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竹子“耗”了一辈子,却用竹子打开了美国白宫的大门
与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用竹编,
打开了美国白宫的大门。
……
- 竹编匠人 宣国维 -
傍晚的时候,像往常一样
宣国维走进了自家后院的竹林,
像是去看一个常年相交的老友。
拍一拍竹枝,
就像是拍着老伙计的肩膀,
这莫干山漫山遍野的竹子,
他跟他们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十七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竹编,
四年学徒,三年伴作,七年出山,
看着像莫干山下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
却是一技傍身的老匠人。
不像现在的许多大师,
动不动就整个高大上的工作室,
宣国维的“工作室”
就是自家农民房的一个角落,
几个隔板,杂乱对方些竹篾材料。
也没多少件精巧的工具,
十几件“破铜烂铁”,
就是陪了他一辈子的“吃饭家伙”。
然而就是这么几件简单的工具,
再寻常不过的山里竹子,
在老匠人的手里,
就能变出如此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小到一只兔子,都活灵活现,
仿佛下一秒就会跳进草丛消失。
大到一头大象,
步履缓慢,憨态可掬。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
“只要你眼睛看得到的,
都可以给你用竹子编出来。”
说这话的时候,
满满都是老匠人心中的底气
和对自己技艺的那份骄傲。
一只猫头鹰,双眼炯炯有神,羽翼丰满,
似乎随时都准备扑食猎物。
气宇轩昂的大鸟,
连肌肉的些微浮凸感,
都惟妙惟肖地呈现。
既有这样寻常可见的小鸟……
也有装饰在中南海浙江厅,
吉祥如意的狮子滚绣球。
当然,老爷子最得意的就是这件作品,
一只翱翔与九霄云天的雄鹰,
当年被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卡特,
一直保存在美国白宫。
许多作品,一编就是一年甚至几年。
为了做出那些些微的细节,
竹篾要细上加细,甚至细到头发丝这样。
丝丝入扣,才能纤毫毕现。
竹编这饭碗,一捧就是一辈子,
跟时光耗,跟时光磨,
手艺,就是磨与耗中的“水到渠成”。
问他竹编这技艺最难的是什么?
他只简单地回答了八个字,
“会就不难,难就不会”
但要从不会到会,
就得把这一辈子搭进去。
几代人吃的都是竹编这碗饭,
当年他父亲7岁学艺,
跋山涉水从义乌走到东阳,
跟着师傅一走300多里地。
父亲拜的是竹编大师马富进,
当年马富进在1929年西湖国际博览会上,
一举拿下“竹编状元”的牌匾,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要技艺精湛,同样可以让人尊重。
- 马富进的竹编作品 -
学一门手艺,更是学一种做人的态度。
刚进师门,师傅不传手艺,
先学什么?吃饭、说话。
“吃饭的时候,只夹眼前的菜,
吃工地饭,泥工、木工先上主桌。”
每一行,都有这一行的行话,
在竹编艺人看来,
竹子在心目中地位是最高的,
他们管竹子叫“青龙”,管竹篾叫“龙皮”,
是不是这一行的,一开口就知道。
与竹相伴一生,
竹子的品种、年份、质地,他一看便知。
“就像人一样,竹子也有自己的脾气性格,
有的犟,有的柔,有的燥,
编竹编,你就要先摸透它的脾气”
在山野间,他就是一介村夫,
穿着粗布衣衫,
每天锄地、浇水、种菜。
走上讲堂,他就是一位老师,
给现在的艺术系学生,
讲授中国传统的竹编文化。
- 宣国维在上海大学授课 -
但是竹编,于他而言,
早已不再是一份工作,一种技艺。
你只要看着他专注地做着竹编
嘴角咧开的微笑,你就明白了,
竹编对他意味着什么。
继“冬恋莫干 一键呼叫洋家乐主人”之后,
2017,我们再一次来到这座安静的大山。
莫干山镇政府与民宿客,
携手莫干山民宿协会,
共同推出 “莫干匠人” 大型系列报道。
用笔触记录每个感动瞬间。
报道将在莫干山镇政府官方微信“小镇莫干”、
“民宿客”官方平台,及民宿协会多平台发布
覆盖近50w粉丝人群。
小镇莫干 ID:xiaozhenmogan
民宿客 ID:mins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