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节 | “最冷”小寒撞上腊八,叫转究郎怎么过 ?

年兜到 泉州影像 2019-08-19


是日腊八节,恰逢小寒。

朋友提出疑惑,究竟是为何本十分重视传统节日的闽南人,却在腊八这天平淡如常,丝毫不觉过节之氛围。也问及粉丝今日腊八当如何过,皆告知家中无此习俗。

于是整编此文,欲借此解惑。




何处此言?

谈及腊八节,

“腊八是北方人过的节,阮闽南人没有在过”

你终究还是不知晓,

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时节——“年兜” ,

正是从腊八这日开始的。




▼“腊者,接也”,从周代起,人们就在这新旧交替的十二月举行八方八神的祭祀仪式(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感谢一年来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祀记·郊特牲》写到:“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




▼“腊者同猎”用肉冬祭,祭祀时人们都会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

▼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也就是古代的“傩”(史前的医疗方法之一就有驱鬼治疾)。如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 所谓“腊者,逐疫迎春”。

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在腊月初八这日绝欲苦行,饿昏倒地,牧女用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后得道成佛。恰逢十二月初八,因而腊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法宝节。又因佛教文化和中国民俗传统融合得很好,且佛和菩萨的形象和理论在中国深得人心,故在民间相沿成俗了。






腊八祭祀始于周代,寺院赐腊八粥却始于北宋。这种“七宝五味粥”,后来就叫做腊八粥,佛学中七而来复、粥有养、育、生之意。作为佛教一盛大节日,后世信佛之人会在这日,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纪念释迦牟尼,又有佛学中携众生度“八苦”意。



在北方地区忙着剥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虽说闽南人家显得静悄悄,但寺庙确实十分热闹。承天寺、少林寺义工们早早的就把大米、桂圆、红枣、花生等多种原材料,放到大锅里慢慢熬煮,等待信众朋友们前来祈福、品尝腊八粥。




道光皇帝《腊八粥》中写道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老舍先生曾在《北京的春节》中提及腊八:“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说闽南过腊八节的氛围不浓,兴许是天气不够寒冷,,也或者是传统习惯。其中有一说法是因为古代北方多为皇族统治的势力范围,有很浓厚的民俗传统习惯,而当时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南方是很落后的囚犯流放之地,又因为当时北方的佛教文化比在南方要流传得广泛,有名的寺庙大多都在北方地区,因此过腊八节日的人少。北方有“过了腊八便是年”之说,正如南方的“腊月二十三——祭灶入年关”之说,其实与北方的“腊八”意义相同,只是日子不同罢。



可后来对于泉南佛国——泉州来说,有佛教信仰者众多,腊八这日寺庙里的施粥活动越来越广泛,才使得人们有了过节的意识,“哦,今天是腊八啊”!除了施粥吃斋,寺庙里还有写春联这一活动,“年兜”的头一天就有浓浓的年味儿~

你,准备好过年了吗!



温馨提醒:今年小寒偶遇腊八,在中医学认为,此时为是阴邪最盛的时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昼夜温差大,注意保暖咱府里人可好好过个年哦!


图:@戏丁、@第八元素889

整编:@泉州影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