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80年代,成就了成都文艺界繁花盛放的辉煌?
是艺术家追寻着自己的远方
是诗人在街头激昂的朗诵
还是摄影家在流窜在街头
记录着每个瞬间?
但不管怎样
那个时代的文艺由于没有市场
只能 “ 无处安放 ”
80年代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代。伴随着十年文革的结束,西方各种现代概念相继涌入,中国知识分子也摆脱了精神枷锁,形成了一次启蒙。而如火如荼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更让市场经济逐渐在全国蔓延开来,并代替了以前的计划经济,任何物质都以商品的形式与价位对等起来,进行买卖。但对于无实用价值的文学与艺术来说,它们也只能作为这场风暴中的旁观者,看着风暴吹过。虽然那时的文化价值在市场中“无处安放”,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创造者们对于远方的渴望,反而给予文艺界更多的可能。创作者以乌托邦式理想主义的方式在各领域探索着,让那时的艺术与文学与市场无关,只与生命与情感相关。而那时的成都,在民间已有五六个文化圈子在松散活动着:美术的、诗歌的、摄影的 …… 各个圈子独立却牵连的构图出一部属于八十年代成都的文化史。
“ 伤痕 ” 过后的迷茫与远方
80年代初期发生在川美的 “ 伤痕艺术 ” 让整个美术界的聚焦点落入到了四川。但准确的来讲,虽然 “ 伤痕 ” 与 “ 乡土 ” 所取得的成就被归纳在了 “ 四川画派 ” 中,但其主要的发生地是在当时的四川重庆。而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在当时的当代领域上其实还是一座沉默的城市。当1982年何多苓、周春芽及谭云、朱成、邓乐等相继从四川美院学成后返回成都后,当代艺术才开始在这里渐有人气。
周春芽与何多苓毕业后根据体制分配被配到了支矶石街59号的成都画院。虽然两人在校期间凭着《 藏住新一代 》与《 春风已经舒醒 》获得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与全国美展的二等奖,享誉国内美术界,但在最后的工作分配中两人也并未获得多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奖项与工作分配间无丝毫的关联。对于何多苓进入属于体制内的成都画院,周春芽曾经在给张晓刚的一封信中感叹到: “ 何多(朋友间对何多苓的称呼)也进了画院 …… 这来之不易。他来后,我们将共同协作,团结一致,为发展艺术而出力。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伤痕艺术 ” 逐渐被模式化,其影响力也逐渐消退,这批 “ 团结一致,为发展艺术而出力 ” 的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去寻找一种新的形态,希望能将此代替。寻找的道路始终是迷茫的,由于那时成都本土的文化对艺术家的刺激并不是很大。因此他们更多的选择回到曾让自己自由,同时又是艺术梦开始的远方 —— “ 何多苓回到了知青时代的凉山、周春芽结伴张晓刚踏上了那一直给予他们灵感的藏区 ” 。
各自的远方虽然不同,但每当回到成都时,各处的人总会聚集在支矶石街59号的成都画院。它们谈论着这次远方沿途中的所见所闻,分享着自己对艺术最新的理解。并以此为聚集点,招落着各地的人,如艾轩、张晓刚、唐蕾、吕澎、易丹、叶永青、郭伟。在酒醉糜烂中谈论着艺术,追寻着远方,逐渐凝聚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小团体。
诗坛众名人,首聚在蓉
相对于艺术领域的平淡,80年代成都的诗歌界正打得火热。
1985年夏天,四川的诗人们已经揉结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最大的诗歌江湖。而在1986年,成都、重庆、南京、上海、北京和东北的诗人,正在以一场诗歌和酒会的名义,向成都靠拢。
1985年在中国诗坛有一件大事,《 星星 》诗刊以民选的方式评出了中国十大青年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叶文福等。这些所谓的青年诗人,其实都不年轻了。里面最小的是顾城也30岁了。那时因文革十年耽搁,所以国家下文件规定,老、中、青的界定年龄一律减免十岁。
而20出头的成都青年诗人万夏和宋炜,为了迎接这些诗界前辈,决定借着来年“十佳诗人”在成都颁奖的契机摆一个巨大的诗酒大会。为此,除了要求这十位获奖者,还邀请了芒克、多多、唐晓渡、徐敬亚、韩东、于坚、孟浪、张小波等全国各路诗人,一起把酒言欢。
诗酒大会以 “ 群挑 ” 的方式进行,四川选出十个左右最能喝的诗人与全国各地诗人中最能喝的十个诗人捉对厮杀,最后看一整天中哪边倒下的人多。但除了斗酒,诗人间也较量了一下各自的臭脾气。在诗歌会上,各种流派之间攻击不断,北岛抵着桌子站起来,严肃地回应攻击者。而他们的推崇者也足够疯狂,热情的年轻人把诗人们堵在了化妆间里。与今天明星们面对粉丝的通常态度不一样,1986年的顾城闹起了孩子脾气, “ 我就是要出去,他们能拿我怎么样? ” 他埋着头,用胳膊肘左右开弓,挤开人群,突出一条路来。那时候,顾城的孩子天性,被认为是他创作的源泉,谢烨也温柔地呵护着这样的天性。在遗传至今的照片里,两个人总是在一起,笑着。但没人会想到,仅仅七年以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顾城会用斧子砍到谢烨,然后在一棵树上自缢,给这段爱情一个可怖的落幕。
当然,诗人的聚会,除了酒和臭脾气,重要的还是诗。对于当时成都为什么涌现这么一大批优秀诗人,大家的共识是成都这座城市对人来说一种滋养吧,生活节奏缓慢,气候舒适、温和,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体会生活,不是匆匆忙忙对生活浮光掠影,可以慢慢品味生活,比较接近古代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总有小部分人在强大的社会世俗生活之外,追求精神上的创造。
☆
那 时 我 们 有 梦
关 于 文 学
关 于 爱 情
关 于 穿 越 世 界 的 旅 行
如 今 我 们 深 夜 饮 酒
杯 子 碰 到 一 起
都 是 梦 破 碎 的 声 音
—— 北 岛 波 兰 来 客
☆
我,一 个 狂 想,充 满 深 渊 的 魅 力
偶 然 被 你 诞 生。泥 土 和 天 空
二 者 合 一,你 把 我 叫 作 女 人
并 强 化 了 我 的 身 体
我 是 软 得 像 水 的 白 色 羽 毛 体
你 把 我 捧 在 手 上,我 就 容 纳 这 个 世 界
穿 着 肉 体 凡 胎,在 阳 光 下
我 是 如 此 眩 目,是 你 难 以 置 信
我 是 最 温 柔 最 懂 事 的 女 人
看 穿 一 切 却 愿 分 担 一 切
渴 望 一 个 冬 天,一 个 巨 大 的 黑 夜
以 心 为 界,我 想 握 住 你 的 手
但 在 你 的 面 前 我 的 姿 态 就 是 一 种 惨 败
当 你 走 时,我 的 痛 苦
要 把 我 的 心 从 口 中 呕 出
用 爱 杀 死 你,这 是 谁 的 禁 忌?
太 阳 为 全 世 界 升 起!我 只 为 了 你
以 最 仇 恨 的 柔 情 蜜 意 贯 注 你 全 身
从 脚 至 顶,我 有 我 的 方 式
—— 翟 永 明 《 独 白 (节 选)》
从成都街景中,衍生出 “ 我们这一代 ”48 31686 48 15288 0 0 2479 0 0:00:12 0:00:06 0:00:06 3003>
成都摄影师肖全,被称为 “ 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 ” 。从90年代初期开始他便以 “ 我们这一代 ” 为主题,对他们那一代的各行精英进行了跟拍,如,崔健、顾城、谢烨、窦唯、三毛、史铁生、栗宪庭、杨丽萍、余华、王朔、巩俐、张艺谋、唐朝乐队 …… 。更有甚者说, “ 肖全拍谁,那就他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 。
而在 “ 我们这一代 ” 中,除了这些如今以成名的精英们,还有那80年代九眼桥上的自行车大军、青石桥的茶客、科甲巷的快乐警察、文殊院外的 “ 超妹儿 ” …… 。80年代至今的近三十年间,成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照片恰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
80年代初,还在北京某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的肖全,拿每月不足10元钱的津贴购买摄影资料。那段时间里,肖全知道了法国有个叫布列松的摄影家,用莱卡相机拍摄他熟悉的巴黎。
1984年底,肖全从部队复原回到了成都后,也和普通摄影家一样去拍摄熟悉的城市和身边的人物。当时的成都和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保持着旧时的模样,到处是木板瓦房星罗棋布的小巷和院落。锦江河一带,还是自然平缓的河床,九眼桥往上走就是望江公园。新中国成立40年时期,肖全拍摄了一组寻常的街景,但将照片洗出来以后,他自己都吓了一跳。那些照片让他觉得自己开窍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拿着这组照片,他对自己说: “ 肖全,从今天起,你不仅是一个摄影师,你还是一个很牛的摄影师。 ”
此后,肖全产生了“我们这一代”的构想,随后的日子吕澎为他打开了美术界的大门,何立伟为他打开了文学界的大门,北京的王斌则为他打开了电影界的大门,而肖全也终于把这些中国80年代的文化英雄们,定格在了他们最昂扬的那个瞬间。
其实总体来说,80年代的成都文艺圈与当今相比确实显得沉闷,既没有天价作品的诞生,也没有如当下让人痛点的话题。但当如今艺术作品天价成交、诗歌作品流传至海外、摄影作品刊登于各大报刊,我们在庆幸或自喜的时,或许也该为那个只有梦想和远方的时代进行感恩。因为正是当时创作者那份对于艺术、诗歌、摄影简单的热情,才创造出成都文艺界如今的辉煌。
- END -
● 往 期 回 顾 ●
编辑:sonki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
商务合作 /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Kanpta1205 谢谢!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