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原著第二版)》审校者序
“科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事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奇心。”
——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
(John Arthur Thomson)
“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好奇而已。”
——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我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独特品质,我们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物、事、现象都充满好奇心。为什么人要睡觉?为什么天上会打雷?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脑海中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埃里克·H.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发现,虽然言语表达能力尚不足, 三四岁处于学前期的儿童就已经开始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四肢,勇敢地向外探究周遭的世界了。50 000年前,好奇心让智人(Homo sapiens)走出了非洲大陆;今天,好奇心则为现代人铸就了科技盛世。在医学领域,人们一直都对大脑和它的功能充满好奇。因为这种好奇,20世纪初的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扎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从静态的神经元细胞看出了动态的神经信号传导,发现了神经突触,并启发了人们对神经元发挥作用的生理机制的认识。很快,人们进一步对神经系统如何承载心智活动感到好奇。于是,在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神经科学家埃里克·R. 坎德尔(Eric R. Kandel)通过研究海蜗牛向世人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
神经科学研究
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感到好奇时,我们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寻找答案让我们拥有知识和文明,而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寻找答案的过程。人们都想知道精神分裂症的真相是什么,有人认为这是被外星生命力量附身了,有人则怀疑这可能是平行世界的一种现象。精神病学家认为,如果可以找到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人们就有办法治愈它。不仅如此,精神病学家还相当沉迷于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否则氯丙嗪(chlorpromazine)早就成了统治精神药物治疗的“沙皇”。
在精神疾病治疗的竞赛中,“二号选手”当属心理治疗。人们在寻求心理治疗帮助的同时,也在好奇心理治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然而,从精神分析开始,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心理治疗理论的构建和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都基于临床心理学家对于临床现象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观察、理解和总结归纳,显然这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到了20世纪末,循证医学思想抬头,许多临床研究者也只是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去证明某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或者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优于另一种;又或者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对某项心理功能(如反思能力)的实验前测与后测,来证明特定心理治疗技术与该项心理功能改进的相关性。这类研究无助于帮助人们了解心理治疗如何作用于神经系统,并最终影响和改变特定的心理功能或现象。
神经科学研究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数学、语言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最早的神经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的人们认为,心脏是心理功能的载体。现代神经科学对心理功能的研究则始于19世纪,著名的研究来自法国医学家和人类学家皮埃尔·保罗·布罗卡(Pierre Paul Broca),他发现大脑特定区域的损伤会影响言语功能。
到了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迎来了爆发式蓬勃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大量用于绘制大脑活动图谱。此外,神经科学家还可以综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人类行为和认知等学科绘制出大脑的神经机制图谱。人类拥有上千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建立联系,而每个神经元都有大量突触,这些突触把不同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构建了极为复杂的神经回路。这些回路处理人类的想法、情感和行为。神经科学绘制这些回路并研究它们如何工作,同时也研究这些回路与特定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不难推理,当科学家发现某些神经回路跟特定的心理病理现象有关时,干预这些神经回路将有可能起到治疗作用。同样,在心理治疗领域,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大脑神经图谱发生的变化,我们就有机会发现心理治疗的作用靶点,并因此总结出心理治疗在神经生物学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神经心理治疗
实际上,经颅磁刺激治疗正是基于类似思路发展出来的一种干预技术,通过使用磁场对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进行刺激,来取得精神症状的改善。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另外一项正在急赶直追并有望超越传统治疗方式的干预手段就是脑机接口。经由脑机接口实现大脑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运算,在神经病学领域,人们已经可以通过输出意念来控制机械手臂了。机器学习已被用于侦测和分析生物信号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在临床中被应用于精准诊断医学和情感计算。
可以想象,当机器学习结合脑机接口被应用于精神病学领域时,人们将有可能通过外部电子设备来直接干预个体的心理状态。而随着神经芯片的开发,也许未来的治疗场景就是只要有一台移动设备加上一个应用程序,病人就随时随地可以启动植入的设备实现自我疗愈。
回到心理治疗领域,我们不禁好奇,把神经科学研究运用于心理治疗会是怎样的呢?难道真的可以利用言语直击大脑的特定神经元,进而使异常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我们需要确定自己是在讨论神经科学,而不是神奇科学或者科幻电影。
德国心理治疗研究专家克劳斯·格拉韦(Klaus Grawe)提出了神经心理治疗的概念,并认为,“神经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大脑,但它并不直接以大脑为主要的靶目标,而是关注病人的生活经历。大脑专门处理生活经历。生活经历的意义在于满足每个人大脑结构中蕴含的需求。神经心理治疗致力于使大脑进入一种能够充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状态。因此,改善大脑健康的最佳方法就是确保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神经心理治疗是一种以神经科学研究为重点的整合疗法,它考虑心智、身体、社交互动和外周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神经心理治疗师通过了解病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过程、社交互动的影响和外部环境信息来发展或增强他们的心理治疗手段,目的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他们不会受某一种治疗流派束缚。对于那些忠诚于某一流派的治疗师而言,更多地了解病人的神经生物学内涵其实有利于优化他们原有的治疗方案。
引进译丛
2016年,我在温州康宁医院心理培训部担任学术总监。作为一名精神科背景的临床心理学从业者,我一直非常关注精神病学领域的神经科研发展。然而我发现,当时国内极少出版这类专著,偶有一两本也主要聚焦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几乎不见涉足临床心理干预的神经科学书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心理治疗书籍主要集中于关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介绍和操作指导。对此现象我感到相当好奇。为此曾与一些同行进行讨论,发现不少人对神经科学的了解匮乏且毫无兴趣,其中还有把神经科学当作异类并敬而远之的,仿佛将神经科学思潮引入国内心理治疗行业是一种相当“政治不正确”的想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当时就萌生了引进一套心理治疗结合神经科学译丛的想法。我跟康宁医院副院长叶敏捷医生讨论了这个想法,很幸运地获得了他和院方的支持。为了更加慎重,我们邀请了孟潮兄、王浩威老师和周励志医生一起参与选书。其中,孟潮兄除了推荐了书籍,还特意邀请他的好友对候选书籍进行了评选。最后,我们一共选出了6本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整合心智与脑的科学(原著第二版)》(Neuroscience for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Integrating the Sciences of the Mind and Brain, Second Edition)被选为本译丛的第一本出版物。
考虑到希望可以更好地推广本译丛和我们的理念,于是我找到了心理学书籍出版界的翘楚“万千心理”来合作出版本译丛。之后,由于管理岗位的变迁,我来到了“心浪潮”平台,本译丛也更名为“心浪潮–万千”心理治疗与神经科学发展前沿译丛。
致谢
出版书籍是一项既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又盈利不高的工作,尤其是非主流书籍的出版。从选书到取得版权,再到翻译和书籍最终成功发行,没有参与者的众志成城和坚持,计划随时都可能“烂尾”。本书最终得以翻译出版,是幸运的。感谢一起携手经历了这个过程的朋友们。首先感谢叶敏捷院长对出版计划的支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阎兰女士在早期接洽和策划的工作中做出的贡献,感谢孟潮兄、王浩威老师和周励志医生在选书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书从取得版权到如今可以出版发行,各种原因导致时间跨度超过5年。在我们的翻译团队完成了英文原著第一版的翻译之后,本书在2019年又出版了第二版。于是我们的翻译团队不辞劳苦根据原著第二版进行了补译和校译。在此感谢三位专业的译者钱磊先生、宋艾米女士和黄琼如女士,他们都是专业的临床心理工作者。尤其感谢钱磊先生协助我完成了对全稿的初步校对。最后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孙蔚雯编辑,她在我们完成机构交接工作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她不仅为我们的译稿提供了宝贵的校对意见和帮助,还耐心地包容了我们慢工出细活。
关于本书
本书的作者查德·卢克(Chad Luke)的写作风格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让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一本心理治疗结合神经科学的入门读物。作者还在第二版中更新了许多神经科学的前沿文献和内容,我们相信经验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者也能够从中受益。
作者对本书章节的编排是花了心思的。在前两章中先概括地介绍了神经科学和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帮助读者对相关知识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熟悉。接着用四章的篇幅分别对四种主流心理治疗学派(当代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建构主义取向)与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帮助读者从神经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各种治疗手段。最后,作者再用了四章逐一讲解关于四种常见精神疾病(焦虑、抑郁、应激/创伤、成瘾)的神经科学发现,并且结合前面四章的内容,比较了不同治疗学派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其背后的神经科学思考,非常有利于帮助临床工作者从别的学派吸取营养并整合地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治疗工作中。作者的立场是中立且整合的,他不为任何一种流派站队,更没有想要为神经科学“平反”的心思。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他只是想邀请临床心理工作者为神经科学睁开好奇的眼睛。
也许,人们在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当好奇心与不安全感同时萌生之时,不安全感总是容易占上风,导致人们对新生事物产生抗拒心理。就像近期在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聊天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横扫千军、风靡全球的时候,心理治疗界都集中焦虑于自己是否会被ChatGPT的一记扫堂腿踢出心理服务业。随着ChatGPT的更新迭代和更加虚拟人像化,并加入言语发声功能,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呢?人工智能无法建立情感联结、缺乏自主创造力……确定吗?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和真人提供的心理谈话究竟会有什么区别?人类身上有什么是机器人无法代替的呢?我们是要与ChatGPT为敌,还是为友?神经科学研究可能有你想要的答案!
好奇心不仅能推动我们对世间万物进行探索,寻找真相,好奇心也能触发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提高人们的愉悦感。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好奇一下,“好奇心”的神经科学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与人联结的人性本能,抑或一种对抗原始无聊感的防御操作?
最后,希望本书可以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收获满满的愉悦感!
郭道寰
2023年暑期
于杭州
新书推荐
(点击封面直接查看图书详情)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
整合心智与脑的科学(原著第二版)》
[美] 查德·卢克 (Chad Luke) 著
钱磊 宋艾米 黄琼如 译
郭道寰 审校
专为心理咨询师而写的神经科学入门
识别小程序码购书
万千心理
微信:wanqianxinli1998
专业 心理 | 深度 悦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拥有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