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你的教案越来越短| 赖建平

祖庆说 2021-10-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顽童作文 Author 从容战刀

 

1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分享张祖庆老师的新书《给语文老师的新建议》读后感。我没有在网上做过阅读分享,今天是第一次。

 

梳理祖庆老师的观点时,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与经验谈谈感受,但是我的经历其实很难说有什么价值,我的感受更是难免肤浅,所以希望大家对我的分享不要报太大的希望。

 

对于我来说,《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已经是老建议了,因为我是“祖庆说”的忠实读者,祖庆老师的每一篇文章我几乎都用心读过,有的文章甚至和他有过深入讨论,所以这本书到我手上的时候,大部分文章都已经读过,但是并不妨碍我再一次阅读,并再次从中获得启示。

 

2 

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磨课史》《我的裸课史》,以及《公开课教案:从繁复走向简约》这三篇文章的阅读心得。我想先和大家分享阅读《公开课教案:从繁复走向简约》的体会。

 


之所以这样安排,有三个原因:第一,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备课先于上课,因此这篇文章应该放在前面;第二,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为什么备课以及如何备课,这是会影响语文老师教学生涯的重大问题;第三,这篇文章写到我心里去了,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从文章中,我看到了自己。

 

文章一开始就写了两个案例,有两位同行,让祖庆老师帮他们看教案,两份教案,一份6000多字,一份8000多字。

 

这两位老师,都是资深语文教师,一位教书15年,另一位20年。估计是要上重要的公开课,所以他们把教案写得异常细致,把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想到了,以防止课堂出现无法应对的意外。

 

写这么长的教案,得花多少时间啊?

 


读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问他的研究生,你今天在干什么?研究生说,我在实验室做实验。又问,你昨天在干什么?回答,我在实验室做实验。再问,那你前天在干什么?回答,我也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生满心以为会得到导师的夸赞。没想到导师非常生气,责问他,都在做实验,请问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

 

由这个故事,我又想起这两份教案的作者,他们花这么多的时间,写这么长的教案,还有多少时间用于思考?

 

也许有老师会说,把教案写得详细一些,把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想到了,课不就更顺了吗?

 

课上得顺还是不顺,与是否优质,没有必然的关系,过于顺畅的课反而值得怀疑,因为上课时学生不需要思考,没有思维的提升。缺乏思维含量的课,还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上课像装修,备课就是做设计,写教案就是画图纸。把教案写得那么长,相当于把很多的时间用于绘制图纸,而设计的时间却寥寥无几。

 

这也是很多老师上公开课上得很累,却上得很没有信心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老师一提建议,就马上开始改教案,改课件,马上又安排试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最好?要不要优化?需不需改进?

 

如果是为了公开课,难得写一份详细的教案,还可以理解。但是天天写每课写纸质详案,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3 

祖庆老师倡导教案要简单,甚至纸上的教案都可以不写,只是做一个很简单的PPT,把教案备在心里。为什么呢?因为教案是给自己看的——自己能看懂就好。而日常的详案,很多时候是用来对付检查的。检查的标准,大致有三条:

 


第一是全。从课题,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该有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一课也不能缺。看起来很规范。

 

第二是多。每一课写得密密麻麻,每个学期写好几本,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检查者往往心花怒放,仿佛受到了优待。

 

第三是正。字迹要工整,漂亮,读起来赏心悦目,仿佛欣赏艺术品。确实写不出好字,也万不可潦草。

 

至于教案的实际内容,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抄来的?似乎是可以忽略的。事实上,检查者要查看那么多的教案,确实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具体的内容。

 

祖庆老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长期对一线老师的观察,提出了三个建议:职初教师,因为经验缺乏,所以要写详案;骨干教师,风格已经初现了,所以应该写简案;卓越教师,倡导用一生去备课,把课备在心里。

 

这三点,其实都是基于教案的实际应用价值提出来的。

 

其一,教案要实。要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每次教学,都得从头再来,反复思考。我教《题西林壁》,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先是用简笔画,发现效果不好,改用幻灯片;再后来,改为课件,改为铁丝,最后什么教具也不用,只用一只手,让孩子们横竖对比着观察,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教得简单,效果却好。

 

其二,教案要新。学生是喜新厌旧的。是否有新招,有新意,有新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堂能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决定了课堂的成败。更何况,创新思维需要从小培养。教师每日因循守旧,学生哪有创新精神?

 

其三,教案要简。尽量简短明了,用最少的字数,最明白的语言来提示自己。不把时间浪费在简单机械的抄写或书写上。

 

可是这些,是很难检查出来的。


 

4 

前面我说过,在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了自己。为什么呢?因为这三条建议,基本反映了我三十年的教案写作历程。所不同的是,我在职初的时候,就几乎没有写过详案。

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我在一堂课上,不会和学生讨论很多的问题,所以没有太多话可写。

 

第二,即便是重要的问题,写关键的几句,甚至写下几个关键词就足以提醒我自己了。至于学生的回答,想要一一写下来,既做不到,又没有必要。只要把教材吃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能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第三,我写字速度不快,又写得丑,还时常有新的想法冒出来。所以能少写,就尽量少写,越简练越好。因此,我的教案总是字写得很大,行间距拉得很开,段落也很短。这样一来,页数看起来不至于显得太少。

 

我认同祖庆老师的观点,教师要写简案。教书三十年,大部分时间,我的教案都是简案,而且喜欢写在书上。

 

写在书上的,其实根本就不是教案——没有常规的种种繁文缛节,只是几句话,几个关键词,甚至是几个符号。这样的教案,看起来极其简单,却是长久思考的结晶。我常在心中模拟上课的场景,模拟不同的设计与学生不同的反应。

 


备课在书上,好处显而易见。

 

好处一:省力。那些鸡毛蒜皮的程式化内容,比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之类,统统不写——如连上课的目标与重点都记不住,还上什么课呢?只拣紧要的写,能节省不少时间与精力。

 

好处二:高效。上课只要带着书即可,不需要另带一册备课本;讲到哪里,有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瞄一眼关键词就行,无须翻阅教案;复习时,哪些内容需要强调,翻一翻书,则了然于心;还易于保存,来年重新上这一册,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减,或补充新的想法就可以了,不需要耗时费力,重起炉灶。

 

好处三:表率。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是说说而已。教案写在书上,等于做批注。天长日久,为学生做了读书方法的示范。

 

教案,归根结底是教师自己用的,实用即好,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写得那么漂亮。

 

如果一个老师不想一辈子在专业上浑浑噩噩,而是想做出一点点成绩,就要尽量缩短写详案的这个阶段,不要在机械的书写中消耗过多精力。

 

一切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都要尽量少做。

 

我的思维很简单,把工作分成两部分:与教学有关的和无关的。与教学无关的,能不做就不做;确实不能不做的,能应付则应付;确实不能应付的,则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要把更多时间用于专业的思考,这才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即便是与教学有关的,也非事无巨细,均衡发力。而是分清主次,把时间与精力的效益最大化。教案,能简略就尽可能简略。

 

当然,如果有哪个老师习惯了写详案,不然心里就不踏实,也未尝不可。毕竟祖庆老师提出的是教学建议,而不是守则与规律。更何况,条条大道通罗马。


 

5 

有了哪怕是完美的教案,也不一定能够上出好课。因为好事多磨,好课也多磨。

 

祖庆老师的磨课史,大致可以分四个阶段。

 

第1个阶段,以1992年《在仙台》为例。祖庆老师学到了——教学需要“两个ding”:要善于盯住课文里面的重要词句,要像钉子一样咬住重要纸质不放,重锤敲打,反复推敲。这个阶段,关注的是教学的技术。

 

教学是一门手艺,手艺需要技术的锤炼。

 

第2阶段,以1995年的《麻雀》为代表。在磨课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一句话惊醒了祖庆:陈可人老师的风格,跟你不一样,你老想着他的教案干啥,你要成为你自己。

 

这句话让我想起郑板桥的一个故事。郑板桥痴迷书法,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做梦写字,手指在妻子的背上点点画画。妻子说,你有你的体,人家有人家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来划去干什么?一语惊醒梦中人,郑板桥从此以后开始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七分半书”这种独一无二的字体。

 

这个阶段的祖庆老师,就像是郑板桥一样,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教学就像一场远行,每个人都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骑行,自驾,徒步,火车,汽车,飞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3个阶段,以2002年的《登山》一课为范例。这一年,祖庆老师赛课得了特等奖。他认为这是沾了东道主的光,却也自信自己的课当之无愧。为什么?因为此时他不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而且课有了识别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第4阶段,是在拱宸桥小学期间,他意识到教师不仅要磨课,还要磨人。怎么磨人呢?阅读,写作,思考。祖庆老师指出,老老实实啃十几本专业书;让自己成为一本教科书,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才是一个老师最好的磨砺。

 

我甚至认为,到了一定的阶段,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甚至可以改为“提升综合素养”,把“语文”两个字去掉。语文老师的成长,起决定作用的除了语文素养之外,还需要学识与视野的广度、深度,高阶的思维层次与价值取向。

 

这个阶段,祖庆老师对教学的认识进入到了哲学的高度。

 


6 

很多老师都有磨课的痛苦经历。

 

通常情况是这样的:找几个专家、同行来听课,然后大家叽里呱啦的,你一言我一语,提了很多意见,最后说你自己整理消化一下,修改教案,明天继续试教。一遍又一遍,重复这样的流程,而且请来的专家层次越来越高。最后一节课磨得面目全非,甚至没有任何一点自己的想法了。

 

如何磨课,祖庆老师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打磨,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句话又写到我心里去了。近几年,我集中精力研究作文教学,如果没有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宁愿把作文课推后,也不会按照进度,勉强上一节自己也不满意的课。所以,这几年,我的家常作文课,几乎每一节都能写出一篇可以发表的文章。事实上,我也真的发了不少作文教学的文章,都来自我的真实课堂。

 

第二,一个人静悄悄地同课异构。这句话更是写到我心里去了,我就是这么做的。我甚至刚与同事理清一篇作文的教学思路,然后他们马上去听我的课,发现我根本没有按照刚才的思路上课,因为我突然有了新的更优化的思路。

 

第三,有意识地开发系列课,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做课程。说实在的,我也做过几个课程,但是没有正儿八经写过一个完整的课程。我不参加评奖,不想晋升晋职,只要自己教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就好了。

 

第四,祖庆老师认为,当一节课已经无需再打磨的时候,那就封课。封课,就是江湖中传说的“金盆洗手”。封课,我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金盆”,所以不需要“洗手”。

 

7 

在讲备课的时候,我们曾经讲到,备课到最后是备在心里的。这时候,形式上是否打磨已经不重要了,从而意味着进入了裸课阶段。

 

裸课并不是不备课,而是不花太多时间去打磨一节所谓的精品课。

 

2005年,祖庆老师的《詹天佑》有了裸课的雏形,因为这节课未经试教过。但是其实已经思考了近半年,在心里反复试教多遍了。

 

真正意义上的裸课,是2012年执教的《穷人》。祖庆老师的这节课获得了周一贯先生与曹文轩教授的高度评价。

 


倡导裸课,是对变态磨课的忧思。很多时候,磨课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磨课,原本想磨你千遍不厌倦,最后变成了磨你千遍好厌倦。浪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

 

怎样才能上好裸课?祖庆老师的观点是,功夫在课外。主要是4个小点:对教材系统梳理,对学生深入研究,对课堂精准把握,对学科深刻理解。这应该是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

 

祖庆老师提出:把每一节家常课当公开课,认真上;把每一节公开课当家常课,从容上。这让我想起周一贯老先生的一个观点:公开课,坚守家常课的优良品格。表述虽然略有不同,但是观点其实异曲同工。

 

8

教案备在心里,不要花太多时间打磨所谓的精品课,甚至尝试上裸课,看起来挺不错,现实中是否有可行性?如何应对检查呢?

 

我的观点是:如果教案检查对你的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没有太多影响的话,可以尝试祖庆老师的建议多写简案。如果你的业务水平比较拔尖,那就更不需要担心教案检查了,引导领导看你的教学成绩,让自己成为免检产品。

 

哪怕是教案检查会给你带来一点经济影响,你也要权衡一下,暂时的少了一点绩效与长久的专业发展,到底哪个更重要?有一点,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也是能带来经济收益的。

 

不少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管理工作,应该想办法让老师从教案书写中解脱出来,检查教师的备课,不要去翻教案,直接听课,更加直观。

 

每天,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每节课,写一点反思,记下教学的亮点与不足;每个学期,为自己满意的课做一个详尽的教学实录,并在每个环节写下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成效或者改进措施……写这些,比写详案要有价值得多。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但是请不要将写作囿于教案书写,更不要因为冗繁的教案书写而影响了专业成长。




—END—
来源 | 顽童作文
编辑 | 追小忆   审核 | 卓雅
 抢票!特级教师张祖庆良渚研学夏令营,溯源古文明、创意写作两不误! 张祖庆:走向卓越之路,就是寻找自我之路 《慈母情深》的另一种解读视角和教学建议

光临谷里教育书店~800多种好书等你来选
添加微信slxxzk~加入“谷里书院书友会”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
进入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
点击“设为星标”
(或在右下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