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晓丹:把萧红装进童年生命【文学微课程推介】

作者 王晓丹 祖庆说 2019-06-26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中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孩子童年的阅读经历会成为他将来生命的一部分。


你的眼里没有她


一日,借班上课,课前和孩子们聊最近都看什么书?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查理九世》,有说《爆笑校园》,还有《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于是,我再问孩子们,知道“萧红”吗?沉默片刻,终于有一小男孩说,好像学过的一篇文章是她写的。我再问,知道《呼兰河传》吗?一学生试探性地说:是萧红写的吗?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火烧云》《祖父的园子》两篇文章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大文豪矛盾先生曾评价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是,孩子,你的眼里没有她!


于是我便想,需要有人把萧红带进孩子们的童年,那么,我就试试吧。


我却一直喜欢她


第一次认识萧红也是通过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的《火烧云》。儿时读这篇文章脑海里只剩下变化多端的云,站上讲坛带领学生读这篇文章时,就好奇,怎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文字?于是,查找相关资料,翻阅她的作品,看关于她的电影,脑海里的她慢慢丰满起来。


萧红出生在北方小城“呼兰”,她的童年时代属于这座不繁华的北方小城,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也在这座她离开世界时也无法回去的小城。因为这座城市里有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祖父。她在散文集《商市街》写到:我若死掉了祖父,就死掉了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

她的一生很短暂,离开世界时享年31岁。病痛的折磨,情感的不顺加上战乱的年代,使得她这短暂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这一生,太苦,所以她回忆中的童年生活更是美好。这也才有了我们读到的《祖父的园子》这么温暖的文字。


把她装进你的童年


这样的她,于我们的孩子,要如何安排一场也许不华丽但一定一见倾心的邂逅呢?偶遇一则报道引发了我的思考:


中国教育报一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显示,学生阅读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出于“兴趣”,而非外来压力。具体表现在,83.9%的学生出自于主动选择,仅有11.5%的学生是被老师要求进行阅读,4.6%是被家长要求的。


可见“兴趣”是维持阅读的动力之源。那就从你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方式开始。且看我出招。

第一招:自己猜!偏不告诉你答案。

在众多萧红的作品以及和萧红有关的作品中,我认为《小学生萧红读本》和《呼兰河传》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但现在的学生对名家名作有着枯燥乏味的固有印象。所以引发阅读欲望很重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猜读便是我出的第一招。每一位孩子都有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欲望,越是不知道的越想知道。


在《小学生萧红读本》中,有趣的目录能引发孩子探索的欲望,于是我选择了部分目录,如下:


第二编  老爷门口唱大戏  

放河灯  

跳大神  

野台子戏  

看戏的真正乐趣   

庙会:孩子的购物天堂

第四编  园子外的乡亲  

“怪人”有二伯    

有二伯不吃羊  

“不像个团圆媳妇”  

半夜的哭声  

梦里喊着要回家  

小媳妇变成大白兔  

小六  


猜一猜,什么是跳大神?


猜一猜小媳妇为什么会变成大白兔?


看目录,你对哪篇文章特别感兴趣?


课上,我鼓励学生天马行空地猜,猜完后并没有给予答案,由猜测所引发的探究欲望已经被点燃,学生会很想读一读她感兴趣的章节或者是他想得到答案的章节。此时,他想看这本书的欲望绝不亚于他想购买某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的欲望。而此时,我就是那个“坏人”,偏不告诉你答案!学生为了一探究竟便会主动去拿书阅读了。


光猜目录还不够,还需乘胜追击。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住着一个“小吃货”,就选择一篇《井里捞上来的美食》,吊足吃货的胃口,拉近彼此的距离。


学生在猜井里捞上来的美食是什么时饶有兴致,猜可能是水,是鱼,是冰镇的水果……怎么也猜不到文中的美食是掉进井里的小猪和鸭子,经祖父贴上黄泥烤起来,香极了。当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公布答案时,学生感到非常吃惊,阅读的兴趣也随之引发。再让学生猜一猜,自此之后萧红会怎么做?故意把鸭子赶到井里,打算让祖父捞上来烤了吃的答案更是让学生笑得东倒西歪。不断地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测和原作进行比照阅读,学生有惊奇、有感叹、有意料之中,各种阅读感受都在猜读中迸发。名家名作枯燥乏味的固有印象彻底打破。对一篇的兴趣也会引发他们读一本的欲望,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读一读《小学生萧红读本》。

猜着猜着,孩子们把萧红的书捧在了手上。

第二招:一起读!读书读人读时代。

一本《小学生萧红读本》不能代表萧红,一部《呼兰河传》也只是萧红的一部分。读一个作家的作品还需要读这个作家本人,读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读她所在的时代,这样的读才够全面、够立体。


对于萧红漂泊的一生,如果用语言来描述的话,需要很大篇幅,讲了以后学生也不一定都听得懂。我将萧红这一生去过的地方和时间整理成一张图表,学生对她曲折的一生一看就明白。通过观察发现,这张图表中包含了萧红的出生地,萧红离开世界的时间,以及她这一生所暂时停留的地方,同时还引发了很多思考,如:萧红为什么要去日本?长大以后她为什么不留在自己的家乡?图表有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直观形象感。


还要说说萧红这一生中的重要他人。有给了她爱和温暖的亲人祖父,有陪伴她走过不同岁月的三任丈夫,还有对她帮助特别大的友人鲁迅先生。这些人在萧红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出现,去了解这些人,读读他们和萧红的故事,也更能让学生读懂萧红写这些文字背后的心境。


课上,我让学生从《呼兰河传》中描写祖父的第三章读起,一直读到萧红的散文《祖父死了的时候》。从那个笑盈盈的带给萧红无限欢乐的祖父读起,一直读到“在这个世界上有祖父就够了”,再读到“祖父离开了世界,就把世上所有的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祖父对于萧红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萧红为什么能写出透着阳光的文字也包含其中。


我再向学生简单介绍萧红的三任丈夫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以及她那曲折的感情经历,学生不禁感慨,拥有这样人生的人在文学造诣上还如此之高,着实令人钦佩。


我还带着学生阅读《小学生萧红读本》中第五编的文章《海外的悲悼》《鲁迅先生记》《回忆鲁迅先生》,以及《拜墓诗——为鲁迅先生》这一组文章,帮助学生走进萧红生命中的另一束阳光——鲁迅先生。 同时梳理1934年到1936年期间,萧红和鲁迅先生从认识到获得帮助到海外的悲悼等一系列事件。学生能很快明白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帮助之大,也能读懂《海外的悲悼》这样的文章。


亲人、爱人、友人和萧红之间的种种事件,离不开她所处的时代,我再次借助图表,带领孩子们去读萧红所生活的时代。

根据图表,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开始,中国进入了战乱的时代,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对日本的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持续8年,直到1942年萧红逝世还没有停止。学生马上就明白她一生漂泊最重要的原因是战乱。对于处在那样的年代的萧红,能写出如此能打动人的作品内心又多了几分敬重。


就这样,一起读着读着,萧红慢慢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第三招:带你看!让影像丰满形象。

文字里看到的萧红终归是模糊的,电影就可以让这个模糊的形象清晰起来。

电影《黄金时代》就是以萧红的一生为主要内容,片中的绝大多数画面和萧红的真实经历相符,这部电影相当于是萧红影像版的传记。我截取了萧红第一次到鲁迅先生家做客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学生边看边说,“啊!萧红原来会抽烟。”“萧红真漂亮!”“萧红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生病了,看起来很憔悴。”……动态的萧红和书上读到的平面的萧红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相遇,一个立体的,丰满的萧红形象,随着电影画面的推进更加完整了。


电影的一个个片段,看着看着,萧红已经刻在孩子们的童年。


钱理群教授说: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走近大师,和思想与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这就使孩子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


现在带你读萧红,以后还要你读鲁迅、老舍、巴金……唯愿孩子们童年的精神世界里住着更多的“巨人”。

《温州教育》2017年第7-8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