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个海绵城市公园:会呼吸的城市生活空间
由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CDAD)景观规划设计一所主创设计的成都市杉板桥公园,是成都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个示范性公园,也是成都新的 “ 城市绿芯 ” 。它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东二环外,紧邻东郊记忆,北抵杉板桥路,南至方家沟,东到下涧槽,总面积约6.2万平方米,设计团队旨在打造邂逅记忆深处的绿色锦城,诠释响动绿色脉搏的海绵都市生态。
目前,公园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2017年8月,成都杉板桥公园即将开园。
承载都市回忆 展现新生态模式
设计理念 / Concept
作为成都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个示范性公园,设计团队将其打造为 " 既承载都市人温柔回忆的绿色空间,又展现成都新生态模式 " 的公共绿地。设计理念也意在突出对雨水的 “防御”、“延迟”、储存”、“净化”、“利用”、“排出”,最终如 “ 海绵 ” 一样,达到对雨水的科学、全面控制。
85%的降雨可以就地消纳和利用
设计概况 / Survey
杉板桥公园有观景、休闲、活动等一般景观性休闲公园具有的功能区域。而在海绵型公园设计理念下,公园内加入了多个水调节功能模块,借助湿地调节池、绿色屋顶、绿地和透水铺装等方式调节。
经过测算,建成后的公园可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即全年内85%的降雨可以就地消纳和利用,对设计在公园两处旱溪地下的PP模块(共计189m³)储存的雨水进行循环利用,基本满足公园内植物灌溉、路面清洗、卫生间等用水需求。
此外,海绵型公园的设计,不仅能有效利用公园内的水系、绿地以及建筑物进行蓄水,还能够使其成为海绵城市公园的亮点,吸引更多市民。
吸收的雨水将成为城市景观
功能模块 / function
- 45 32949 45 14940 0 0 3161 0 0:00:10 0:00:04 0:00:06 3161 旱溪 ” 设计 -
公园内的直接蓄水功能通过两条“旱溪”实现,与环境中绿色植被相映成景的“旱溪”使蓄水、净化和景观兼得。在项目东西两侧场地,分别设有两个较大的开敞空间,在开敞空间边缘,贯穿了两条具有景观特色的海绵设施“旱溪”。它可以用来下渗、漫流、净化,引导雨水流向。
遇到突发暴雨天气时,它具有蓄水的功能,形成特色的水溪景观。相对强大的蓄水功能更好的保持了公园园区的整体景观良好,免受洪涝暴雨的破坏。
- 场 地 透 水 设 计 -
公园场地内的土建设施主要包括了园区道路、休闲亭台、停车场、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等。
■ 园区道路场地内设计了生态整体透水路面,不仅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还能有效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的危害,维持生态平衡。
■ 在儿童游乐场和篮球场,以钢纤维柔性透水地面取代传统的塑胶地面,它的透水效果更优异,永不积水,在满足了公园的“海绵型”特点要求的同时,还保持了足够的场地利用时间,即使在大雨后也能够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 路边停车位被设计为“透水草格”的样式,即将土建与植被相结合,形成更自然的停车场地。“透水草格”式停车场,其透水速度可达到31~52升/米·小时。
■ 休闲亭台以及服务中心的屋顶也使用蓄水陶土颗粒,在下暴雨的时候将部分雨水吸纳进屋顶材料中,有利于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 渗 透 绿 地 的 设 计 -
渗水池是杉板桥公园设计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渗水池的作用表现在蓄水、补水、造景以及提供休闲、避免场所等多方面。
■ 首先,渗水池能有效的消减径流峰值,吸纳洪涝时期多余的雨水、减轻公园整体吸水压力。在干旱时节,渗水池中经草坪植被保护的湿润土壤,还可以补充地下水,调节地下水的四季平衡。
■ 同时,该段设计也是阳光草坪,平日供市民户外休闲,提供给市民更加开阔的休闲活动空间。
■ 最后,渗水池的开敞式设计,满足了场地避难场所设计要求,让公园布局更开阔,避免了紧凑,符合安全使用需求。
- 其 他 调 节 设 计 -
场地设计中大量运用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草沟排水、自然坡地、水系蓄水等技术,对雨水利用采取“以下渗为主、回收为辅、先下渗再回收”的原则。在保障附近河道以及考虑雨水正常排放的同时,让公园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做到自给自足和可持续性水循环。
在总体排洪方案上,利用硬性基础设施和软性景观来联袂防洪。
■在雨量初期,公园内的“旱溪”天然水系景观,负担了公园内大部分降水的吸纳与处理。
■雨量过大时,公园四周有地形高地,限制水流向外流出,并且自然坡地上的植物,可以较好的保持坡地水土,避免了园区内景观因为暴雨而被破坏。
■ 当降雨持续较长时间,现有水系吸收不了时,水系周边的低凹草坪(如渗水池)、绿化带、以及其他土建材料便共同参与到雨水处理中,共同完成雨水的存储、渗透和净化。
打造会呼吸的城市生活空间
海绵城市 / Sponge City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而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原本土地是会“呼吸”的,雨水被土地“吸入”地下,经过生态循坏后,再“呼出”降雨。“海绵体”的建设,就是给城市土地留出呼吸的空间。
成都目前正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基本目标,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设计团队相信,随着杉板桥公园这种新型海绵型公园的设计、施工完成,在海绵型城市的建设方面将获得更多的经验,并依靠海绵型公园的成功设计应用,将其理念运用到海绵型居住区、海绵型办公楼、海绵型交通等城市体系中,让现代化的城市在获得更齐全的功能的同时,能够保持对外界环境的足够“适应性”,让现代城市成为人们宜居的“世外桃源”。
- END -
编辑:Yeats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商务合作 /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Kanpta1205 谢谢!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