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 | 跑片与跑偏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1

 

乡村露天电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特有景观。

 

在晒谷坪一侧挖两个深坑,立两根一丈多高的结实毛竹,挂一块雪白影幕,电影开场了!

 

端着小板凳、长条凳、四方凳,四面八方的观众,纷纷走向“影院”,在晒谷坪上看起了电影。

 

卖炒豆的、泡“油股”的、卖甘蔗的,各路小贩,纷纷赶来。馋嘴小孩儿,围着他们转。

 

电影开场。人越聚越多,“战斗”越来越激烈——那时播放的片子,大部分是黑白战斗片。印象最深的,总有一个连长排长或旅长,战斗中不幸中弹。首长总是仰躺着,士兵总是围着首长,与之深情告别。首长语重心长地鼓励士兵们,战争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说完,首长闭上眼睛。

 

“滴滴——哒——滴哒——”漫山遍野响起嘹亮的冲锋号,一场必胜之战,拉开帷幕。

 

电影高潮,即将到来。现场观众,热血沸腾。

 

忽然,屏幕黑了,电影停止放映。几分钟后,观众忍不住了,纷纷骂娘。

 

放映员出来了,举着高音喇叭喊——

 

“各位贫下中农同志们,跑片员还在路上,下一节电影要等五分钟才能播放,请大家耐心等待。”

 

“影院”安静下来,大家焦急而耐心地等待。

 

五分钟左右,电影继续上演,影院恢复安静。倘若五分钟后,电影还未开演,观众们又骂开了。放映员只好出来再一次解释。

 

再等,再解释。

 

解释了三遍,电影还未播映。放映员只好宣布:由于跑片员自行车出了故障,今晚无法继续播映,我们将在明晚继续上演,欢迎大家明晚再来。

 

观众们骂骂咧咧地陆续散去。第二天,电影继续。




2

 

放映员一再提到的“跑片员”,其实是那个时候的一种独特的“职业”。因为电影胶片印制得少,热映的电影,经常是把胶片分成几卷,在各村轮流播放。

 

A村晚上7点开始,先播第一卷胶片,再把胶片传递到B村,B村从晚上8点开始。就这样,一卷一卷地接力。有时候,一部热映电影,同时在三个村循环播映。

 

传送电影胶片的人,叫“跑片员”。骑着自行车,夜间奔走于乡村小路,把一卷又一卷热映影片,传给放映员,送到观众眼前。

 

可想而知,这份活儿,有多累。限时送达,不得差池。乡村小路,本就难走,若遇月黑风高,更是苦差一桩。其实,偶尔迟到,也情有可原。但在观众看来,迟到一分钟,就是事故。

 

而今想来,很多顺畅播出的电影,都凝聚着跑片员的默默努力。


3

 

大概是从电视普及开始的吧,乡村电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跑片”这个词语,传承了下来,只不过,它被赋予另一种特别的意思。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条件渐渐地好起来。人们渐渐过上了小康生活,饭店生意日隆。

 

老家温岭,请客之风颇盛。结婚、生子、满月、生日、谢师、定亲、上梁、践行、接风……都要办桌酒席,图个喜庆。

 

一般而言,住在城镇的,不太喜欢在家开席。选个饭店,订个包厢,趁机约几个朋友,人多,图个喜气。

 

于是,有些交情颇广的朋友,同一个晚上,常常接到好几个邀请。有些,直接拒绝;有些,碍于情面,不好拒绝,于是,选择’“跑片”——上半场在这个饭局,下半场,跑至另一个饭局。

 

当然,选择“跑片”者,一般不会是酒席的主角——埋单者和主客,是不会“跑片”的。这是基本的约定俗成。还有一种情况,即便是“打酱油”,但也不宜跑片——和单位一把手领导一起吃饭,大抵是不好“跑片”的,否则,会显得太高调、太张扬。堂堂一把手稳如泰山,你一介下属,跑啥跑?!

 

当然,既不想得罪领导,又不得不去“跑片”,便只好撒个善意的谎,言之凿凿地说,老家哪个亲戚刚到,去接待一下。实际呢?跑下一场去了。

 

哈哈,跑片,是个技术活儿。


4

 

小沈阳与老毕合作小品《不差钱》后,“跑偏”这个词语流行起来了。

 

什么是“跑偏”呢,想起《女起解》中的一段——


狱官问崇公道,要把苏三解往什么地方,崇公道说,太原省城,狱官说,喔,太原省城啊,那儿出好箩儿,崇公道说,敢情。狱官说,给你两个钱,给我带个箩儿,崇公道说,就这两个钱还想买骡儿?尾巴也买不回来呀。狱官说,什么箩儿啊?崇公道说,您说什么骡儿?狱官说,我说的是马尾箩儿。崇公道说,要马尾箩儿干什么用啊?狱官说,筛松香。崇公道说,有什么使项?狱官说,粘取灯。崇公道说,嗳,粘取灯不用松香。狱官说,用什么?崇公道说,黄蜡。狱官说,蜡黄!崇公道说,冰糖。狱官说,绵羊。……

 

这就是“跑偏”。从奶奶家一直偏到姥姥家的“跑偏”,箩儿和骡儿,一样是家什,一样是牲畜,完全整两岔了。



5

 

从“跑片”到“跑偏”,这文章,是不是写“跑偏”了?

 

是,也不是!

 

跑片者,忙碌也。因为忙碌,所以跑片。但有时候,跑着跑着,迷路了,偏离了正道,便成了“跑偏”。

 

想起了当下热热闹闹的教育改革。

 

因上级部门有要求,啥都要改革,啥都要检查。于是,应付不过来了,学校便采取“跑片”的思路来应对。

 

这一阵子,重点应付某某重要检查,台账做了一盒又一盒。检查一结束,马上换一个标签,装入另一个检查的盒子中。

 

这,就是典型的“跑片”思维。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应对的智慧。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变相浪费:时间浪费,人力浪费。

 

这种“跑片”思维,常常是为了赢得某个牌子而不得已为之。更有甚者,为了督导评估验收合格,不得不造各种各样的假——老师造假不算,还逼着学生,昧着良心说假话。

 

这样的“跑片”,跑着跑着,就“跑偏”了。偏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偏离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奖牌是获得了,但教育却不见了。

 

不仅仅应对各种检查。其实,常常“跑偏”的,还有各种名目的课程改革。为了推进本校的特色课程改革,学校领导使出浑身解数,把拓展性课程设计得“精彩纷呈”。老师、家长、学生,停止上课,停止工作、停止读书,轮番上阵、狂轰滥炸,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上上下下,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成效呢?成效一定是好的,在连篇累牍的报道中,一张又一张精彩的照片,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数据,诉说着“收获”,展示着“硕果”。学生是否真的有收获,教师是否真的有成长,没有人去理睬。理睬的,只是“点击率”“阅读量”。

 

这,就是典型的“跑偏”现象。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改革而改革。常常只惦记“诗与着远方”,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这是一种更让人不齿的“苟且”。

 

忘记初心的出发,往往南辕北辙:“带的盘缠越多”,折腾得越起劲,离育人的目标愈远。


6

 

如何避免出现“跑偏”现象,需要更多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者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对教育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易经·彖传》中指出“蒙以养正,以圣功也。”意思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心中的正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正气,教育的方法是用正道来培养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是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的神圣事业!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传授或接纳多少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唤醒每个体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和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教育的本质,是人。因此,教育管理者,要多从“人”的发展,去审视当下的教育工作。

 

相关部门和教育当局,要经常问问自己,我出台的文件、制定的政策、推出的项目,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是阻碍、牵制、钳制,还是促进、推动、激励?

 

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者,要经常问问自己,我出台的政策、推出的改革、举行的活动,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是压迫、管制、干扰,还是释放、激活、鼓舞?

 

这些年,教育领域的改革项目,太多太多,多到让人应接不暇,常常让人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与追问,忙到习惯性地以“跑片”的思维,奔跑着应付一个又一个“局”。这样的应付,慢慢地,让我们的教育逐渐偏离了育人的轨道,“跑偏”就在所难免了。

 

对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以及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导致大量忙乱与无序,这是“跑片”思维的根源。

 

就目前而言,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大环境。因此,只能从自身下刀,慢下来,做减法,让我们的教育多一点常识的坚守与落实,少一些未经论证的创新和有始无终的改革,也许是克服“跑片”思维的唯一可行之路。

 

教育,拒绝“跑片”,更谨防“跑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