兔 上海 2018
伊可是一位在跨学科层面上具有突破性思维并勇于实践的青年艺术家和研究者。她在艺术与心理领域的多元实践与她拥有法律、表演、艺术疗愈等多学科背景密不可分。
伊可的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既是一种特别的现场艺术,也是一种其独创的艺术疗愈方法。她的实验在发挥艺术实用性的同时,安全而有效的介入心理精神领域并深入社会实践。她作品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建立连接。她利用现场已有的存在物即时发挥,将其进行关联,使得人与物之间(似乎)拥有了一种微妙的互动交流,他(它)们进入了一种身心合一的共生的场域中。她是个敏感的人,这也使得可以很敏锐地捕捉到参与者的反应细节,在没有言语交流的情况下将当时所在的公共空间迅速转化为辅助参与者自我认知和疗愈的场域,而这整个疗愈过程即是她的作品。她不仅能以旺盛的精力进行创造性实践,也很系统地提炼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艺术、艺术疗愈、表演艺术等多领域和学科的融合层面上,她的作品值得关注和期待。
——夏彦国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项目一 流浪兔 系列一 限制性互动 红蓝绳 上苑艺术馆 北京 2016
【内观-连接-共生】
我已经厌倦了艺术家无休止地自我表达和以此为基础的创作方式,我感兴趣的是如何帮助人们内观,平等地与有形、无形的存在建立连接, 形成能量循环、转化与创新的共生系统©。
几年前曾留学法国,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国人对于自由、创造力和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态度。我在其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也不断思考着将以怎样的态度去展开自己未来的道路:我希望自己成为世界人,不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创新;不仅是接受和输入,更要输出;不受束缚地展现自己才华与创造力的同时,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与潜意识并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
——伊可
融合艺术实验:两个人之澳门的味道 2018
墙报 × 伊可
伊可=Y
墙报=Q
01
创新:从自我疗愈到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
Q:你并非艺术专业出身,现在进行着很多艺术活动,什么促使你成为了一名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艺术与疗愈”为主要的创作和研究方向?
Y:我从来没有上过美院,甚至在国内是法律系毕业。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发自天性的创造力,都可以尝试创作进入艺术领域,然后做的比一般人好的那些人就成为了艺术家。所以有没有经过美院系统的艺术训练其实不重要。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有其他专业背景会比从小就只学艺术的人有宽广的视野、想象力和融合力。
选择“艺术与疗愈”是因为我有十年的抑郁症病史,在法国学习表演期间把自己治好了,所以在我不知道有这个领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探索自我疗愈和艺术疗愈。而且我其实对“纯艺术”和“自我表达”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和执着,我喜欢能将现实与精神结合,和别人、世界连接并产生影响的东西,也希望能融合不同领域创造新事物。有些艺术届人士认为只要有实用性就不算艺术,但是我就很想要探索看看,创造出自己感兴趣又实用,还能够打破界限的新东西,改变他们的想法。所以,艺术与疗愈作为我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成为我的实践和研究方向。
项目一 流浪兔 系列一 限制性互动 松间的彩虹 丹麦文化中心 北京 2016
Q:什么是“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其中艺术与疗愈的关系是什么?截止目前进行了多少场?
Y:“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它不是行为艺术也不是表演!它既是一种现场艺术,也是一种我独创的艺术疗愈技术。我以运用非语言的媒介和参与者进行互动的方式建立当下的共生系统,帮助其自我认知和疗愈,疗愈过程即是艺术作品本身。目前它作为十年的研究计划,发展出《流浪兔©》和《X实验室》两个项目,从2015年7月开始至今已积累上百案例。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项目一 流浪兔 系列二 非限制性互动 北京站 北京2016
Q:在艺术疗愈项目中,多次出现“流浪兔”这个形象,为什么?
Y:兔子服是我在法国学习小丑剧时买的,后来回国也带上了它。最初,它间歇性地出现在我早期的一些演出中,后来它又出现在我的艺术与疗愈项目中,我感到它有自己的生命,随我一起周游世界,四处流浪,但有时也会回到它自己的宇宙去。流浪兔就这样奇妙地出现了。现在《流浪兔©》作为整个计划的第一个项目,主要针对开放场域的艺术与疗愈研究,发展出三个系列。它不是一个角色,也没有情感和自我表达。我只是以一身兔子服消解掉“自我”,在互动中作为独立的引导者与媒介,辅助参与者的自我探索。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项目一 流浪兔 系列二 非限制性互动 成都站 A4美术馆驻留项目 成都 四川 2017
Q:对参与者有何要求?参与人群主要针对“抑郁症”吗? 你所进行的疗愈和心理治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是否也会以心理学作为辅助?
Y:对参与者没有要求。并非只是针对抑郁症,一开始就有不同人群参与,积累了初期的大数据,也包括没有症状的普通人。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自我认知;对于有问题的人来说,则深入到自我疗愈。目前在这群人中,积极反馈较多的是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创伤人群。
艺术疗愈作已有近七十多年的发展史,在欧美已经形成独立的领域和学科,有相应的标准与执照。但是某些层面仍然存在争议,心理学很多人认为艺术疗愈在其框架之下,但是艺术疗愈领域的人(包括一些流派的创始人)认为只是和心理学有交集,而我倾向于后者。所以并不必然要以心理学为辅助,因为很多艺术疗愈技术并不是由心理学领域的人创造的,我的技术就是在没有心理学背景下诞生的。当然为了之后更好的实践和研究,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是有利的。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项目一 流浪兔 系列一 限制性互动 绳与椅 南山戏剧节 欢乐海岸 深圳 2018
02
突破:公共空间的一对一,
将整个城市变为疗愈场
Q:项目所使用的环境和空间会进行特殊的改造和设置吗?通常在启动一次项目之前,要做哪些准备?
Y:不仅不会,而且非参与者可以在其中随意走动,媒介也是现场有什么就用什么。这也是我研究的初衷,可以利用任何的场域和现有的媒介进行艺术与疗愈。但是我通常都会提前去感受好几遍场地,最大限度的适应和确保之后的顺利进行。
我觉得最重要的准备是平时,因为现场是需要很大能量和集中力的,这个不能临时抱佛脚。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零食,有负面情绪及时处理和消化,让自己有一个相对纯净和健康的身心状态,如果某一段时间状态很不好,就不会进行这个项目。在项目提前几天的时候就会注意调整作息等,建立身心的预备。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项目二 X实验室 实验一 休息一下 杭州 浙江 2016
融合艺术实验:两个人之城市故事 2017-2018
Q:在你的艺术现场与疗愈中,很多是在公开场合进行,怎么引导陌生人?这种互动方式的作用力是什么?
Y:选择公共场合首先是因为我在之前的抑郁症治疗过程中,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私密空间,感到很大压力。其次,这个项目最开始来自于我一个公共艺术实验:我尝试在美术馆和不同的人建立连接,辅助他们表达。在第二场的时候,我基本屏蔽了语言,只有媒介,现场有很多人哭,我意识到我做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项目,也是一个疗愈项目。同时我也意识到很少有人在公共空间做一对一的疗愈,于是,从美术馆到商场,从胡同到健身房.......我从开始的小公共空间发展为更自由的开放性场域,并提出“将整个城市变为疗愈场”的大构想并实践。因此,后来这个实验逐渐发展为长期的实践与研究计划,并以开放性场域的疗愈作为重点。关于引导,我主要是运用非语言的媒介,比如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关于如何作用,我将会在出的文章和书中进行详细解释。今年我选择停下和沉淀,就是为了完成我的写作。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项目二 X实验室 实验二 一张白纸 牛房仓库艺术中心+澳门大学 澳门 2017
Q:在疗愈过程中,你个人的心理上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Y:因为通常都是一对一,所以我个人在当下是需要保持“空”的状态,没有大的情绪起伏,也没有自我表达,全身心的为参与者服务,只对眼前这个人负责。因为这不是一个表演或者行为艺术,所以我也不去考虑任何审美、角度等艺术问题,所有的目标就是帮助这个人自我认知和自我疗愈。但是在结束之后,我有时会回忆和重新审视整个过程。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
项目一 流浪兔 系列二 非限制性互动 北京站 北京2016
03
拓展:在“虐待”中独立,一切为我所用
Q:你的艺术与疗愈计划已经进行了4年,遇到过哪些挫折?有哪些收获?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力?
Y:挫折:由于我在国内学的法律,在法国学的表演。因此当我回国的时候,面临在表演艺术、当代艺术和艺术疗愈领域都没有任何人脉和资源的窘境,以及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冲击。一切从零开始! 在三个领域都遭遇过潜规则、骗钱,嘲笑、歧视与不认可,不给报酬,资源垄断,总之就是被花式虐待。一开始为了获得展览的机会,去开幕式堵策展人,到艺术北京每个展位前自我介绍等,有时候是真的累到哭,连续很多年都没有好好睡过觉。后来当你努力作出了一些成绩,仍然因为不认识人被挡在机会的门外时,真的是想说,金子会发光,但被人看不看得到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因为说话比较直接,对专业要求比较严格,也不爱混圈子,所以也莫名其妙的得罪了一些人。至今仍然拿不到展览机会,因为不认识人。在回国一年多,身心受到重创之后,我又逐渐找机会出国,并退了北京的房子,让自己随着项目流浪起来。我不希望被国内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圈子文化捆绑,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希望能在国内外不停的刺激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和机会。
不可触碰 影像 2013-2014
我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像作品,用来自法国、意大利和中国三个国家的舞者展现一个快到使用期限的机器人的心理变化。这是我以创作的方式探索心理状态的起始。
收获:这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出我的项目,找到艺术与疗愈间的平衡,不仅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现场艺术,也研发出一个新的艺术疗愈技术,打破艺术疗愈和当代艺术两个领域的一些固有认知,同时帮助到很多人!此外,我在游历各地的同时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创作方式,虽然这个代价很大:从2016年起,我就没有固定的住处,完全按项目走,平均每两个月换一个地方,是真正的“流浪兔”。我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不一定要扎根某处,也可以流动起来,如水一般无所畏惧地汇入世界的江河大海。梦想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最后,我也在挫折中磨练自己的脾气,找到自己的节奏,懂得冲锋的同时也明白如何让自己慢下来,沉淀与积累,变成更好的自己。
安然的颜色 影像 2014
融合艺术实验:两个人之城市边缘 2016
影响力:四年以来,使我坚持下去的并不是艺术领域的人,而是艺术与疗愈项目的参与者或者患者,我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支持;在我四处做项目的过程中,兼具了“艺术疗愈推广大使”的职能,让更多人开始了解这个领域;通过项目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我和我的理念,让很多人看到新时代的留学青年,不仅仅在海外学习,同样能够创造新的东西,进行价值输出。
影 影像 2014
Q:艺术与疗愈之外,还有其他的艺术计划吗?
Y:其实艺术与疗愈只是我的主要方向。我还有《融合艺术实验》和《影像与心理》两个方向。影像是我初期的探索途径,目前一直受限于经济问题,但是只要有钱我就会继续。而《融合艺术实验》从2016就已经同步展开并延续至今,我非常喜欢探索这个宇宙中不同存在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我觉得世间万物,有形无形皆可交流,我尝试在最大的能力范围内将不同的存在建立新的连接与融合方式,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融合艺术实验:两个人之身体绘画系列 十幅 油画 2016
Q:你的项目中,无论是媒介还是形式都很多样,涉及绘画、行动、装置,影像以及戏剧等,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Y:没有对某一种媒介特别执着,每一种媒介或者形式都有它的魅力,找到最适合且最擅长的,并能够不停地尝试新鲜的是一种很棒的状态。因此,我的所有创作都是项目的形式,并且有很长的周期。这样理解:融会贯通,一切为我所用,并达成我所愿。
融合艺术实验:两个人 2016
Q:你会坚持做一个艺术家吗?将延续怎样的创作方向?未来有什么新的计划?
Y:我的梦想不仅是做一个艺术家,也想要成为优秀的艺术疗愈师,创立自己的流派。我已经在路上,要做的就是好好走这条路。我的《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研究计划》明年将进入第二阶段三年的研究,我将会和不同的机构合作,进行长期的案例跟踪,同时更加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今年我的研究提案被国际艺术教育协会通过,由其组织的两年一届的世界美术教育大会在加拿大举行,我将赴会发表其中一部分研究,开始逐渐进入国际视野。我希望能将我的项目带到国际,进行技术和价值输出。《融合艺术实验》也会继续进行,会加入多人的尝试。在另一个层面上,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不混圈子的独立人也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未来将会更多在欧美发展,和不同国家的跨学科青年做更多有创造力的事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伊可
跨学科综合艺术家
艺术疗愈的创新实践者与研究者 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的创始人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毕业后赴法国学习表演艺术,后又专业研习艺术疗愈。目前游走于世界并致力于当代艺术、艺术疗愈、表演艺术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与研究。2016年,公共与现场艺术作品《两个人之城市边缘》获得三星堆戏剧节一等奖;2017年,伊可获得SAYA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奖;2019年提名“中法艺术8”奖。
2010年-2015年,伊可作为独立导演和演员在国内外影视和戏剧领域进行创作和演出,并展开影像与心理的初步探索,作品曾入展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
2015年7月年至今,伊可结合自身真实的抑郁症自愈经历,运用媒介在公共空间展开一对一的非语言的艺术与疗愈的跨界实验,并提出“将整个城市变为疗愈场”等突破性构想与实践,形成独创的“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既是疗愈技术又是现场艺术。整个研究计划目前发展出《流浪兔©》和《X实验室》两个项目,并积累上百案例。
此外,伊可同期展开《融合艺术实验:两个人》等系列项目,旨在运用不同媒介以多种艺术方式探索个体、群体与场域之间的联系、影响与融合方式,拓展更多可能性。
注:文中所有图片由伊可提供
墙报艺术家
“墙报艺术家”是一个公益性的艺术项目,于2014年由北京世纪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苏晏发起并正式启动,并成功举办过四届展览和评奖活动。项目致力于发现与挖掘国内外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呈现他们富有活力的作品,共同探讨与推动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
项目由国内知名策展人、批评家,著名艺术家和画廊、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媒体主编等为主要推荐人。以墙报网站和微信媒体为平台,为艺术家提供系列化、全方位推广服务,同时为国内外画廊、美术馆、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提供提供艺术家及作品推荐等工作。
墙报全年将陆续推出约五十位表现出色的青年艺术家,并举办年度展览。同时邀请专业评委对参展艺术家进行评选,分设一、二、三等奖和十位优秀奖,激励与资助艺术家。试图集结社会的力量,共建一个良性的青年艺术家生存体系,形成“墙”有力的声音与未来新“势力”。
第五届墙报艺术家正在征集中…
点击查看
👇文末固定广告位👇
联系人:王女士
邮箱:wangxue@wallart.cn
微信:13901239372
(加好友请备注广告投放)
欢迎点击图片,购买故宫口红
- 墙报 | 好物 -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优选好物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