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变!绿地八年闯三关 绸缪“十四五”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转型、升级永远都不是说起来那么轻松,这条路上不仅环绕荆棘和鲜花,更遍布泡沫与陷阱。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回顾以绿地为代表的头部房企这些年上下求索之路,看他们是如何闯过转型路上的一关又一关,或许能给全行业以更多启示。
头部房企在踏上转型之路时,面临的第一关就是如何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
依靠制度和人口红利以及宽松的融资环境,中国房地产走出了一个漫长的 “ 大牛市 ” ,近10万家开发商中的绝大部分单纯依靠简单粗暴的资源整合就能轻松获利。但是,新常态改变了房地产业竞争方式,旧有模式已难以为继。
作为主业的房地产还要不要搞?到底怎么搞?绿地的回答是:主业不仅不能放弃,还要深耕细作、聚核赋能 —— 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转型,不再是拍地盖楼的简单复制与大拆大建,而是发挥自身产业资源协同优势和资源配置优势,聚焦中国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区域发展嵌入新的内生力量。
全球贸易港、空港产业园、会展会议中心 …… 双方的合作项目清单一长串,其中的突出亮点就是已在成渝经济圈内多城市落地的 “ 城际空间站 ” 。在高铁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绿地精准把握区域高铁经济布局,塑造高铁时代的全功能城市综合体 “ 绿地城际空间站 ” ,将高铁站与居住、商务、会展、商业、教育、医养、旅游等业态融合,目前已成功布局国内20多座城市,成为中国高铁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
相较于单纯的地产项目,能够为居民提供高品质居住环境,又能够为城市、产业提供高质量配套的项目,才是当前市场愿意 “ 买单 ” 的项目。而这,或许也是绿地为何颇受地方政府欢迎并顺利获取重大项目的原因之一。
与大部分头部房企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首选物业管理服务不同,绿地选择大基建更为 “ 硬核 ” ,但这背后自有对时势的精准判断和商业逻辑。
从国内看,步入新常态后,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基建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国外看, “ 开发与建设一体 ” 已成为房企发展主流趋势。另外,《 “ 十四五” 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要 “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 、 “ 推进新基建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 ” ,更为绿地的大基建产业未来打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在围绕主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之外,头部房企对新风口的追逐更是不遗余力。据CRIC统计,中国TOP100房企中97%已布局了产业多元化战略,但是在2019年,TOP30家房企多元化业务营收的平均占比仅12.06%。
在这样的数据面前,绿地的 “ 多元化 ” 成绩单就显得相当耀眼了。上文提到的今年前三季度绿地营收占比统计,还有18%来源于消费、金融等其他产业。主业之外的营收贡献率已经达到57%,这样的表现堪称在全行业 “ 一骑绝尘 ” 。
不仅如此,绿地还在全国23座一二线核心城市布局了贸易港分港15家、零售网点G-Super近100家,成为 “ 双循环 ” 发展格局中的靓丽风景,为绿地创造出了又一大新增长极。
绿地 “ 生态圈 ” 中的其他产业同样表现不俗 ——
金融:逐步形成了债权业务、股权业务、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齐头并进的业务格局;酒店:已开业酒店57家,在建及拟开酒店198家,遍布海内外70余座城市;康养:已在全国落地康养居项目近30个;科创: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顶尖高校及华为、阿里等科技巨头携手合作,为企业提供科技赋能,同时持续反哺绿地主业 ……
以绿地为代表的头部房企,已用自身的艰巨实践为产业转型趟出了方向,但是对绝大部分房企而言,这条路依然称得上是步步惊心。不转型,注定将会被时代抛弃;而转型路上跨出的每一步,都可能直面生死边缘。
作为链中的一名从业者,UP君常常有种感慨,中国房地产业从整体而论,改革开放以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背负了最大的骂名。一有风吹草动,往往是最先受伤的那一个,但是风雨过后,却总是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就像张玉良最推崇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那句名言: “ 经营就是下雨打伞 ” 。这话看似平平无奇,却蕴藏着一个真理 —— 唯有主动顺应时势变化的企业,才能穿越经济周期,在未来赢得足够多的价值回报。
★丨UPCHENGDU
各位UPer,由于微信现在更改了推送规则,推送不再按发布时间来呈现,而是根据「点赞」数、「在看」数和「评论互动」数来确认推送的位置。为了及时看到向上的推送,想请大家:「星标」向上 微信公众号,看完文章后顺手点一下「赞」、「在看」,在评论区留一下言,UP君期待与你的互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