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用50年炒出一道名茶,连老外都不远万里来拜师

2017-03-22 vataver 民宿客


一道茶,一味人生。


- 德清 莫干黄芽 -





NO.1 | 壹


一阵春雨,一声春雷,

春分过后乡野里漫着泥土的味道,

茶树也跟着吱溜地开始冒尖,

到底是生机盎然的时节了。




这里是海拔600多米的横岭,

一边是群山逶迤的磅礴气势,

一边蛰伏着蠢蠢欲动的茶园,

云海缭绕,林木葱郁,空气温润,

占尽了莫干山的灵动之气。




难怪当年茶圣陆羽也曾驻步于此,

在他所著的《茶经》“八之出”中载

“浙西,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

后人推断指的就是此地。



山谷里的风不曾停歇

若干年后,莫干山横岭茶园已经成为

浙江省首批名茶——莫干黄芽的原产地



莫干黄芽是莫干山的茶文化特产,

然而,适宜制作的黄茶产出却只剩5%!

只有真正懂茶的人,

才能品出那份手工炒制的稀有与宝贵。

有人说,莫干黄芽可媲美西湖龙井。



NO.2 | 贰


明前茶,贵如金,懂茶的人都知道。

汪祥珍的手抚过那些嫩芽,

一如50年前她初次来到这里时的轻柔

只是手上的皱纹又多了一轮。



这位莫干黄芽的创始人,

原本只是横岭山脚的一个普通农家女,

十几岁从父亲手中接过茶篓时,

还并不知道茶叶将陪伴她一辈子。

半个世纪后,当年的采茶姑娘早已两鬓斑白,

她却依旧在山上守着那片茶园。



“采茶不能用指甲去掐嫩芽,而要手指提摘,

因为指甲会在断裂处留下斑点,坏了品相。”

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

其实都是多年经营出来的门道。



嫩芽经过炒青、揉捻、烘干等步骤才能成品,

而莫干黄芽却有一道独特的“焖黄“工艺,

依旧无法用机器代替,只能手炒。

因为机器焖不出特有的色香味。

采茶季,汪祥珍依旧支起大锅,用手测量温度,

哪怕经常被烫到蜕皮,却一坚持就是通宵。



经过焖黄工艺的莫干黄芽

外形紧细成条,细似莲心,色泽金黄,

泡开后,汤色黄绿清澈,叶底嫩黄成朵

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浓醇



然而,手作的产量往往不会太高,

一锅只能炒制八两左右的茶,

经过2个小时的焖烧才能完成。

会炒茶的人却越来越少,

物以稀为贵,

莫干黄芽明前茶能卖2000/元的高价



即便如此,莫干黄芽却依旧

被美国七碗茶公司及德俄等国的茶人追捧。

甚至有钟爱中国茶文化的加拿大女作家

不远千里赶赴德清,

只想跟着汪祥珍学采茶做茶。




NO.3 | 叁


别看莫干黄芽现在风光,

但在成名之前还不是这样的俏手。

由于产量小,泡起来略微显黄色,

容易让人误解是陈茶,

很长一段时间不招人待见。



那也是汪祥珍与丈夫赵荣林

这两位茶人最难捱的一段时期。

夫妻俩守着山头的数千亩茶园,

茶叶却根本卖不出,

整整数年时间没有收入,愁白了头。



幸好在上世纪80年代,

原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庄晚芳教授

在莫干山麓“邂逅”了当地的野生芽茶,

当年,“一亩仅出一斤”的春茶一经问世,

连续四年斩获浙江省一类名茶。

引发业界轰动,才使得莫干黄芽拨云见日。



走进汪祥珍在横岭山上的老屋,

扑面而来的是满墙的奖状。

“陆羽杯”名茶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白玉兰奖

中日韩国际茶文化交流会茶王赛金奖……

都在见证着莫干黄芽的荣耀。



而这一切,都与汪祥珍的坚持密不可分

因此,她被评为了莫干黄芽的创始人。



50年炒一道茶,有人觉得她傻

她却朴素一笑

正应了那句话:人生,就是一味茶。






继“冬恋莫干 一键呼叫洋家乐主人”之后,

2017,我们再一次来到这座安静的大山。

莫干山镇政府与民宿客,

携手莫干山民宿协会,

共同推出 “莫干匠人” 大型系列报道。

用笔触记录每个感动瞬间。



报道将在莫干山镇政府官方微信“小镇莫干”、

“民宿客”官方平台,及民宿协会多平台发布

覆盖近50w粉丝人群。


小镇莫干  ID:xiaozhenmogan



民宿客  ID:minsuk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