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建筑师的2019|MAD马岩松:没有文化诉求的建设都是徒劳
编辑|Winnie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UED城市环境设计”
(ID:uedmagazine)
本期人物
马岩松MAD创始人、合伙人01
中国建筑师在哪?这个问题是在问谁02
东方文化只是传统么?
03
我一直在寻找的过程当中04
特邀评论众所皆知,马岩松的“形象指向”是具体而鲜明的,不管是他的“建筑”与个人,皆直观地表达所追求的形式与空间、结构与材料、审美和体验,自我的“意识”强烈,自由的“表现”喷发,忠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对话于外界……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建筑”能量。
而“绘画”分有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每一等级对作品出格的形态刻画和判断标准各不一(具体可参考相关绘画书籍,在此就不赘述),若以此4个等级来解析“建筑”,那么马岩松的作品,其设计从过往至今在以“塑形”为基础的“曲面、流体、动态与雕塑”的特征与倾向上有一个自然而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形象演变与议题设定也各不一,如下所述。 2001年至2013年,其作品形象生动,柔刚并济,忠于个性的自我所“能”,对“建筑”有明确的把握,相对的自由度焕发出“神能飞形”般的“能品”阶段,并提出面对城市与未来的“论证”,赋予作品生成的意义,体现在浮游之岛、梦露大厦、北京2050、北京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等项目中;2013年至2018年,其形象更为精妙,展现娴熟的架势,写意的呈现,并探讨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此彼的无缝触及与联系,感性的陈述,还视“建筑”为“山水”的没有边缘的突破既有的疆界,不管其身在何处,既取法、呼唤于自然,也“长于自然”的融入,展现出巧境般的“妙法自然”的“妙品”阶段,并具有亲和力,在哈尔滨大剧院、北海假山、爱知四叶草之家、北京朝阳公园广场、黄山太平湖公寓等项目中都可见;2018年之后,其企图往更高境界奔,以“塑形”的物质作铺垫,进行关联现实、历史、哲学面向的思考以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追求,站在更广大的视角与维度看待事物,问人与自问的提出“我是谁?中国建筑师在哪儿?”的命题,思辨得更“出圣入神”,寻求解决之道,强化或重整思想,是为“神品”阶段,更有意识的面对时代、世界与中国,付诸在北京四合院幼儿园、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巴黎UNIC、鹿特丹Fenix、义乌大剧院等项目的实践中。 总之,以上所述都架构在马岩松身为一位中国建筑师的“中国立场、中国自信、中国品味”的姿态,他借此来激荡思考着在“世界”的语境之内如何让“建筑”焕发出中国以及之于中国一切的文化、文明、思想、精神与底蕴的面貌而让其成为一种“价值”,只为了向世界提出属于中国人的“建筑”,从而超越“世界”的衍生出在世界全体之中国本性的“存在当下、面向未来”的新方向,更以求对全人类有一个恢宏而广大的贡献。言此,马岩松就如同一位知识分子般的有使命感,正在逐步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理想化的“建筑志业”。 前文提到,“能品、妙品、神品、逸品”是“绘画”的四个等级,“建筑”亦由此四个等级来刻画与判断,一个等级的“越过”是一个“提升”、“突破”;而现今马岩松已站稳了“能品、妙品、神品”,与迈向“逸品”的过程,而“逸品”是所谓的作品的极致,一种出逸的境界,最高的阶段,再若“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那么,就很期待未来的马岩松到达“逸品”时是展现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和姿态,这是作为观察者的好奇所在。
编辑|Winnie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UED城市环境设计”
(ID:ued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