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母、老师才算合格/《教育的情调》告诉你答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行走的yun Author 董天云
看到“教育的情调”这几个字,不禁疑惑起来:什么?教育还有情调。
总以为,情调是属于小资者的生活方式或者环境、事物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于是百度搜索“情调“二字:
情调释义:
1.基于一定的思想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
2.事物能引起人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和特点。
哦,教育的情调,应该是头脑中对于教育的思想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
有意思,立马头不梳脸不洗的开读。
《教育的情调》是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现象说重要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的经典之作,由教育现象学推动者、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树英教授改写和翻译。
这本书封面就给人以无限遐想:深蓝渐变色的苍穹上方缀满闪亮的小星星,无数星轨构成的宇宙漩涡中,一个孩童头枕双臂顺着星轨漂流。
黄色帽子虽然遮住了孩子的双眼,但是孩子的舒适与惬意已经写在两边上扬的嘴角上。
书的封面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宇宙中一颗独特的小星星,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运行法则。
一个合格的父母、老师,必须去了解这些运行法则,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在他的轨道上运行而不偏离。
1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小麦克冲向幼儿园的门,对他来说最好的地方就是学校了。麦克走进教室时老师正站在讲桌旁和一位家长说话。麦克很快到了她身边,眼睛发着光,他带了东西要给老师看,要和老师分享。
“老师老师,你看谁来了。”但是老师太忙了,没有注意到麦克和其他孩子正在进入教室。
其实,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的“看不到”,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热情。
大多数学校应该都有师生在校园见面问好的要求,而见了老师和其他来宾必须行礼问好也被提上了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的日程。
但是,实际呢,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学生问好,大多数老师的反应已经以一个“嗯”或点头代替,还有的甚至于熟视无睹。
以至于学生也把敬礼变为一个抬手扇风的动作,“老师好”也变成了快速闪过的“老好”。
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
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恳地接触。当我们以双手或笑脸回应对方的时候,我们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时空。
看完《教育的情调》后,我也在班级做了一项调查。询问学生平时在家和父母相处的情况以及对父母的建议。
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描述父母上班很忙,即使回到家也是问一句“作业完了吗,没完赶快写作业”,然后自己就看电视或是玩手机,要么就是找三五知己去娱乐。
而剩下的那百分之十,无一例外都是班级里各项成绩表现突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会陪伴孩子学习,询问孩子每天的收获,和孩子一起进行各种亲子活动。这种家庭的孩子,也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
另外全班孩子在对父母的建议方面出奇的一致,就是都希望父母能有时间多陪自己,在把父母个人意愿强加给他们前能听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人的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今年的疫情导致教育界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在线学习全民普及,全国普及。
复学后,所有的老师无不发现,那些父母能陪着一起学习的孩子,除了知识掌握得好,在疫情期间还跟父母学了不少家务本领。
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原本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由于父母的关注而在假期实现了弯道超车。
相反,那些被父母敷衍的孩子,网课学习内容基本没有掌握,甚至在开学后也出现了厌学现象,更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去学校。
《最美的教育》书中写到:“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贫瘠。”
2
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
那一天,打开手机,首先是铺天盖地的节日祝福,再看看朋友圈,各种秀、各种晒:戴了红领巾的爷爷奶奶们,手执棒棒糖的叔叔阿姨们。
幸好,没有人去叼奶瓶和穿尿不湿裸爬。
“要是能回到年轻时,同时又像现在这样懂得这么多就好了。”
许多人很怀念孩童时代,但他们不是想再做一次孩子,而是想以孩子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
我们渴望找回孩提时候的那种认为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开放心态的感觉,以及那种认为万事皆有可能的自信。
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可能做出电影中超人那样的业绩。但是,他们在玩耍时却能体验到这种可能性。
年轻时,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希望的出现就是给父母和老师的回报,这就是孩子教给我们的。
只要我们是真正合格的父母或老师,孩子就一定能教会我们心怀希望。
我们要求孩子总是那么完美:勤学上进、孝敬父母、听话、懂事。而自己却在一边虚度光阴,抱怨社会、抱怨生活,甚至于某些言行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
父母和老师必须在与孩子们共同的生活中不断行动,保持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一个整日沉溺于手机和麻将的家长,孩子是不会成为热爱学习的人;一个自己不热爱学习,不读书的老师别指望说理就能教育好班级里的学生。
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学习用儿童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
不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关注孩子的独特体验,理解孩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成就孩子。
教育智慧不是为了“摆平”“搞定”班级的手段,也不是为了“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你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可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教育的情调》,一本值得所有父母、老师去咀嚼、回味、反思的书。—END—编辑 | 滟子 审核 | 卓雅
光临谷里教育书店~800多种好书等你来选添加微信slxxzk~加入“谷里书院书友会”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