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实现一个 TCC 分布式事务框架的一点思考
作者 | 百特开源
来源 | bytesoft.org/
一个TCC事务框架需要解决的当然是分布式事务的管理。关于TCC事务机制的介绍,可以参考TCC事务机制简介。
TCC事务模型虽然说起来简单,然而要基于TCC实现一个通用的分布式事务框架,却比它看上去要复杂的多,不只是简单的调用一下Confirm/Cancel业务就可以了的。
本文将以Spring容器为例,试图分析一下,实现一个通用的TCC分布式事务框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TCC全局事务必须基于RM本地事务来实现全局事务
TCC服务是由Try/Confirm/Cancel业务构成的,其Try/Confirm/Cancel业务在执行时,会访问资源管理器(Resource Manager,下文简称RM)来存取数据。这些存取操作,必须要参与RM本地事务,以使其更改的数据要么都commit,要么都rollback。
这一点不难理解,考虑一下如下场景:
假设图中的服务B没有基于RM本地事务(以RDBS为例,可通过设置auto-commit为true来模拟),那么一旦[B:Try]操作中途执行失败,TCC事务框架后续决定回滚全局事务时,该[B:Cancel]则需要判断[B:Try]中哪些操作已经写到DB、哪些操作还没有写到DB:假设[B:Try]业务有5个写库操作,[B:Cancel]业务则需要逐个判断这5个操作是否生效,并将生效的操作执行反向操作。
不幸的是,由于[B:Cancel]业务也有n(0<=n<=5)个反向的写库操作,此时一旦[B:Cancel]也中途出错,则后续的[B:Cancel]执行任务更加繁重。因为,相比第一次[B:Cancel]操作,后续的[B:Cancel]操作还需要判断先前的[B:Cancel]操作的n(0<=n<=5)个写库中哪几个已经执行、哪几个还没有执行,这就涉及到了幂等性问题。而对幂等性的保障,又很可能还需要涉及额外的写库操作,该写库操作又会因为没有RM本地事务的支持而存在类似问题。。。可想而知,如果不基于RM本地事务,TCC事务框架是无法有效的管理TCC全局事务的。
反之,基于RM本地事务的TCC事务,这种情况则会很容易处理:[B:Try]操作中途执行失败,TCC事务框架将其参与RM本地事务直接rollback即可。后续TCC事务框架决定回滚全局事务时,在知道“[B:Try]操作涉及的RM本地事务已经rollback”的情况下,根本无需执行[B:Cancel]操作。
换句话说,基于RM本地事务实现TCC事务框架时,一个TCC型服务的cancel业务要么执行,要么不执行,不需要考虑部分执行的情况。
二、TCC事务框架应该接管Spring容器的TransactionManager
基于RM本地事务的TCC事务框架,可以将各Try/Confirm/Cancel业务看着一个原子服务:一个RM本地事务提交,参与该RM本地事务的所有Try/Confirm/Cancel业务操作都生效;反之,则都不生效。掌握每个RM本地事务的状态以及它们与Try/Confirm/Cancel业务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TCC事务框架才能有效的构建TCC全局事务。
TCC服务的Try/Confirm/Cancel业务方法在RM上的数据存取操作,其RM本地事务是由Spring容器的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来commit/rollback的,TCC事务框架想要了解RM本地事务的状态,只能通过接管Spring的事务管理器功能。
2.1. 为什么TCC事务框架需要掌握RM本地事务的状态?
首先,根据TCC机制的定义,TCC事务是通过执行Cancel业务来达到回滚效果的。仔细分析一下,这里暗含一个事实:
只有生效的Try业务操作才需要执行对应的Cancel业务操作。换句话说,只有Try业务操作所参与的RM本地事务被commit了,后续TCC全局事务回滚时才需要执行其对应的Cancel业务操作;否则,如果Try业务操作所参与的RM本地事务被rollback了,后续TCC全局事务回滚时就不能执行其Cancel业务,此时若盲目执行Cancel业务反而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其次,Confirm/Cancel业务操作必须保证生效。Confirm/Cancel业务操作也会涉及RM数据存取操作,其参与的RM本地事务也必须被commit。TCC事务框架需要在确切的知道所有Confirm/Cancel业务操作参与的RM本地事务都被成功commit后,才能将标记该TCC全局事务为完成。如果TCC事务框架误判了Confirm/Cancel业务参与RM本地事务的状态,就会造成全局事务不一致。
最后,未完成的TCC全局,TCC事务框架必须重新尝试提交/回滚操作。重试时会再次调用各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操作。如果某个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之前已经生效(其参与的RM本地事务已经提交),重试时就不应该再次被调用。否则,其Confirm/Cancel业务被多次调用,就会有“服务幂等性”的问题。
2.2. 拦截TCC服务的Try/Confirm/Cancel业务方法的执行,根据其异常信息可否知道其RM本地事务是否commit/rollback了呢?
基本上很难做到。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事务是可以在多个(本地/远程)服务之间互相传播其事务上下文的,一个业务方法(Try/Confirm/Cancel)执行完毕并不一定会触发当前事务的commit/rollback操作。比如,被传播事务上下文的业务方法,在它开始执行时,容器并不会为其创建新的事务,而是它的调用方参与的事务,使得二者操作在同一个事务中;同样,在它执行完毕时,容器也不会提交/回滚它参与的事务的。因此,这类业务方法上的异常情况并不能反映他们是否生效。不接管Spring的TransactionManager,就无法了解事务于何时被创建,也无法了解它于何时被提交/回滚。
第二、一个业务方法可能会包含多个RM本地事务的情况。比如:A(REQUIRED)->B(REQUIRES_NEW)->C(REQUIRED),这种情况下,A服务所参与的RM本地事务被提交时,B服务和C服务参与的RM本地事务则可能会被回滚。
第三、并不是抛出了异常的业务方法,其参与的事务就回滚了。Spring容器的声明式事务定义了两类异常,其事务完成方向都不一样:系统异常(一般为Unchecked异常,默认事务完成方向是rollback)、应用异常(一般为Checked异常,默认事务完成方向是commit)。二者的事务完成方向又可以通过@Transactional配置显式的指定,如rollbackFor/noRollbackFor等。
第四、Spring容器还支持使用setRollbackOnly的方式显式的控制事务完成方向;最后、自行拦截业务方法的拦截器和Spring的事务处理的拦截器还会存在执行先后、拦截范围不同等问题。例如,如果自行拦截器执行在前,就会出现业务方法虽然已经执行完毕但此时其参与的RM本地事务还没有commit/rollback。
TCC事务框架的定位应该是一个TransactionManager,其职责是负责commit/rollback事务。而一个事务应该commit、还是rollback,则应该是由Spring容器来决定的:Spring决定提交事务时,会调用TransactionManager来完成commit操作;Spring决定回滚事务时,会调用TransactionManager来完成rollback操作。
接管Spring容器的TransactionManager,TCC事务框架可以明确的得到Spring的事务性指令,并管理Spring容器中各服务的RM本地事务。否则,如果通过自行拦截的机制,则使得业务系统存在TCC事务处理、RM本地事务处理两套事务处理逻辑,二者互不通信,各行其是。这种情况下要协调TCC全局事务,基本上可以说是缘木求鱼,本地事务尚且无法管理,更何谈管理分布式事务?
三、TCC事务框架应该具备故障恢复机制
一个TCC事务框架,若是没有故障恢复的保障,是不成其为分布式事务框架的。
关注顶级架构师公众号回复“架构整洁”,送你一份惊喜礼包。
分布式事务管理框架的职责,不是做出全局事务提交/回滚的指令,而是管理全局事务提交/回滚的过程。它需要能够协调多个RM资源、多个节点的分支事务,保证它们按全局事务的完成方向各自完成自己的分支事务。这一点,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实际应用中,会有各种故障出现,很多都会造成事务的中断,从而使得统一提交/回滚全局事务的目标不能达到,甚至出现”一部分分支事务已经提交,而另一部分分支事务则已回滚”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故障,比如:业务系统服务器宕机、重启;数据库服务器宕机、重启;网络故障;断电等。这些故障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会同时发生。作为分布式事务框架,应该具备相应的故障恢复机制,无视这些故障的影响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一个完整的分布式事务框架,应该保障即使在最严苛的条件下也能保证全局事务的一致性,而不是只能在最理想的环境下才能提供这种保障。退一步说,如果能有所谓“理想的环境”,那也无需使用分布式事务了。
TCC事务框架要支持故障恢复,就必须记录相应的事务日志。事务日志是故障恢复的基础和前提,它记录了事务的各项数据。TCC事务框架做故障恢复时,可以根据事务日志的数据将中断的事务恢复至正确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执行先前未完成的提交/回滚操作。
四、TCC事务框架应该提供Confirm/Cancel服务的幂等性保障
一般认为,服务的幂等性,是指针对同一个服务的多次(n>1)请求和对它的单次(n=1)请求,二者具有相同的副作用。
在TCC事务模型中,Confirm/Cancel业务可能会被重复调用,其原因很多。比如,全局事务在提交/回滚时会调用各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逻辑。执行这些Confirm/Cancel业务时,可能会出现如网络中断的故障而使得全局事务不能完成。因此,故障恢复机制后续仍然会重新提交/回滚这些未完成的全局事务,这样就会再次调用参与该全局事务的各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逻辑。
既然Confirm/Cancel业务可能会被多次调用,就需要保障其幂等性。
那么,应该由TCC事务框架来提供幂等性保障?还是应该由业务系统自行来保障幂等性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由TCC事务框架来提供幂等性保障。如果仅仅只是极个别服务存在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由业务系统来负责也是可以的;然而,这是一类公共问题,毫无疑问,所有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存在幂等性问题。TCC服务的公共问题应该由TCC事务框架来解决;而且,考虑一下由业务系统来负责幂等性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会发现,这无疑增大了业务系统的复杂度。
五、TCC事务框架不能盲目的依赖Cancel业务来回滚事务
前文以及提到过,TCC事务通过Cancel业务来对Try业务进行回撤的机制暗含了一个事实:Try操作已经生效。也就是说,只有Try操作所参与的RM本地事务已经提交的情况下,才需要执行其Cancel操作进行回撤。没有执行、或者执行了但是其RM本地事务被rollback的Try业务,是一定不能执行其Cancel业务进行回撤的。因此,TCC事务框架在全局事务回滚时,应该根据TCC服务的Try业务的执行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机制。而不能盲目的执行Cancel业务,否则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一个TCC服务的Try操作是否生效,这是TCC事务框架应该知道的,因为其Try业务所参与的RM事务也是由TCC事务框架所commit/rollbac的(前提是TCC事务框架接管了Spring的事务管理器)。所以,TCC事务回滚时,TCC事务框架可考虑如下处理策略:
如果TCC事务框架发现某个服务的Try操作的本地事务尚未提交,应该直接将其回滚,而后就不必再执行该服务的cancel业务;
如果TCC事务框架发现某个服务的Try操作的本地事务已经回滚,则不必再执行该服务的cancel业务;
如果TCC事务框架发现某个服务的Try操作尚未被执行过,那么,也不必再执行该服务的cancel业务。
总之,TCC事务框架应该保障:
已生效的Try操作应该被其Cancel操作所回撤;
尚未生效的Try操作,则不应该执行其Cancel操作。这一点,不是幂等性所能解决的问题。如上文所述,幂等性是指服务被执行一次和被执行n(n>0)次所产生的影响相同。但是,未被执行和被执行过,二者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不属于幂等性的范畴。
六、Cancel业务与Try业务并行,甚至先于Try操作完成
这应该算TCC事务机制特有的一个不可思议的陷阱。一般来说,一个特定的TCC服务,其Try操作的执行,是应该在其Confirm/Cancel操作之前的。Try操作执行完毕之后,Spring容器再根据Try操作的执行情况,指示TCC事务框架提交/回滚全局事务。然后,TCC事务框架再去逐个调用各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操作。
然而,超时、网络故障、服务器的重启等故障的存在,使得这个顺序会被打乱。比如:
上图中,假设[B:Try]操作执行过程中,网络闪断,[A:Try]会收到一个RPC远程调用异常。A不处理该异常,导致全局事务决定回滚,TCC事务框架就会去调用[B:Cancel],而此刻A、B之间网络刚好已经恢复。如果[B:Try]操作耗时较长(网络阻塞/数据库操作阻塞),就会出现[B:Try]和[B:Cancel]二者并行处理的现象,甚至[B:Cancel]先完成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由于[B:Cancel]执行时,[B:Try]尚未生效(其RM本地事务尚未提交),因此,[B:Cancel]是不能执行的,至少是不能生效(执行了其RM本地事务也要rollback)的。然而,当[B:Cancel]处理完毕(跳过执行、或者执行后rollback其RM本地事务)后,[B:Try]操作完成又生效了(其RM本地事务成功提交),这就会使得[B:Cancel]虽然提供了,但却没有起到回撤[B:Try]的作用,导致数据的不一致。
所以,TCC框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
将[B:Try]的本地事务标注为rollbackOnly,阻止其后续生效;
禁止其再次将事务上下文传递给其他远程分支,否则该问题将在其他分支上出现;
相应地,[B:Cancel]也不必执行,至少不能生效。
当然,TCC事务框架也可以简单的选择阻塞[B:Cancel]的处理,待[B:Try]执行完毕后,再根据它的执行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执行[B:Cancel]。不过,这种处理方式因为需要等待,所以,处理效率上会有所不及。
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confirm业务上,只不过,发生在Confirm业务上的处理逻辑与发生在Cancel业务上的处理逻辑会不一样,TCC框架必须保证:
Confirm业务在Try业务之后执行,若发现并行,则只能阻塞相应的Confirm业务操作;
在进入Confirm执行阶段之后,也不可以再提交同一全局事务内的新的Try操作的RM本地事务。
七、TCC服务复用性是不是相对较差?
TCC事务机制的定义,决定了一个服务需要提供三个业务实现:Try业务、Confirm业务、Cancel业务。可能会有人因此认为TCC服务的复用性较差。怎么说呢,要是将 Try/Confirm/Cancel业务逻辑单独拿出来复用,其复用性当然是不好的,Try/Confirm/Cancel 逻辑作为TCC型服务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单独作为一个组件来复用的。Try、Confirm、Cancel业务共同才构成一个组件,如果要复用,应该是复用整个TCC服务组件,而不是单独的Try/Confirm/Cancel业务。
八、TCC服务是否需要对外暴露三个服务接口?
不需要。TCC服务与普通的服务一样,只需要暴露一个接口,也就是它的Try业务。Confirm/Cancel业务逻辑,只是因为全局事务提交/回滚的需要才提供的,因此Confirm/Cancel业务只需要被TCC事务框架发现即可,不需要被调用它的其他业务服务所感知。
关注顶级架构师公众号回复“Java”,送你一份Java面试题和答案惊喜礼包。
换句话说,业务系统的其他服务在需要调用TCC服务时,根本不需要知道它是否为TCC型服务。因为,TCC服务能被其他业务服务调用的也仅仅是其Try业务,Confirm/Cancel业务是不能被其他业务服务直接调用的。
九、TCC服务A的Confirm/Cancel业务中能否调用它依赖的TCC服务B的Confirm/Cancel业务?
最好是不要这样做。首先,没有必要。TCC服务A依赖TCC服务B,那么[A:Try]已经将事务上下文传播给[B:Try]了,后续由TCC事务框架来调用各自的Confirm/Cancel业务即可;其次,Confirm/Cancel业务如果被允许调用其他服务,那么它就有可能再次发起新的TCC全局事务。如此递归下去,将会导致全局事务关系混乱且不可控。
TCC全局事务,应该尽量在Try操作阶段传播事务上下文。Confirm/Cancel操作阶段仅需要完成各自Try业务操作的确认操作/补偿操作即可,不适合再做远程调用,更不能再对外传播事务上下文。
综上所述,本文倾向于认为,实现一个通用的TCC分布式事务管理框架,还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一般业务系统如果需要使用TCC事务机制,并不推荐自行设计实现。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开源的TCC分布式事务管理器ByteTCC。ByteTCC基于Try/Confirm/Cancel机制实现,可与Spring容器无缝集成,兼容Spring的声明式事务管理。提供对dubbo框架、Spring Cloud的开箱即用的支持,可满足多数据源、跨应用、跨服务器等各种分布式事务场景的需求。
TCC是两阶段提交的一种么?
经常在网络上看见有人介绍TCC时,都提一句,”TCC是两阶段提交的一种”。其理由是TCC将业务逻辑分成try、confirm/cancel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中执行。其实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可能是因为既不太了解两阶段提交机制、也不太了解TCC机制的缘故,于是将两阶段提交机制的prepare、commit两个事务提交阶段和TCC机制的try、confirm/cancel两个业务执行阶段互相混淆,才有了这种说法。
两阶段提交(Two Phase Commit,下文简称2PC),简单的说,是将事务的提交操作分成了prepare、commit两个阶段。其事务处理方式为:
在全局事务决定提交时,a)逐个向RM发送prepare请求;b)若所有RM都返回OK,则逐个发送commit请求最终提交事务;否则,逐个发送rollback请求来回滚事务;
在全局事务决定回滚时,直接逐个发送rollback请求即可,不必分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2PC机制需要RM提供底层支持(一般是兼容XA),而TCC机制则不需要。
TCC(Try-Confirm-Cancel),则是将业务逻辑分成try、confirm/cancel两个阶段执行,具体介绍见TCC事务机制简介。其事务处理方式为:
在全局事务决定提交时,调用与try业务逻辑相对应的confirm业务逻辑;
在全局事务决定回滚时,调用与try业务逻辑相对应的cancel业务逻辑。
可见,TCC在事务处理方式上,是很简单的:要么调用confirm业务逻辑,要么调用cancel逻辑。这里为什么没有提到try业务逻辑呢?因为try逻辑与全局事务处理无关。
当讨论2PC时,我们只专注于事务处理阶段,因而只讨论prepare和commit,所以,可能很多人都忘了,使用2PC事务管理机制时也是有业务逻辑阶段的。正是因为业务逻辑的执行,发起了全局事务,这才有其后的事务处理阶段。实际上,使用2PC机制时————以提交为例————一个完整的事务生命周期是:begin -> 业务逻辑 -> prepare -> commit。
再看TCC,也不外乎如此。我们要发起全局事务,同样也必须通过执行一段业务逻辑来实现。该业务逻辑一来通过执行触发TCC全局事务的创建;二来也需要执行部分数据写操作;此外,还要通过执行来向TCC全局事务注册自己,以便后续TCC全局事务commit/rollback时回调其相应的confirm/cancel业务逻辑。所以,使用TCC机制时————以提交为例————一个完整的事务生命周期是:begin -> 业务逻辑(try业务) -> commit(comfirm业务)。
综上,我们可以从执行的阶段上将二者一一对应起来:
2PC机制的业务阶段 等价于 TCC机制的try业务阶段;
2PC机制的提交阶段(prepare & commit) 等价于 TCC机制的提交阶段(confirm);
2PC机制的回滚阶段(rollback) 等价于 TCC机制的回滚阶段(cancel)。
因此,可以看出,虽然TCC机制中有两个阶段都存在业务逻辑的执行,但其中try业务阶段其实是与全局事务处理无关的。认清了这一点,当我们再比较TCC和2PC时,就会很容易地发现,TCC不是两阶段提交,而只是它对事务的提交/回滚是通过执行一段confirm/cancel业务逻辑来实现,仅此而已。
TCC事务机制简介
关于TCC(Try-Confirm-Cancel)的概念,最早是由Pat Helland于2007年发表的一篇名为《Life beyond Distributed Transactions:an Apostate’s Opinion》的论文提出。在该论文中,TCC还是以Tentative-Confirmation-Cancellation作为名称;正式以Try-Confirm-Cancel作为名称的,可能是Atomikos(Gregor Hohpe所著书籍《Enterprise Integration Patterns》中收录了关于TCC的介绍,提到了Atomikos的Try-Confirm-Cancel,并认为二者是相似的概念)。
国内最早关于TCC的报道,应该是InfoQ上对阿里程立博士的一篇采访。经过程博士的这一次传道之后,TCC在国内逐渐被大家广为了解并接受。相应的实现方案和开源框架也先后被发布出来,ByteTCC就是其中之一。
TCC事务机制相对于传统事务机制(X/Open XA Two-Phase-Commit),其特征在于它不依赖资源管理器(RM)对XA的支持,而是通过对(由业务系统提供的)业务逻辑的调度来实现分布式事务。
对于业务系统中一个特定的业务逻辑S,其对外提供服务时,必须接受一些不确定性,即对业务逻辑执行的一次调用仅是一个临时性操作,调用它的消费方服务M保留了后续的取消权。如果M认为全局事务应该rollback,它会要求取消之前的临时性操作,这将对应S的一个取消操作;而当M认为全局事务应该commit时,它会放弃之前临时性操作的取消权,这对应S的一个确认操作。
每一个初步操作,最终都会被确认或取消。因此,针对一个具体的业务服务,TCC事务机制需要业务系统提供三段业务逻辑:初步操作Try、确认操作Confirm、取消操作Cancel。
1. 初步操作(Try)
TCC事务机制中的业务逻辑(Try),从执行阶段来看,与传统事务机制中业务逻辑相同。但从业务角度来看,却不一样。TCC机制中的Try仅是一个初步操作,它和后续的确认一起才能真正构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逻辑。可以认为
[传统事务机制]的业务逻辑 = [TCC事务机制]的初步操作(Try) + [TCC事务机制]的确认逻辑(Confirm)。
TCC机制将传统事务机制中的业务逻辑一分为二,拆分后保留的部分即为初步操作(Try);而分离出的部分即为确认操作(Confirm),被延迟到事务提交阶段执行。
TCC事务机制以初步操作(Try)为中心的,确认操作(Confirm)和取消操作(Cancel)都是围绕初步操作(Try)而展开。因此,Try阶段中的操作,其保障性是最好的,即使失败,仍然有取消操作(Cancel)可以将其不良影响进行回撤。
2. 确认操作(Confirm)
确认操作(Confirm)是对初步操作(Try)的一个补充。当TCC事务管理器决定commit全局事务时,就会逐个执行初步操作(Try)指定的确认操作(Confirm),将初步操作(Try)未完成的事项最终完成。
3. 取消操作(Cancel)
取消操作(Cancel)是对初步操作(Try)的一个回撤。当TCC事务管理器决定rollback全局事务时,就会逐个执行初步操作(Try)指定的取消操作(Cancel),将初步操作(Try)已完成的事项全部撤回。
在传统事务机制中,业务逻辑的执行和事务的处理,是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部件来完成的:业务逻辑部分访问资源实现数据存储,其处理是由业务系统负责;事务处理部分通过协调资源管理器以实现事务管理,其处理由事务管理器来负责。二者没有太多交互的地方,所以,传统事务管理器的事务处理逻辑,仅需要着眼于事务完成(commit/rollback)阶段,而不必关注业务执行阶段。
而在TCC事务机制中的业务逻辑处理和事务处理,其关系就错综复杂:业务逻辑(Try/Confirm/Cancel)阶段涉及所参与资源事务的commit/rollback;全局事务commit/rollback时又涉及到业务逻辑(Try/Confirm/Cancel)的执行。其中关系,本站将另行撰文详细介绍,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架构师交流群
「顶级架构师」建立了读者架构师交流群,大家可以添加小编微信进行加群
扫描添加好友邀你进架构师群,加我时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还想看
Spring Boot 无侵入式 实现API接口统一JSON格式返回
MySQL执行计划Explain详解
spring oauth2+JWT后端自动刷新access_token
CTO 说公司的 ES 性能不够好、集群不够稳定!直到我用了这些调优技巧后。。。
长按识别图片二维码关注,订阅更多精彩
顶级架构师,企业架构、系统架构、网站架构、大规模分布式架构、高可用架构等架构讨论,以及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架构调整。欢迎有想法、乐于分享的架构师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